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安阁风水网
当前位置: 风水网 〉中华民俗历史

伍子胥含冤死后化为什么

2016-11-07 15:31:26 作者:azg168 风水网

  说起端午节,大家都会想到了屈原,但是也有另一种说法,就是说伍子胥也是主要是端午节的来源,而在伍子胥在最终含冤而死了之后,是化作为什么神的呢?而伍子胥和端午节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那么伍子胥含冤死后化为什么到底如何?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伍子胥含冤死后化为什么

伍子胥含冤死后化为什么

  伍子胥死后成为什么神

  涛神

  民间传说中,他死后成为了涛神。在吴越故地,人们将端午节作为祭奠他的日子。

  伍子胥具有雄才大略,深得吴王阖闾信任。他忠心耿耿帮助吴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吴国国力达到了鼎盛之势。吴王阉闾去世后,他继续辅佐夫差即位,帮助吴国打败越国。伍子胥分析吴越两国由于自然条件的因素,二者只能存其一,所以他主张一定要灭掉越国。但是吴王夫差自矜功伐,听信伯噽谗言,允许越国保全下来。并将伍子胥赐死。五月初五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投入大江。伍子胥死后三年,吴国被越所灭,夫差掩面自杀,吴国百姓更加怀念国之柱石伍子胥。千百年来江浙一带相传伍子胥死后忠魂不灭化为涛神,端午节即为纪念伍子胥之日。是端午节的又一个传说来源。

  端午节为什么又被传为是纪念伍子胥呢

  周景王三十六年,伍子胥见夫差欲率大军攻齐,越王勾践率众朝贺,再度劝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以除心腹之患,又遭夫差拒绝。知夫差昧于大势而不可谏,吴国必为越国所破灭,为避祸而托子于齐国鲍氏,反遭太宰伯嚭诬陷,被逼自杀。

  伯嚭本来也是楚国人。在伍子胥来吴国之后伯嚭才到吴国,当时有个相面的人就说伯嚭这个人没什么本事,只会拍马屁。让伍子胥堤防他一点,但伍子胥想他和伯嚭都是楚国人,而且伯嚭和楚国同有深仇大恨,就没有加防范。最后由于勾践送给伯嚭大量财务和美女,伯嚭就在夫差面前进谗言。说伍子胥把儿子送到齐国就是背叛吴国。夫差用属娄剑赐伍子胥死。伍子胥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吴”,便自刎而死。

  传说伍子胥早就预见了刚愎自用的夫差必为勾践所败,所以事先将糯米糕制成的城砖埋在姑苏城的城墙底下,并告诫家人,在越国军队围城的时候将这些“城砖”挖出来与居民同食,以免饿死。但他又命令不得告知夫差等人这个秘密。将他的眼睛悬在城楼就是为了掩护这个工程最后一部分的完成。后来越国军队果然围城一年,姑苏城人民就是靠这些糯米糕逃过了一劫。

  纪念伍子胥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其实说端午节“伍子胥起源说”的是苏州,苏州就是吴国的国都姑苏城。苏州端午节纪念伍子胥,这是苏州地方的节日传统,纪念地方的文化名人,或者说传统人物,无可厚非。但是一概地说伍子胥是中国端午节的起源,是不妥的,只能说伍子胥是起源说之一,切不可拍棺定论。说不定哪天哪一个地方就会传出另一个让你吃惊的起源来。  

  苏州端午为何祭伍子胥不祭屈原?

  这些天,苏州正值黄梅季节,阴雨连绵,时大时小。但对于市民赵喜才来说,并没有因此忘记去菜场买菜时顺带一把艾、蒲,和特意给一对孙子、孙女准备的香包,要不是自己做生意走不开,端午节当日,他定会带着孙子、孙女去金鸡湖看龙舟比赛。

  赵喜才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过端午节首先要吃粽子,吃‘五黄’(注:指黄鱼、黄瓜、黄鳝、鸭蛋黄、雄黄酒),在门头挂上艾草和菖蒲;玩的有看龙头比赛,看各种祭祀活动。”像赵喜才这样的苏州本地家庭,每年的端午节非常热闹,吃的、玩的,内容很精彩。

  “单从过节的这些内容上看,苏州的端午习俗似乎与其他地方并无二致。”苏州科技学院老教授、当初苏州端午节申遗发起人戈春源表示,“2009年10月,‘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非遗名录,这个项目包括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西塞神舟会’、湖南汨罗市‘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和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四个部分组成。”

  作为当初苏州端午习俗申遗的发起人,戈春源说,苏州与两湖的端午都是吴楚文化的结合,有许多类似的习俗,其最大的差异是纪念的人物不一样——两湖纪念的是屈原,苏州纪念的是伍子胥。

  为何苏州纪念的是伍子胥?戈春源表示,伍子胥是吴国吴王阖闾的忠勇大臣,同时他还是苏州城的设计师、建造者。他坚决反对官场腐败,揭露贪赃枉法。他以八卦理论设计建筑苏州城,讲究科学,吴越人民怀念他,是有历史渊源的。

  苏州职业技术大学教授、吴文化研究所所长吴恩培在接受采访时说,苏州与伍子胥的历史渊源,在《吴越春秋》中即有记载,“阖闾元年(公元前514年),阖闾与伍子胥‘与谋国政’的一次谈话时,伍子胥说了一段很著名的话‘凡欲安君治民、兴霸成王、从近制远者,必先立城廓、守设备、实仓廪、治兵库。斯则其术也。’其中的立城廓就是要筑起内城、外城,御敌防范。这是伍子胥设计建筑苏州城墙的初步设想。”

  至此,伍子胥受吴王阖闾之命“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成为和苏州古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历史人物。

  传承

  “鞭尸楚墓生前孝,抉目吴门死后忠。”吴恩培这几天很忙,端午节前夕要给几所学校讲课、端午节当日在苏州图书馆有一个讲座,主题都是苏州端午节与伍子胥的关联。在其尽心准备的演讲PPT上,明初诗人高启对伍子胥的评价对联,吴恩培深以为然。

  赵喜才因为自己忙于生意走不开,特地叮嘱老伴在端午节当天要带着孙子、孙女去图书馆听一听,让小孩子多了解历史,了解苏州的文化。

  即将转业至苏州地方的准军转干部周先生,对这种文化讲座也非常感兴趣,“我转业到苏州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非常喜欢苏州的文化氛围。一条路、一座桥、一个人物,都可能附着丰富的故事。”趁着还没有到地方正式上班的空档期,他打算在苏州多走走,多听听,多感受感受。

  在苏州的发展史上,伍子胥至少有两点值得苏州人敬重。吴恩培分析,一方面,伍子胥忠于吴国,屡屡进谏献策,吴王不但不采纳,反而逼其自杀,死后还被陈尸于水,极具悲情色彩;另一方面,他是苏州城的肇始者,这是对吴地后人更直接的影响。

  吴地人素有“外柔内刚”的特性。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教授曾一果在一次文化沙龙中表示,吴地人表面上看起来很温润,其实内在的有一种坚忍不拔的阳刚气质和顽固意志。他举例清兵入关打过来的时候,最激烈的反抗不是在山东,苏北这些地方,而是在江南。坊间盛传的“东北虎,西北狼,喝不过苏州小绵羊。”是从另一个角度——喝酒中反映苏州人的内敛、韧性。这些与世代相传的伍子胥精神多有关联。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推荐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