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安阁风水网
当前位置: 风水网 〉中华民俗历史

黄子澄

2016-11-14 12:01:24 作者:azg168 风水网

  黄子澄是明初建文帝的著名官员,与齐泰同参国政,共谋削夺藩王权。黄子澄年少时便发愤读书,他将自己的书房取名为“勤斋”。黄子澄在精通经史的同时,对文学也肯下功夫。建文四年,燕师渡江破京师,被执,抗辩不屈,磔死,族诛。黄子澄的无惭臣节为旧时的士子所歌颂。那么你想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位黄子澄吗?

黄子澄——明初建文帝的著名官员

黄子澄——明初建文帝的著名官员

  黄子澄人物生平经历

  早年时期

  黄子澄,名黄湜,以字行,分宜澧源(今为大岗山乡大坑村)人。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中会试第一,殿试第三(俗称探花)。伴读东宫,累官至太常寺卿,曾与皇太孙谈论削藩之事。皇太孙问黄子澄:“诸叔藩王皆拥重兵,如有变端,怎么办?”黄子澄答道:“诸王仅有护兵,只能自守,倘若有变,可以以六师监之,谁能抵挡?汉朝七国不可谓不强,最后还是灭亡了。大小强弱之势不同,而顺逆之理更相异啊!”皇太孙认为他说得对。后来,每次叫黄子澄,必尊称他为黄先生。

  建文削藩

  朱允炆即位后,任命黄子澄兼翰林学士之职,与齐泰同参国政,共谋削夺藩王权。齐泰打算首先向燕王朱棣动手,但黄子澄有不同意见,认为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先帝时候,就做了很多不法之事,削之有名。现在想要问罪,应该先从周王开始。周王是燕王的母弟,削周是剪除燕王的手足。最后黄子澄的意见被采用,周王等五个藩王先后被削藩。朝廷用黄子澄和齐泰的计谋,调走燕王手下精兵,又在燕王府所在地北平一带调动军队以监视燕王。

  当年四月,朱棣回到北平后,就向朝廷告病,过了一段时间,病越来越重,居然成了病危。这场病并不是突发的,而是酝酿了相当长的时间。因为在即将到来的五月,朱棣有一件不想做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情。五月,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忌日,按照礼制朱棣应该自己前去,但朱棣敏锐地感觉到如果这次再去京城,可能就回不来了。可是父亲的忌日不去也是不行的,于是他派长子朱高炽及另外两个儿子朱高煦、朱高燧代替他祭拜。一下子派出三个儿子,除了表示自己重视此事外,另一个目的就是告诉朝廷,自己没有异心。但当时的形势已经很明,朱允炆摆明了就是要除掉藩王,此时把自己的儿子派入京城,简直就是送去的人质。果然,朱高炽三兄弟一入京,兵部尚书齐泰就劝建文帝立刻将此三人扣为人质。建文帝本也表示同意,但黄子澄竟然认为这样会打草惊蛇,应该把这三个人送还燕王,表明朝廷并无削藩之意,以麻痹燕王。

  建文帝拿不定主意,此时魏国公徐辉祖出来说话,按亲戚关系算,这三个人都是他的外甥,他看着此三人长大,十分了解此他们的品行,他对朱允炆进言,绝对不能放这三个人回去,因为此三人不但可以作为人质,而且都身负大才,如若放虎归山,后果不堪设想。紧接着,徐辉祖特别说到了朱高煦这个人,他告诉朱允炆,在他这三个外甥中,朱高煦最为勇猛过人也最为无赖,他不但不会忠于陛下,也不会忠于他的父亲。可是决定权在建文帝手中,他最后作出决定,放走了朱高炽三兄弟。

  靖难之役

  不久朱棣便在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起兵叛乱,上书朝廷指称黄子澄和齐泰为奸臣。明惠帝派老将耿炳文讨伐,初战不利。明惠帝听从黄子澄的建议,以曹国公李景隆接替耿炳文,齐泰极力反对但无效。李景隆接任后,表现更令人失望,屡战屡败,损失数十万人。朱棣乘着李景隆战败之时,上书朝廷,极力批评黄子澄和齐泰,明惠帝便免去二人官职,但仍暗中与二人议事。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李景隆在济南战败后被撤换,明惠帝赦免了他,黄子澄哭着请求明惠帝治李景隆的罪,明惠帝没有接纳,黄子澄便说:“大势已去了,我举荐景隆误国,万死不足赎罪!”

