祥安阁风水网
当前位置: 风水网 〉中华民俗历史

冒辟疆

2016-11-24 09:16:25 作者:azg168 风水网

  冒辟疆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时与桐城方以智、宜兴陈贞慧和商丘侯朝宗并称“明季四公子”,江苏如皋人,明清时期,如皋城里的冒氏家族人才辈出,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也是一个文化世家。但冒襄1627-1642年间,六次去南京乡试,六次落第,仅两次中副榜,连举人也未捞到。那么你想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位冒辟疆吗?

冒辟疆——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明季四公子之一

冒辟疆——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明季四公子之一

  冒辟疆人物生平经历

  冒姓起源于元末明初,泰州蒙古贵族德新,避兵乱,其子受姓“冒”,长子冒致中,张士诚劫持到苏州,封妥督丞相,拒不受,从孟渎渡江至如皋东陈河西“家焉”,是为如皋河西派始祖。次子冒启之居泰州,是为泰州始祖。三子冒桧从泰州到天长,经常熟至如皋东陈河东“家焉”,是为如皋河东派始祖。冒襄,就是如皋冒姓的后裔。

  冒襄,字辟疆,南直隶扬州府泰州如皋县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三月十五日。 冒襄出生在一个世代仕宦之家,幼年随祖父在任所读书,14岁就刊刻诗集《香俪园偶存》,文苑巨擘董其昌把他比作初唐的王勃,期望他“点缀盛明一代诗文之景运”。撰《巢民诗集》8卷,《文集》6卷,《影梅庵忆语》1卷,另辑《同人集》12册。明清时期,如皋城里的冒氏家族人才辈出,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也是一个文化世家。 当时的明王朝已成溃乱之势,东北在清兵的铁蹄之下,川陕湖广是“流寇”驰骋的战场,而江浙一带的士大夫依然过着宴安鸩毒、骄奢淫逸的生活。秦淮河畔,妓家所居的河房开宴沿宾,樽酒不空,歌姬的翡翠鸳鸯与书生的乌巾紫裘相交错,文采风流,盛于一时。辟疆也沾染了一般豪贵子弟的浪漫风习。一方面,他年少气盛,顾盼自雄,主持清议,矫激抗俗,喜谈经世大务,怀抱着报效国家的壮志;另一方面,又留恋青溪白石之胜,名姬骏马之游,过着脑满肠肥的公子哥儿的生活。

  《清史稿》 冒襄传

  冒襄,字辟疆,别号巢民,如皋人。父起宗,明副使。襄十岁能诗,董其昌为作序。崇祯壬午副榜贡生,当授推官,会乱作,遂不出。与桐城方以智、宜兴陈贞慧、商丘侯方域,并称“四公子”。襄少年负盛气,才特高,尤能倾动人。尝置酒桃叶渡,会六君子诸孤,一时名士咸集。酒酣,辄发狂悲歌,訾詈怀宁阮大铖,大铖故奄党也。时金陵歌舞诸部,以怀宁为冠,歌词皆出大铖。大铖欲自结诸社人,令歌者来,襄与客且骂且称善,大铖闻之益恨。甲申党狱兴,襄赖救仅免。家故有园池亭馆之胜,归益喜客,招致无虚日,家自此中落,怡然不悔也。襄既隐居不出,名益盛。督抚以监军荐,御史以人才荐,皆以亲老辞。康熙中,复以山林隐逸及博学鸿词荐,亦不就。著述甚富,行世者,有先世前徽录,六十年师友诗文同人集,朴巢诗文集,水绘园诗文集。书法绝妙,喜作擘“白大”字,人皆藏弆珍之。康熙三十二年,卒,年八十有三。私谥潜孝先生。

  怀才不遇

  冒襄

  冒襄1627-1642年间,六次去南京乡试,六次落第,仅两次中副榜,连举人也未捞到。他深感怀才不遇。明代自万历以来已江河日下,特别是太监弄权,朝纲倾颓,已达登峰造极。面对这种危亡局势,一般在正义感的知识分子怎不忧心如焚呢?1636年,冒襄与张明弼结盟,参加复社,同陈贞慧、方以智、侯朝宗过从甚密,人称“四公子”。他们年龄相仿,意气相投,或结伴同游,或诗酒唱和,或抨击阉党,或议论朝政,希望改革政治,挽救国家危亡。1639年由吴应箕起草、冒襄等复社140余人具名的《留都防乱公揭》 ,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使得阮大铖之流如过街老鼠。

