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安阁风水网
当前位置: 风水网 〉中华民俗结婚习俗

客家婚礼习俗

2015-10-24 17:38:29 作者:azg168 风水网

  在生活中,不同地方是有不同的风俗习惯的,那么你知道在客家的婚礼习俗是怎样的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以下文章了解一下吧!

   客家婚礼习俗

 客家婚礼习俗 

  客家人的婚礼习俗

  一、繁琐。从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选好婚礼日子开始,男方家就要开始筹备婚礼了,这中间的一些细节就不去说了,单说婚礼的前天吧。这一天,男方要请媒人送“篮子”到女方家,至于具体干什么我不清楚也不好问,但这个篮子可是很有讲究的,两只篮子里分别放有米(多少不清楚,一定与九有关),九只鸡蛋、九个苹果、九个桔子、九颗糖和花生、九个饼(现在也用旺旺饼干代替),九斤鱼、九斤肉(也可以用钱来代替),里面还有用红纸包好的几根葱、蒜苗等,媒人提着篮子在离开新郎家们之前,新郎的母亲边给媒人红包(这个就是讨个吉利)边说:“有来有往......”,然后篮子中途不能随便放在地上,只能到女方家里才能放下(当然我是坐车送的也就放在车上了)。到了女方家,篮子里的东西也不是全部留下,而是收一部分留一部分,具体怎样收就是女方家的意思,但是带回男方家的还是要讨好兆头的,随篮子带回去的还有新娘为新郎买的皮带和钱包,我想这个意思就是大概从此后我要将你牢牢的捆在我身边,你的钱也就是我的钱。当然带回去的还有女方家给我的红包哦,知道“有来有往”的意思了吧?呵呵!这还只是结婚前一天,婚礼的当天还得把两只篮子提来提去,但是讲究少了一点,多了两把伞,当新郎新娘走出门的那一刻起就要将伞撑起,直到新郎家才收伞,当然坐在花车上是不用打伞的哦。总之一句话,礼节很繁琐有很浓的民俗习惯在里边,但不管怎样就是为了一个好彩头。

  二、浪费。别的不说,比如新娘的首饰,单说在婚礼前一天请村子(毕竟是村镇嘛,还是有老家的)的全部老人吃饭,这个是免费的,但是不止是老人,与主家有一点关系的都会全家出动,这样的酒席花费不少。吃完饭后,新郎要请所有迎亲的亲戚朋友去洗头、剪发,然后去酒店开房唱K玩耍,以前是玩到二、三点的时候去准备迎亲车辆,现在没有那么早,但也要选好吉时出发,当然以前也有撞门的习俗,迎亲中有人告诉我他们开门的工具都带好了,这就是他们说的“撞大运”。扯远了,这一天基本上做事的人都是要派红包的,多少不等,就连所有迎亲车辆都能拿到红包哦。婚礼的酒席肯定是花费不少的啦,这里不说了。

  三、家族思想。前面说过,从婚礼前一天到婚礼这一天晚上整个家族都在吃“大户”(这是我说的),婚礼当天,新郎父亲的亲弟兄的子媳妇要与新郎一家站在酒店外迎宾,其他亲属帮忙安排客人入席。记得当时讨论谁开花车的时候有人提到新郎的姐夫,新郎的父亲马上反对,说:“女婿虽然跟我很亲,但毕竟是外人,这辆车怎么还得由自己的弟兄开”,看看,有是人家女婿的一定不要太拿自己当自己人了哦,人家可不是这样看的。嘿嘿!