  当盛庸在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十二月在东昌大破燕军后,明惠帝在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正月恢复了黄、齐二人的官职,可是在三月盛庸在夹河战败后又再次免去二人官职。

  城破被杀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燕军逐渐逼近南京,明惠帝谋求与朱棣谈和,便把黄子澄和齐泰眨谪到外地,仍密令二人募兵。南京陷落前,明惠帝召黄子澄回京,未至而南京已失守。黄子澄密谋继续反抗朱棣,行踪被人告发,因而被捕。

  后燕王朱棣(即明成祖永乐帝)亲自审问,黄子澄抗词不屈,被肢解而死。后收黄子澄遗骨葬昆山县(属今江苏省)马鞍山下。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1年),黄子澄始得昭雪。[1]清乾隆年间,追谥忠悫。

  忠臣黄子澄的传奇人生

  勤奋好学露锋芒

  在大厅里,贴着黄子澄的画像与有关资料。黄子澄,本名黄湜,字子澄,号秀溪先生,元顺帝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出生于分宜县钤山镇澧源村。据说,黄子澄从小勤学苦读,并把自己的书房取名为“勤斋”。为了弄清四书五经的根本大义,他曾向“以易经魁江西乡试”的分宜防里人欧阳贞学《易经》,跟“精通经义”的分宜人周与学学《书经》,后又拜在大学问家梁寅的门下学习《春秋》。他在精通经史的同时,对文学也肯下功夫。黄子澄的诗文颇有造诣,且才思敏捷。据《曝书亭诗话》记载,黄子澄去蒙山石门初次拜谒梁寅时,梁寅令他作《枯梅》诗,他稍事思索,一首好诗就脱口而出。

  据黄子澄的后人介绍,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黄子澄考中乡试第二名,第二年参加会试、殿试,考中进士第一名。当明太祖朱元璋问他的年龄时,他说是34岁,再问他是哪年出生的,他一时紧张竟答不上来。于是,太祖就把他从第一名换成第三名,就这样,煮熟的鸭子竟然飞了,到手的状元变成了探花。

  辅助朝政出佳绩

  虽然从状元变成了探花,不过,黄子澄的真才实学,朱元璋还是心知肚明的,殿试后,黄子澄被授予翰林院编修,后升职为掌修国史的翰林院史官修撰。作为皇太孙朱允炆的老师和侍从官,黄子澄伴读于东宫,后官职到了太常寺卿,在皇太孙朱允炆登基做了皇帝后,每次叫黄子澄,仍然尊称他为黄先生。

  历史记录,公元1399年,朱允炆登基,改年号为“建文”。建文帝朱允炆上位后,命黄子澄兼翰林学士之职,与齐泰一起辅助朝政。黄、齐辅政期间,实施“建文新政”,以“行宽政、平冤狱、减赋税”等政策,着手改变太祖朱元璋建国以来形成的动辄杀戮的严峻政治氛围,改革朝纲吏制,裁减冗员,减轻赋税,纠正冤假错案。

  虽然在黄子澄的辅佐下建文帝实行了一系列减轻百姓负担的新政策,但当时各地藩王拥兵自重,各自为政,中央政府的权利日渐衰弱,于是建文帝采纳了黄子澄的建议进行削藩,从而维护中央权威,保持政令畅通。一年时间内,周、齐、湘、代、岷等五个藩王先后被撤藩。

  削藩失败酿悲剧 

  在先后撤藩后,燕王朱棣在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起兵叛乱,上书朝廷指称黄子澄和齐泰为奸臣,名为“清君侧”,实质是燕王朱棣篡夺建文帝朱允炆帝位的遁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难之役。