  逃难生活

  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军攻入北京,明亡;随后,清兵入关,建立大清国。南京的明朝旧臣建立了弘光政权。阉党余孽阮大铖投靠马士英,当上了南明的兵部尚书兼副都御史,他要报复复社诸君子。正巧冒襄因风闻高杰将驻防如皋,举家逃往南京。在南京,阮大铖对冒襄游说不成后,便派遣锦衣卫逮捕了他,直至第二年,马、阮逃离南京,始得脱离牢狱之灾。还有一种说法是:他连夜逃往扬州,靠了史可法的荫庇,才躲掉了这场灾难。 公元1645年6月,如城抗清英雄陈君悦组织义兵抗拒清廷官吏。冒襄再次举家逃往浙江盐官。从夏至冬,辗转颠沛,在马鞍山“遇大兵,杀掠奇惨”,“仆婢杀掠者几二十口,生平所蓄玩物及衣具,靡孑遗矣”。这一切在他思想上产生了激烈的变化,第二年他从盐官回归故里隐居。

  不仕满清

  清兵平定全国后,降清的复社成员陈名夏曾从北京写信给他,信中转达了当权人物夸他是“天际朱霞,人中白鹤”,要“特荐”他。但冒襄以痼疾“坚辞”。康熙年间,清廷开“博学鸿儒科”,下诏征“山林隐逸”。冒襄也属应征之列,但他视之如敝履,坚辞不赴。这些都充分表现了他以明朝遗民自居,淡泊明志,决不仕清的心态和节操。与此同时,他缅怀亡友,收养东林、复社和江南抗清志士的遗孤。如在水绘园内增建碧落庐,以纪念明亡时绝食而死的好友戴建,即其一例。随着岁月的流逝,冒襄已是垂垂暮年,生活穷困潦倒,只能靠卖字度日。他自述道:“献岁八十,十年来火焚刃接,惨极古今!墓田丙舍,豪豪尽踞,以致四世一家,不能团聚。两子罄竭,亦不能供犬马之养;乃鬻宅移居,陋巷独处,仍手不释卷,笑傲自娱。每夜灯下写蝇头小楷数千,朝易米酒。”表达了他不事二姓的遗民心态,这一点是冒襄一生中最为闪光的地方。

  文学著作

  冒襄一生著述颇丰,传世的有《先世前征录》、《朴巢诗文集》、《水绘园诗文集》、《影梅庵忆语》、《寒碧孤吟》和《六十年师友诗文同人集》等。其中《影梅庵忆语》洋洋四千言,回忆了他和董小宛缠绵悱恻的爱情生活,是我国语体文字的鼻祖。 

  冒辟疆的最后时刻

  康熙三十二年(1693)腊月初五夜里,一个曾经“肥甘厌粱肉”“雄心争逐中原”,而今“极贱极贫极老至不可比数的人”,经过了36天时眠时醒的折磨,在古城如皋静静的一隅,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就是风华旷代,集诗人、书法家、社会活动家、戏剧家、园林艺术家、文物鉴赏家于一身,与侯方域、陈定生、方以智有“明末四公子”之称的冒辟疆(左图)。

  弥留之际的冒辟疆让儿子丹书看看窗前的黄梅开放了没有?他是那样的恬静,甚至脸上还露出了几丝笑容,仿佛陶醉在在家乐班歌童催眠曲般的哼唱中。

  一生爱梅 傲岸孤洁

  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三月十五日,冒辟疆出生在如皋城里的冒家。如皋冒氏始祖冒致中,是忽必烈第九子元镇南王脱欢的后代。父亲冒起宗,青少年时代悬梁刺股,进士出身,有胆识,因刚直尽责,招忌于权贵,崇祯帝吊死煤山后,绝不出仕,但与东林后期党魁姚希孟、倪元璐等倒成了莫逆之交。冒辟疆五岁开始读书,当时的兵部尚书郭子章来江西会昌县署会其祖父冒梦龄,喜欢小辟疆的冰雪聪明,常常把他抱在膝上,并给他起名“襄”字,希望他将来有忠惠的品性。