  客家婚礼习俗有哪些

  1、议婚,意即说媒。

  2、订婚,俗称“定亲”。定亲后男方要提前半年左右初定迎娶日,并择吉日带上礼物送到女方家,此谓“报日子”女方同意的话则按日期赶制嫁妆,准备出嫁事宜。

  3、哭嫁,出嫁前新娘要在亲友面前号哭,俗称“哭嫁”,这是种非常特殊的哭,是怀着喜悦心情向亲友诉说离别之情的哭。她边哭边诉,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抑扬顿挫,婉转动听,若为具有山歌素质的新娘,还往往会触景生情,哭口成歌。这时旁边还有亲人“陪哭”“劝哭”,简直是场“哭艺”表演。当地人认为,“哭嫁”是种吉祥如意的象征,不哭不体面、不热闹,不哭命不好、事业不兴旺发达。此外,哭嫁还有一层意思是,可收受一些亲友安慰的红包。

  4、完婚,俗称“过娶”,男方叫“娶亲”、“归门”,女方叫“过门”。在婚礼头天或当天,对女方而言,称“行嫁”日,或“暖轿”日。这日新娘要沐浴换装,设筵于堂,行告祖礼,请族中福泽之妇为新娘开容,就是用麻绳绞去脸额颈项上汗毛,又称“开面”。这天男方一早要将鱼肉三牲等送至女方家供操办婚宴用,要装备花轿,带上一只活鸡公,沿途鸣爆鼓乐发往女家。接亲队伍至女家时,女家孩子会拦轿,要发红包才让进门,进入女家后,男方不仅要给新娘父母包“恩恤礼”,而且所有跟新娘有关的亲人,以及为新媳出嫁服务了的人都要包红包,如妆扮礼、沐浴礼、开桌礼、厨师礼、翰墨礼、上轿礼、主事礼等等,礼数不到不发亲。吃过“送亲酒”,即中餐,当催促发亲的唢呐声和鞭炮响过后,女方将陪嫁礼物摆放在男方抬来的扛盒里,新娘头摭红头盖,由娘舅或兄弟足踩米筛背上轿。米筛是千里眼的象征,踩米筛是表示娘家对出嫁女儿的祝福与思念。上轿时,女家还要陪送一只未生蛋的活母鸡与男方送来的公鸡相匹对回送男方,此曰“带路鸡”。然后一路锁呐饶钹吹打而归,故曰“归亲”。

  5.新娘快到男方家门口时,亲朋鼓爆相迎,花轿停在男方厅堂前,由礼生手执雄鸡,呼赞喝彩。完毕打开堂门,迎进花轿,新娘在伴娘的搀扶下,踏着米筛,迎着新郎撒来的糖果五谷,走入大厅,并在大颠箕里稍坐片刻,此谓“坐性”,然后开始拜堂仪式。先是由礼生面对新娘祝赞,并杀公鸡滴血绕颠箕一周,接着由多子女的夫妇分别扶新郎新娘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父母和夫妻对拜。礼毕入洞房,新郎新娘并坐床前饮交杯酒,喝鸡腿汤。外面大厅里则摆下盛宴招侍宾客,此谓“归亲酒”,即晚餐。

  6.闹房,闹新房的形式多样,目的都是为了营造亲热和吉祥、热闹和欢快的气氛,这也是当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情况下,男女双方此前并不亲妮的需要。其传统节目很多,如“喜相逢”“借问橄榄”“姜太公钓鱼”等等。一般要闹至半夜,结束时喜放鞭炮,招侍大家吃些点心,然后新郎新娘要洗澡更换新内衣。婚后旧俗有“三朝看嫁妆,四朝回面,五朝入厨,六朝洗手,满月送藤盘”等喜庆余音,现多为第三天,新郎伴同新娘,带一壶猪肉、鸡肉和鸡蛋的汤“回门”,也称“回红”,即回娘家,午饭后又一同返回。

  客家文化之婚礼习俗

  客家人的“相亲”方式是:媒人受托撮和一对男女青年,便选个吉利的圩,约这对青年到圩场见面。男青年在圩上与女青年一见面即赐“见面钱”,由媒人转交给女方,为争面子,男方送“见面钱”一般不小气。接着,男方又慷慨地在饭馆设席,不仅招待媒人和女方,还邀请男女双方相陪看亲的男伴和女伴们一起入席。饭后男子继续解囊,打发每个陪伴相亲者及女方一只红包,并以两斤猪肉、两瓶酒和一只红包“谢煤”,故有“婚事成不成,烧酒两三瓶”之说。