  战乱中,黄子澄力荐曹国公李景隆,认为他可以担当对抗叛军的大任。建文帝言听计从,遂以李景隆为征讨大将军,率兵百万,迎击燕王之师。临行前,黄子澄亲自上门授以兵略,但李景隆自负有文武之才,实为无能之辈。他与燕王一战即败,损失兵马辎重数十万,自己竟然弃师而归。建文帝居然以宽容为怀,赦李景隆无罪。黄子澄恸哭力争,指斥李景隆出师无纪,意在观望,不诛,无以谢宗庙社稷;不诛,无以惩将士。可惜建文帝执拗不听。不久,江淮诸将接连被燕王打败,有些将领还投降了燕王。黄子澄知道后,捶胸顿足痛哭着说:“事情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是我错误地举荐了李景隆,误了国家的大事,就是死一万次,也赎不清我的罪过呀。”而后挥泪写下《闻李景隆败绩纪事》

  靖难之役历经4年,黄子澄两次被罢官职,仍然忠心耿耿地追随建文帝,密募兵马,抗击反王,但最后还是以建文帝失败而告终。燕王朱棣就这样夺取了侄子建文帝的宝座,当上了皇帝。

  无悔臣节留芳名

  建文帝在南京城被燕王朱棣围困时,黄子澄当时不在现场,而在苏州募兵。为了表示与与建文朝共存亡的决心,他毅然派人将妻子许氏与四个儿子从老家分宜接到南京,拉入了血腥战场。不久,南京陷落,朱棣当上了皇帝,黄子澄被人告发,押到了南京。

  大堂之上,成祖朱棣亲自审问黄子澄,黄子澄却傲然斥责:“陛下以兵力夺取富贵。要不是皇上宽容忍让,哪有你今天的位置?”成祖装作一脸和善的样子劝黄子澄:“早闻先生博学,善读书,不像方孝孺那样执迷不悟,我可以赦免你的全部罪过。”黄子澄笑答“富贵不过瞬息之事,谈什么轻重?殿下你既然做出如此悖谬不化之事,恐怕子孙后代有一天也仿效你的作法。”成祖闻言,脸色骤变,半天说不出一句话,只得改变话题:“你为什么想渡海搬兵与我抗衡?”黄子澄言道:“皇祖起义兵以定天下,因殿下的勇力盖世,授你为藩王,拥有重兵,为的是保卫皇室,而你现在不去平定北方胡虏,反而与天子争夺天下,自相残杀。我不过是想借外族之力,这与殿下你的叛逆谋反难道有什么不同吗?”成祖自知理屈,恼羞成怒,下令将黄子澄的族亲六十五人及妻族外亲三百八十一人都押了过来,一时哀号震天,黄子澄依然面不改色。成祖说:“我就知你一定不会为我效劳,给你笔纸写自供吧。”黄子澄提笔书道:“我黄子澄乃是先帝时的文臣,没有尽到职责,早早削除燕王,以致成就了他今日的凶残,给国家造成了今天如此之大祸,但愿后代子孙千万不要效仿才是。”成祖见书,勃然大怒,命刀斧手先将其手砍去,然后对黄子澄说:“你虽未渡岛成功,却已足迹至海上。”遂又命截去了黄子澄的双足,最后将其肢解而死。那一年,黄子澄只有35岁,凡江西籍亲族皆被斩首,姻亲外族一律发配戍边。

  黄子澄矢志不渝,为正义事业献身,不愧为明朝一代忠臣。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1年),朝廷下诏令为黄子澄平反昭雪,说他是忠臣,在江西分宜县建成“太常忠臣祠”;清乾隆年间,追谥忠悫”音确,诚笃忠厚的意思,因此人们后来又称黄子澄为“黄忠悫”。大忠臣黄子澄,为建文朝的仁政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他虽然被朱棣处以诛九族的酷刑,但他的铁骨铮铮、大义凛然的气节却永远留存在分宜人民的心中。

  走下台阶,再回头远眺这座古朴无华的 “黄子澄纪念馆”,黄子澄傲然挺立的身影再次浮现心头。600多年过去了,他激昂进谏、忠心护主,他捶胸自责、誓死表节的种种细节,永远值得我们崇敬与怀念。(风水www.azg168.cn)

  明朝大臣黄子澄是怎么死的?