  13岁时,冒辟疆随祖父回到如皋,在集贤里祖宅中的香俪园读书。那时的冒家很是气派,东西南北纵横均达一百余米,房屋有百余间。天启四年(1624),冒辟疆把自己14岁前所写的诗结集为《香俪园偶存》,寄请艺坛巨擘董其昌指教。这位礼部左侍郎看了后大为赞赏,认为“才情笔力,已是名家上乘”。大儒陈继儒对他也是钟爱有加,与其结为忘年之交,还跟董其昌说,冒辟疆是“仙品”,是黄鹤背上的人,富贵是无法束缚住他的。

  崇祯三年(1630),冒辟疆第一次到南京秦淮河畔的江南贡院参加乡试,从此以后,他才算真正走出了“家门”,但也由此走进了一个又一个政治斗争的漩涡。以后的十年,是他一生中最为青春放浪的岁月:“寒秀斋深远黛楼,十年酣卧此芳游。媚行烟视花难想,艳坐香熏月亦愁。朱雀销魂迷岁祀,青溪绝代尽荒丘。名赢薄幸忘前梦,何处从君说起头。”

  这时,出去看黄梅开了没有的冒丹书回到了冒辟疆的床前,见父亲正念念有词也就在一旁立着,一时默不作声。36天前,兴化学者王仲儒来访冒辟疆,两人联吟角胜八昼夜,冒辟疆终因劳累过度而卧床不起。冒辟疆一生爱梅,爱梅傲岸孤洁的品性,自爱姬董小宛入府后,他爱梅更甚,凡有隙地,皆植梅,春来早夜,与小宛出入于烂漫香雪之中。董小宛于梅花含蕊之时,先相枝之横斜,然后芟剪得宜,插入净瓶中,天然相合。如此九年,这样诗意的生活,随着董小宛的逝去而一去不复返,真所谓:一生清福,九年占尽,九年折尽矣。

  冒丹书见父亲似已回过神来了,就凑在他的耳边报告说:“父亲,黄梅怒放,香簇满枝。”

  冒辟疆嘴角微微一欠,淡然一笑,声音细若游丝:“好儿子,别骗为父了。吾家梅通人性,那年冬天,董姬得病,黄梅枯萎过半。姬移居香俪园静摄后,原本每腊万花的黄梅数百枝不生一蕊。我今将逝,亦应一蕊不生才是。”冒辟疆连续说了这么长一串话,显得很为疲倦,他吃力地转动着眼珠,他的手脚已发冷,脖子也开始僵硬。丹书顺着他的视线看去,目光落在立于旧书案一角的笔架上,有一只极小的蜘蛛,在两枝半秃的毛笔间织着网,时不时突然掉下来,在空中如秋千般晃荡。冒辟疆感到自己身子的每一个关节每一滴血都在开始结冰,凝固成一个又一个依稀的梦,思绪却仍如万马奔腾,只是由于奔腾的速度太快,成了一片急速掠过旷野的影子。

  科场失意 痴情书画

  冒辟疆虽然才高思敏,但由于喜欢批评朝政,在科场屡试屡败。后参加复社,与黄道周高足刘履丁等结盟,与阮大铖斗争。其间,他又向董其昌、陈继儒、王思任、王铎、方拱干等人请教诗文书画,尤其是书画及书画鉴赏一道。董其昌、陈继儒还在他的许多藏品上写下了题跋,冒辟疆在书画尤其是书法上的成就,与这些大师的慷慨指点要津关系极大。喜欢和冒辟疆探讨诗文、一起寻访古迹的王铎,认为他在书画上极有眼光和天赋,崇祯九年(1636)七夕前五天,王铎还带病为他画了一幅《松窗茗对图》。

  崇祯十二年(1639)初夏,冒辟疆去南京参加乡试,与方以智见面,方向他叙说了董小宛的艳名。又一次科场失第后,他浪游吴门,多次到董所居的半塘相访,均不遇,直到将归桌时方得一见。当时冒辟疆29岁,董小宛16岁。后来冒辟疆的父亲身滞危疆,冒辟疆为救父而奔走于政府言路诸公之门。同时,为嫁冒辟疆,小宛历尽艰辛波折,矢志相从,后幸得众友人慨然相助,终成连理。