  看屋

  看屋之俗同样兴于解放后,相亲后女方如同意结合,即择个吉日去男方家看房子。客家人称看房子为“踏嫁场”,由青年女伴相陪而去,男家设午宴款待前来“看屋”者。吃罢午饭,女方即回家。看屋之意,一则为了解男方家境,而则也是女方向男方表同意态。

  合八字

  经“看屋”后,媒人在吉日里取姑娘的出生年庚送男家,置于男家堂前祖宗牌下(也有的放在米桶内的),经过三日,无意外之不吉利事发生,一切平安,便将男女双方的出生年庚交算命先生合八字。如无相克,即可结合。男家于受女子庚贴(八字)三日内,双方家中,如有一方不慎毁坏器物或佳人生疾,则被认为是不吉之征兆,就是门当户对,也婉辞退还庚贴。随着破除迷信,此俗今虽流行,实不过形式,尤其是男女青年情投意合的,八字不合可造假年庚,出现不吉利之事家人并不很计较。

  文字

  经“合八字”后,男家便选个好日子行“文定礼”,客家人称“扎定”,即男家选个好日子,扎一已婚的男亲属带上豆腐运(豆腐干)若干,尤鱼一条,猪肉一块,鸡一只的“四味”去女家小聘;也有以送四块猪肉、四尾鱼、四块豆腐干、四扎干米粉的“四味”。

  报日

  即男家向女家通报结婚的日子,客家人的“报日”由男方备聘金全部送到女家,聘金的尾数必是“九九”,如九百九十九元九角,“九九”与“久久”同音。讨男女结合幸福久久之利。与此同时,男家送女家“四味四菜”1至4合不等,1合为尤鱼1条、豆腐干9块、猪肉1块、鸡1只。女家在报日这天请女子的外公、外婆、舅父母亲戚前来“吃合”,借以告知女子过门日子,参加“吃合”者赠玉镯1只或1套衣服给女子,现在也有赠戒指、耳环的。

  聘礼

  所有聘礼物品都须列于红纸礼帖,数目取双数忌奇数,并用喜、全、老、双、满等吉祥文字。如:凤凰来仪、嘉种降临、长发其祥、槟榔偕老、连招贵子。选送的礼物,也是取其吉祥的意思,如:香蕉(“蕉”、“招”谐音,取意连招贵子),柑桔(与“甘吉”谐音,取意吉祥)。

  贺礼

  亲戚朋友于婚前或婚日赠送女家的贺礼,俗称“添妆”,帖单上面书写:“灿妆之敬”或奁帖。致送男家的贺礼,则写“燕尔之敬”或“花灼之敬”。

  叹嫁

  在新娘过门前有叹嫁之俗,叹嫁的时间有两天两夜、四天四夜、五天五夜甚至更多时间不等。叹歌的内容大致相同,所叹的对象是祖宗、父母、哥嫂、弟妹、叔伯亲戚、同村父老、女伴以及“骂媒人”等。其歌有的有固定歌词,有的则随感情起伏随编随唱。

  迎取

  新郎偕同媒人到女家迎取,新娘在出嫁门之前,先拜祖宗,俗称“告祖”,再叩别双亲,然后由年高多福的“好命人”扶持出门上轿(今已改为喜年)迎娶到男家厅堂,新郎新娘一齐先拜天地祖先,俗称“拜堂”,之后新郎新娘对拜。对拜后,送入洞房。

  入门之规

  客家人新娘过门入男客大门时有解邪入门之俗,在大门坎下燃烧丝茅草(避邪)、艾叶(化浊为香)、秽草(去秽气)和柚子叶(吉利)合扎的火把,由新娘跨火而过以解邪。尽管解邪的形式各异,但新娘的脚却不能踏踩大门坎则是统一规矩。