  建文帝逊国后,其臣子黄子澄作为削藩的主谋,首当其冲被太宗文皇帝处死,这本来是一场政治斗争很正常的结果。比起对贪官财主过于宽纵的建文帝,雄才大略的太宗文皇帝显然更加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文皇帝治下,大明六征蒙古,七下西洋,国运达到了极盛,“靖难之役”从今天来看,是历史的进步。

  但满清一次又一次地篡改历史,编造谎言,将黄子澄的下场形容得极惨,以此来污蔑太宗文皇帝是残暴的君主。不幸地是:由于满清统治时间太长,加之现在学术界中有很多遗老支持,人们已经习惯性地把满清的谎言当成正史、当成真理来看待,而真相反而湮没在历史中不为人所知。

  满清所修的所谓正史《明史》中这样描述黄子澄的下场:“子澄至,成祖亲诘之。抗辨不屈,磔死。族人无少长皆斩,姻党悉戍边”,讲的是一个族诛的下场,十分凄惨。但后来的满遗们认为这样的描述还不够深动,为了更进一步丑化太宗文皇帝,他们编造了更加离奇的故事,如一篇登在《深圳商报》上的文章《分宜兴建“黄子澄纪念馆”》,添油加醋地写道:“朱棣下令对黄子澄处以五马分尸的酷刑,他的家族被‘诛九族’,共有445人被杀,遇害人之多仅次于方孝孺家族。他的一个妹妹被朱棣发付教坊司当作娼妓,受到人们无法想像的凌辱,遭轮奸后还生下孩子。”自然是在《明史》污蔑的基础上,进一步艺术加工,以加深人们对太宗文皇帝“残暴”的印象,这种文风,倒也和满遗们所写的污蔑大明的系列文章一脉相承,都有通俗易懂、编得有棱有角等特点,颇能欺骗人民。

  但真正的黄子澄,却并没有遭受道族诛的下场,更没有满遗所编造的那些悲惨的遭遇。按照逃过满清篡改的历史巨著《国榷》的记载,我大明成祖文皇帝进入南京后,即“谕在京军民人等,予日者固守藩封,以左班奸臣,窃弄威福,骨肉被其残害,起兵诛之。盖扶持社稷,保安亲藩也。今抚定京城,奸臣之有罪者,予不敢赦;无罪者,予不敢杀。或小人报仇,擅绑缚【去刂】略,祸及无辜,非予本意。首恶听擒,余不许擅缚。”(《国榷》卷十二,第848页)可见太宗文皇帝并不像满遗说的那样大开杀戒,滥杀无辜,而是只惩罚了那些削藩的主谋,黄子澄即其中一人。

  关于对黄子澄的处理,逃过满清篡改的《国榷》是这样写的:“家僇六十五人,戍姻党四百余人”(《国榷》卷十二,第854页),翻译成白话就是:家里被抓了65人,亲戚被流放了400多人。有人会说“僇”是杀的意思,是指杀了65人。“僇”这个字确实有“杀”的含义,但通常是指惩罚、逮捕的意思。在明朝史书中,“僇”的用法有严格的规定,与表示杀头的“戮”字有明确的区别。如《国榷》在讲黄子澄下场时,对黄子澄本人用了“戮”字:“及被戮,彦修(黄子澄儿子)解役至京,收骸骨”,而对黄子澄被抓的家人则用了“僇”字:“家僇六十五人”,可见是有明确区别的。

  那黄子澄的家人被抓后,有没有被杀呢,很可能是没有,首先、如果其家人被杀,那史书中应当有明确记载,而不会仅仅用一个表示逮捕的“僇”字。第二、今天黄子澄嫡长子黄升的后人已经公开站出来,证明其祖先没有被杀,同时他还证明黄子澄次子黄旭也没有被杀。(按黄升21代后人黄修刚已公开站出来,拿出家谱证明黄子澄长子、次子都没有被杀。并指出现在江苏丰县范楼镇黄坝村几百口人,都是黄子澄的后代。这位黄先生已经在网上公布了联系方式,有兴趣的人可以亲自去考证,这里出于尊重他人生活空间的必要,就不复制他的联系方式了。)

  所谓黄子澄全家全族被杀的谣言,“下场之惨仅次于方孝孺”的靖难名臣,居然被证明一没有被杀全家,二没有被族诛,满清修的《明史·黄子澄列传》中所谓:“族人无少长皆斩,姻党悉戍边”看来又是在说谎了,黄家连在宗族中地位最重要的嫡长子都活下来了,其他族人又怎么可能杀掉?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推荐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