  董小宛嫁入冒府后,冒辟疆过上了神仙一般的日子:他与爱姬一起评书论画,看她用《曹娥碑》笔法抄录书稿,仿佛当年的赵明诚与李清照。但天公易妒,其间数遇兵灾,东躲西藏,狼狈不堪,再加上冒辟疆五年危疾至三,董小宛在九年间,就为他耗尽了生命。葬了董姬后,他一时似乎了无牵挂,与钱谦益等奔走于扬州、南京一带,希望能帮助郑成功抗清复明。

  “自古书生多意气,头颅掷处血斑斑”,历史发展之大势,岂是几个书生所能左右?甲申战乱之后,冒辟疆在水绘园开讲学之风,坚决不仕清朝,以全节操。东林、几社、复社的故人子弟,纷纷前来游学,“士之渡江而北,渡河而南者,无不以雉皋为归”。好景不长,国难、家难继至,家财散尽,当年歌舞地,今惟乱草长。一腔激烈,都成追忆,只落得八十高龄以卖字、演剧为生。“偶发游山兴,聊为卖字翁。奇怀付老笔,莫漫此相逢。”人家哪里知道,这首诗里的“聊为”只是他遮羞的曲笔而已,为卖字换米换酒度日,他每天午夜还要在灯下写几千个大不盈粟、细不逾丝的蝇头小字。午夜时分,老眼昏花,无法继续书写之时,他常常掷笔长叹:历史、时代,犹如一个巨人,自己只不过是一个供它们抱在膝上玩弄的小儿罢了。

  思念小宛 一声长叹

  前几时,他的外孙女婿许抡说曾做梦梦见那个写下著名的《李思训碑》和《麓山寺碑》的唐代书家李邕向他询问冒辟疆的近况,又随许抡来访于得全堂,他则置酒、命家乐班演赞扬祢衡刚正品格的《渔阳掺挝》招待他们。这两天他常常在恍惚间,觉得李邕是要引他去了,又想或许自己的前生与李邕有什么葛藤,或许干脆是李邕转世,不然为什么自己想过戒诗而从没想过戒书?为什么自己的书作中表现出的旷荡与不安与李邕是那么相像?越到晚年,自己是越来越喜欢泼墨作书了,只有在笔墨的挤压、放纵、纠结、提按和左冲右突中,自己青年时代的热血和梦想,中年时代的颠沛和挣扎以及如今垂暮之年的喟叹和超然,仿佛都得到了祭祀、寄托与释放。墨点无多泪点多,长歌当哭,狂书当哭,歌之哭之,发而为书。

  冒丹书见父亲的眼睛盯着毛笔一动不动,心想父亲该不是要最后再握一次成就了他的一生又误了他一生的笔吧。于是走到书案前,抽出一支毛笔,递给了父亲。

  冒辟疆一把抓住儿子递过来的毛笔,恍惚间,他感觉自己正抓着董小宛的皓腕:爱姬啊,自你离去后,碧海青天,云水茫茫,仙凡迥隔,我心何依?今天你来,是接引我与你一起共登仙路的吧!“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当年我客邗上,朋友们都为你我的姻缘赋诗赞美。大诗人的龚鼎孳,还特意为你写了生平始末,好几千字呢!他要我一一注明其中的故事,他说,“桃花瘦尽春醒面”一句,就暗指你那次醉酒与我相会,只有冒兄你作注点明,他人方读得明白。小宛啊,我的一生,你最懂:崇祯十五史可法以人才荐我,我辞;次年授我台州司李,我不赴;康熙十八年征应博学鸿词科,我亦不就。为什么?造化弄人!我心里苦啊!突然,一声长叹,如长风的尾音拖过,冒辟疆抓毛笔的手越来越紧,简直想要把笔管攥碎。他双目如剑,直射空中,声音凄厉如哀猿长鸣:

  “是谁误我?谁又知我?天乎?天乎!”(风水www.azg168.cn)

  冒辟疆爱过董小宛吗?

