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安阁风水网
当前位置: 风水网 〉中华民俗传统节日

中国按顺序依次排列的传统节日

2017-06-20 16:26:50 作者:azg168 风水网

  大家对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从小接触而认知,在长大之后也慢慢深入了解到传统节日的文化和重要的意义。而这些也是中国文化一直以来的历史凝聚在于此,而在生活里,我们也是可以通过到学校的学习来去加强我们对假日的传承哦,一起来看看中国按顺序依次排列的传统节日吧。

中国按顺序依次排列的传统节日

  我国的传统节日按时间的先后顺序

  第年第一个节气:打春

  一月一日:元旦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三月八日:妇女节

  三月十二:植树节

  清明节前一天:寒食

  四月五日:清明节

  五月一日:劳动节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六月一日:儿童节

  七月一日:中国**党建党日

  七月七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日

  农历七月初七:七夕情人节

  农历七月十三:敬老节

  八月一日:中国建军节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九月十日:教师节

  十月一日:国庆节

  农历十一月二十二:冬至

  农历腊月初八: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除夕

  农历正月初一:春节


  中国传统节日传说故事

  春节的传说故事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种凶恶的怪兽,身子庞大,头上长着像牛角一般的触角;眼睛圆滚滚的。活似两盏灯笼。一张血盆大嘴、一口可以吞食一个人。这种怪兽的名字叫做“年”。

  年住在山洞里,它是山中霸王。老虎、狮子、黑熊一看到它,便吓得逃命;山羊、猴子、野兔听到它的吼叫,便瘫倒在地。年在山上捕食动物,吃饱便呼噜噜地躺在洞里睡大觉。每当严寒将尽、新春快来的时候,年便跑下山来,进村吃人。因此,人类也非常害怕它,小孩子哭了,只要妈妈说一声“年来了”,孩子就吓得不敢哭出声了。

  却说那时候,有两个放牛的孩子,一个叫阿山,个叫阿水,他俩是好伙伴,胆子都很大,常常赶着牛群上山吃草。家里的人对他俩说:“孩子,山上有年,去不得呀!”

  “不怕!”阿山和阿水有心计,说:“我们背上弓和箭,年要是来了,就爬到树上射死它!”

  话虽这么说,他俩上山几次,幸喜都没有碰到年。转眼到了腊月三十日,天色黄昏。阿山和阿水赶着牛群回家。真怪,牛儿惊慌得哞哞叫,挤成一团。这是咋回事呢?

  “呔,快走!”阿山和阿水挥起牛鞭,啪啪地抽打了几下。忽然听到“嘎哇”地一声怪叫,一只怪物吓得朝村前路上跑去。

  阿山道:“阿水,你看,是一只年跑了!”

  “真怪,年是凶兽,怎么看到我们反而害怕得逃走了。”阿水觉得挺奇怪。

  “嗯,”阿山果断地说,“我们追过去看看。”

  两个小牧童真够大胆,他俩不断地挥动牛鞭催牛快走。牛鞭声劈哩啪啦地响,年逃窜得更快了。“哦,是哩!”阿山猛悟过来,“原来年害怕牛鞭声!”

  阿山和阿水赶着牛群进村,远远看到年窜到吴公公家门。吴公公家门前晒了一件大红衣裳,年吓得扭转头,朝村后头跑去。

  那边也有一个村子。此时,夜幕降临了,年一见家家户户的窗口明亮亮地闪着灯光,刺得它头昏眼花,又扭转头跑了。这时,阿山和阿水已经把牛群赶进棚里,又追过去。他俩故意把鞭子甩得啪啪响,年惊恐地怪叫着,跑上山了。

  阿山和阿水把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回到村里,他们对乡亲们说;“原来年怕响、怕红、怕火。咱们知道它的弱点,往后可以抵御它了。”

  乡亲们听了,很快就想出一个好办法。大家在村前燃起篝火,阿山和阿水投入一根根竹子,火堆里发出“劈劈啪啪”的爆裂声。几只年跑下山。看到篝火,听到响声,果然又往回跑了。就这样,一夜过去了,乡亲们平安无事。第二天正月初一,乡亲们拿出红柑、花生米等好吃的东西一道吃,互相祝贺:“恭喜!”

  从此,人们便把正月初一叫做“过年”。每当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鞭炮,点红蜡烛,穿红衣服,以“红”为吉利的象征。据说这些风俗都是当年抵御“年”的办法逐渐演化过来的。

  中秋节的传说故事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干涸,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

  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

  后羿立下汗马功劳,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一半,能长生不老,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轻而易举的骗过了后羿。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

  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每天都到月亮前观望着丈夫。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和月饼,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七夕节的传说故事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节日是文化传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承载了厚重的文化内涵。中国的传统节日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积淀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许多优秀的文化都沉淀在其中,对于整个民族来说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对于塑造民族品质、培育民族精神都有积极作用。

  目前我国传统节日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节日氛围淡化的问题,传统节日所承载的丰富文化意义有些已经被人们淡忘。人们经常说现在过年越来越没有“年味”了,事实上,其它传统节日也大都如此。一些承载着丰富文化内容的仪式庆典被简化甚至省略,节日食品、器具等的制作有些也已经失传,过节的氛围越来越淡薄。此外,节日的深层文化内涵缺失,过节只是流于表面的形式,有些节日俨然已经变成了“消费节”、“旅游节”。传统文化的发展靠一代一代人的传承,而目前传统教育缺失,许多孩子对传统节日越来越陌生。英语教育在中国的大众化使得英语国家的文化在中国相当普及,一般的青年人都对西方的主要节日有所了解。然而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对缺乏,使得年轻人分不清楚公历与阴历,只知道国外的圣诞节、情人节,却不知道中国的七夕节、清明节是哪一天;只知道圣诞老人、玫瑰花和巧克力,却不知道春节、中秋节究竟有什么文化内涵。

  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和社会应该采取相应措施,重现节日的文化内涵。

  一是政府应对传统节日的保护给予高度重视,对传统节日的发展给予积极引导。2007年,国家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和春节一样列为法定假日,从国家层面为传统节日文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如何继续调整节庆放假制度,值得政府有关部门考察。政府也要积极加强对节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避免一些传统习俗、手工技艺因被边缘化而失传。另外,政府要积极创设浓厚的节日氛围,让人们在不自觉的文化氛围中受到传统节日的浸染。

  二是通过学校教育活动加强节日内涵的传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开设相应选修课程,通过课堂讲解、讨论,使学生从认知和情感层面认识和体验传统节日的深层内涵。学校还可以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习俗开发相应的校本课程。第二,通过各种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创造性地将传统节日的精神文化要素融于其中。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清明节)”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第三,通过传统节日的礼仪活动、文艺作品等,充分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与节日相关的诗词歌赋、音乐美术等文艺作品数不胜数,学生不仅可以欣赏文艺作品,还可以领略其中的人文情怀,加深对传统节日的理解与体会。

  三是结合时代要求丰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韩愈说过,“民俗既迁,风气易随”。发扬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应该注重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进行创新,与当下民众鲜活的生活节拍与韵律相协调。根据时代的需要,在节日活动中传承、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现代社会先进文化,建立既有传统特色又有现代气息的节日文化体系。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应积极宣传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等内容,为传统节日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使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相结合,重新焕发生机活力。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推荐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