  出瓦檐水

  客家人新娘过门,由引娘用大红布牵新娘出房屋堂上向祖宗行辞别礼四拜之后由一妇女替新娘撑黑伞步出大门,门边预先有人执米筛等候,筛内置水一碗,水中有青竹叶两片。当新娘跨过门坎时,执筛者翻筛,倾水及竹叶于新娘头顶的雨伞上,并高喊“白头到老”、“早生贵子”之类的彩话。此举俗称“出瓦檐水”。

  送亲留茶和丢抹泪帕

  客家人新娘过门将离村时(过去是上桥前),所有女亲属亲戚及同伴姐妹都赠新娘一杯茶,称“留茶”。途中如有与新娘沾亲带故人家,其妇女也在路上给新娘“留茶”;但超过去男家路程一半之外,则不会有人给新娘留茶,因为新娘已属男家的人了,送新娘到男家的人有新娘的弟弟或侄儿1人,俗称“执伞”;新娘的嫂嫂或叔母2人,俗称“送亲娘”;另有称女伴的未婚姑娘一帮。其余送亲妇女只送至半途,选在过桥之处与新娘哭别。新娘哭罢,仍抹泪帕于桥下水中,谓“丢抹泪帕”,并同时丢数枚硬币于水里。此时,置于嫁妆上的一面镜子由向新娘嫁的一方调转向新郎家的一方,表新娘已完全脱离娘家。

  换花

  迎娶途中,倘若花轿与花轿相逢,为免“喜冲喜之不祥,双方媒人各以预备之人造花交换,先有的互换手巾、手帕,俗称“换花”。

  哭骂“车郎”与洞房抹黑

  对拜贺州有些地区客家人迎娶新娘还有哭骂“车郎”与洞房抹黑之习俗。过去这些地方的客家人,姑娘出嫁时,男家迎亲队有哨呐手及抬轿、撑旗、抬嫁妆的24位“谢郎”,又称“车郎”;现在只有抬嫁妆的人,但仍沿称“车郎”。车郎来到女家迎亲,女家便赐予每个“车郎”红包,但新娘却走出房来对“车郎”哭骂,其形式为歌,意思是新娘不愿意离开娘家,都怪狠心的车郎要把她拉去男家。对于新娘的臭骂,“车郎”只能忍气吞声,倘得罪新娘过门不成,“车郎”自难承担责任。新娘过门到男家,夜里,青年男女和儿童会来“闹洞房”。白日里挨新娘骂过的车郎“便有报复机会,他们用生萝卜片醺锅底墨趁热闹往新娘脸上抹黑,称“抹面”。在抹面中则转为新娘“忍气吞声”。

  食新娘茶

  婚宴后,夜里“闹新娘”,宾客喝新娘所敬甜茶。亦有不参加婚宴,特为“食新娘茶”往贺的。盖此俗以喜句贺其新娘,使新娘开口欢笑为娱,并以各种混淆形态,试探新娘耐性或其能够情举动等,惟其主要目的为借此机会观看新娘。

  所谓“食新娘茶”,系由媒人或家人做伴,新郎新娘手端茶盘,以甜茶敬宾客,客家人称之“认亲”。宾客则接受其车而念喜句,饮毕,新郎新娘又出来收回茶杯,此时贺客将红包置于茶杯为贺礼,亦念喜句祝之。所念喜句为四名押韵,俗谓“念四句“,句意除表贺意,多为吉祥或幽默滑稽之辞,有现成之句,亦有即兴吟作,常多妙句连珠。至于“闹新娘”,其花样层出不穷,每使新娘新郎及其家人尴尬,但闹客反而称快。

  解放后,旧的婚姻习俗曾有所改革。1951年《婚姻法》颁布后,实行婚姻自由,不受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约束,结婚之仪式大为简化,不再乘花轿,改为步行或骑自行车过门,彩礼、嫁妆从简,繁琐的婚礼仪式很大一部分被取消,茶话结婚、集体结婚、旅行结婚等新的仪式随之出现。但自70年代后期起旧习又逐步恢复,出现重彩礼、讲排场 推荐阅读:三朝回门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推荐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