  想俘虏男人的心,那就俘虏他的胃。董小宛深知此点。她费劲心思,制出了无数美食,可男人的心,却很难抓获。

  天启三年,董小宛出生。她天资聪颖,貌美如花,可偏偏她却又属于青楼,“籍秦淮”,名隶南京教坊司乐籍。在才情浇灌之下,她成长起来,成年后迁居于苏州半塘。

  董小宛十六岁时,一才子扁舟渡江,从如皋到了苏州,才子就是冒辟疆。冒辟疆出身名门,祖父、父亲二代进士,他少年时就拜在董其昌、王铎等人门下。十四岁时集成诗集,被董其昌夸赞“才情笔力,已是名家上乘”,词章书法,流传海内。冒辟疆少年意气,加入复社,摇笔数千言,天下士人,无不折手愿与之结交。

  冒辟疆早就闻听董小宛的艳名,此番渡江后,急急到董小宛住所造访。此时适逢盛夏,董小宛蒲柳之姿,难受炎炙热浪,已至清凉之地消暑,故不得相见。才子之心,总被红颜所惑,因不得见,更生爱恋之心。

  一日,董小宛小酌微醉,卧于香榻,冒辟疆再来。董小宛母亲扶她出见,当是时也,犹如惊鸿一瞥。多年之后,冒辟疆写下了当时的情景,董小宛“面晕浅春,缬眼流视,香姿玉色,神韵天然。”

  看到才子,微醺的小宛懒慢不作一语。睹此佳人,冒辟疆又惊又爱,赶紧告退,好让佳人休息。此日之景,深深地烙印脑海之中,姿容艳色,几番梦里萦绕。

  一年之后,冒辟疆准备再去苏州拜访时,却从友人口中得悉董小宛已往西子湖、黄山等地游玩,不能得见,惆怅良久。董小宛隶乐籍,艳名远播,不时被士人们相邀同游,一去多日,却是常事,所游之人,均是当日名士,若钱谦益之流。董小宛暂不可得,冒辟疆转而迷恋上了另一个名噪于后世的美人,此女就是陈圆圆。

  在苏州,冒辟疆听友人介绍了陈圆圆之后,搭小舟拜访。陈圆圆的才情容貌,不输董小宛。陈圆圆的小曲,“如云出岫,如珠在盘”。多年之后,在纪念董小宛的文章中,冒辟疆却大谈陈圆圆“令人欲仙欲死。”

  离去之际,陈圆圆对冒辟疆款款情深,二人约期再会。一年之后,冒辟疆再返苏州,陈圆圆已被富豪买去,“闻之惨然”。

  陈圆圆已去,董小宛复归。

  惑于美色的冒辟疆立刻将自己的视线,转移到了董小宛身上。崇祯十五年,冒辟疆去苏州,与董小宛相见。此时董小宛卧病在床,诱因是豪强在苏州猎捕秀女,送到京师孝敬皇帝。陈圆圆此前已被豪强购走,董小宛受惊病倒。

  冒辟疆为猎艳而来,他并未想到,若受惊小鸟般的董小宛,却将所有感情倾泻到了他身上。董小宛身隶乐籍,随着年龄的渐长,她的出路就是从良。一个家产丰厚,才华横溢,名声在外的世家子弟,却是不能轻易放过。董小宛将冒辟疆当作了自己的真命天子,不顾一切地想要依附于他。面对着董小宛的炽热感情,冒辟疆却畏惧了,一夜风流自然销魂,可若是迎娶一名艳名在外的歌伎长相厮守,他的压力太大,顾虑太多。

  冒辟疆的父亲在边疆滞留,家中事务繁多,一切都需要他去打点。此时科举考试日近,他在仕途上经营多年,却无突破,如何能被感情所纠缠。更重要的是,董小宛家中欠下了一屁股债,要娶她就得帮她还债,帮她落籍,这一切都需要钱。而董小宛老爹显露出的财迷本性,也让冒辟疆心存忧虑。

  为了追求冒辟疆,董小宛不顾一切,她从苏州孤舟至南京,沿途遭遇盗匪,在芦苇中躲藏多日,何其惊险。董小宛的示爱,却未打动冒辟疆。在冒辟疆眼中,董小宛终究是个玩物,他将董小宛草草打发回苏州,自己则径自返回如皋。

  董小宛返回苏州后,心志如铁,发誓只穿单薄衣服,除非二人再相见,不然酷寒之中冻死也心甘情愿。董小宛的一番火热心意,感动了诸多士人。在文坛大佬,也是董小宛曾经恩主之一的钱谦益帮忙下,董小宛以“三千金”赎身,脱离了乐籍。

  当年,在钱谦益陪同下,董小宛即从苏州过江,前去如皋。面对她时,冒辟疆没有心理准备,竟然手忙脚乱,将她安置在别处藏了一阵子。待小心翼翼地征求了家中意见,得到许可后,延至次年,董小宛方才被纳为妾,进入董家。

  董小宛成功地实现了转型的梦想,走到了冒辟疆身边,此后的九年,她再无逸闻流传。

  她虽然惊才绝艳,可她不过是冒辟疆的小妾,身份低微。她在冒家小心谨慎地活着,她谨慎地侍奉着公婆和冒辟疆的正房。当一家人吃饭时,她如侍役般站在一旁,不敢乱动。冒辟疆偶尔觉得不好意思,强行让她坐下,可她“旋坐旋饮食旋起”。她洗去铅华,忙于各种家庭琐事,她在膳食上下足功夫,以让自己在这个男人心中能占据那么一点点的地位。

  冒辟疆与晚明豪放无度,追求珍馐的饮食风格不同,他更看重精致,于平常食材中体现出不一般。冒辟疆口味偏甜,喜食海味与烟熏食物。为了让他吃好,吃开心,吃出品味,董小宛将自己的才华从诗文小曲,转到了美食。

  她成为忙碌的家庭主妇,为夫君的三餐而操劳。聪慧过人的她,博采食材,静心烹制,创造出了许多新鲜美食。

  夏季,董小宛取桃汁、西瓜汁,一点一点过滤干净,以文火煎至七八分,然后放糖细炼,熬出的桃膏色如大红琥珀,瓜膏若金丝内糖。酷暑之中,晶莹的汗珠一滴滴滴落,董小宛亲自在炉边静静地守着火候,以不让熬出来的膏过于焦枯。

  烹调时,董小宛也别具匠心。她将火腿烹煮时间加长,去掉油腻之味,得到松柏般的香味。风干的火腿肉,经过她的纤纤妙手加工,竟有如同麋鹿般的香味。她烹制菜肴时,讲究选料。烹蛤应配以雨后的韭菜,釜鳝则配以霜打过的葵叶,黄鲞鱼要用小暑前打捞的,白虾则要选择清明之后的。

  董小宛采摘各种初开时的花蕊,制成花露,经年香味,颜色不变,入口喷鼻,奇香异艳。花蕊之中,最佳者为秋海棠露。海棠本无香味,但制成花露后,将香味催出,味美独冠诸花。董小宛还制有梅花、玫瑰、丹桂、甘菊等数十种花露,群花争芳。饮用时,各种颜色的花露飘浮在瓷器中,五色浮动,避暑消渴。

  董小宛善于制作豆制品,大豆要色相俱全,九晒九洗,剥去黄豆外膜,配以瓜杏姜桂等种种细料,搅拌均匀。待豆鼓自然熟透之后,颗粒饱满,香味、颜色胜于平常。至于红腐乳的制作,要将乳腐烘蒸五六次,使其内柔酥透,再削去表皮,加上各类调味品。董小宛所制腐乳,比当时著名的福建建宁三年陈乳腐还要美味。

  冒辟疆时常与文人诗酒唱酬谢,董小宛以芝麻、白糖、饴糖、松子、桃仁等为原料,用木炭火焙,制作了酥糖,既款待客人,又可作为礼物馈赠。此糖后世名为“董糖”。冒辟疆喜欢海鲜,她就为他制作鲜美的鲳鱼。

  董小宛为了男人的胃,费尽心力,她每每考究菜谱,探讨各种美食的烹制方法。她亲至各处寻找珍稀食材,求真求鲜求美。一切的努力,只是为了让她的男人欢愉。她做这一切,不要求任何的回报,在她看来,能脱离乐籍,与名士冒辟疆厮守,此生无憾了。

  董小宛能饮酒,入了冒辟疆门中,却甚少饮酒,不过每晚陪正房数杯。冒辟疆、董小宛二人都好茶,只有在品茶的时刻,董小宛忘却了每日里的家务事,有了些许脱尘之气。

  泉石之间,松竹之下,皓月清风,明窗静牖,正是品茶之时,董小宛用精选的上等名茶,洗涤茶器,烧火煮茶。冒辟疆则在一旁吟诗诵词,好不烂漫,好不惬意。在这一刻,她也许能获得些许心灵的宁静,获得满足感。

  然而,好景不常。

  顺治二年,清军南下,冒辟疆一家惊慌不已。冒辟疆的老母和正房妻子惊惧,暂避城外,董小宛留在城内侍奉冒辟疆,共度患难。此时形势险峻,群盗横行,杀人如草,冒辟疆与其父决定出逃。临行前,父子二人才想起来出逃途中要带些钱。富家公子哥,平日根本不操心钱的事。紧要关头,冒辟疆去找董小宛要钱。董小宛拿了个布囊,里面有已准备好的银子。逃亡途中,冒辟疆“一手扶老母,一手曳荆人”,荆人者,正房妻也。

  董小宛无人搀扶,艰难地跟在冒辟疆身后,不离不弃。

  在冒辟疆眼中,董小宛只不过是名小妾罢了。他丝毫不掩饰,“当大难时,首急老母,次急荆人、儿子、幼弟为是。”董小宛根本就没有入他的法眼,是可以随时抛弃的棋子。不过董小宛为他所做的努力、所做的牺牲,也得到了他的些许认可。多年之后,冒辟疆假惺惺地嘉奖了董小宛几句,认为她“明大义,达权变”。

  逃亡途中,冒辟疆生病,卧床半年。此半年之中,董小宛仅卷一破席,卧在他身旁,旦夕守护,煎汤喂药。她甚至不必污秽,察看冒辟疆的粪便色味,以了解病情。病中的冒辟疆,并不领这份情,他不时打骂董小宛。可董小宛对这一切都释然于心,从不介意。在董小宛无微不至的照看之下,冒辟疆活了下来。而董小宛则在长期操劳之后,一病不起,最终去世,时年不过二十八岁。

  冒辟疆真的爱过董小宛吗?

  从来没有。

  在冒辟疆眼中,董小宛不过是玩物,是点缀,是装饰。当初面对董小宛如火般的攻势时,他避之唯恐不及。不能躲避时,不得已才纳她为小妾,在他看来,这已是给她的最大的酬谢。此后董小宛所做的一切,在他看来是天经地义。

  董小宛去世之后,冒辟疆写下了《影梅庵忆语》,其中并不见他对董小宛的感情。他津津乐道的是他在苏州对陈圆圆的“欲仙欲死”,他泡到董小宛后在镇江游山时的万众瞩目,他纳董小宛为妾之后的神仙逍遥。从《影梅庵忆语》之中,读不到任何感情流露,只有一个风流才子的辞藻堆砌,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故事讲述。董小宛于冒辟疆的最大意义,是为他在当时,在后世,留下了无数的佳话,无数的景仰。也许他并未刻意去经营,但他的文字之间,总是流淌出此种心思。

  冒辟疆一生,虽享有大名,却终究未能在科举上突破,未能在明清鼎革的大变中脱颖。失意的他,只能在水绘园中经营自己的一方天地,董小宛不过是他的园林中的一个配景罢了。

  只是,董小宛死后,冒辟疆身边少了个佳厨,缺了个仆从,才心有戚戚。回忆起往昔的岁月,美妙绝伦,厨艺出众的董小宛,带给他无数美好的追忆,他才叹息,去感慨,与董小宛在一起的九年,真是神仙般的日子。可这神仙般的九年之中,董小宛却不过是他的奴仆。

  董小宛身后,除了她留下的美食,跟个留下了无数的猜测。民间风传,顺治二年,清军南下攻占南京之后,将董小宛掳走,献给顺治,成为著名的董鄂妃。此事纯为杜撰,顺治二年,顺治帝不过八岁幼童,如何能宠幸长他十五岁的董小宛呢?

  若是顺治帝看中了董小宛,想必冒辟疆也会大度地将她脱手相赠吧。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推荐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