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安阁风水网
当前位置: 风水网 〉中华民俗传统节日

伏日—农历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

2009-07-22 17:40:03 作者:azg168 风水网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即7月19日),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每伏均为十天,合称三伏,是一年中最炎热的一段时间,“平生三伏日,道路无行车”(晋·程晓《伏日》)、“堕枝伤翠羽,萎叶惜红蕉”(唐·王言史《广州王园寺伏日即事寄北中亲友》)、“炎天三伏经初伏,火烈石焚疑此时”(宋·白子仪《初伏后偶书呈抑之》),这些诗句描述的无不是伏日挥汗如雨,路上人车稀少,连植物都无精打采的苦热情状。
    
    不过,不管烈日如何流金铄石,素心人自有消遣之道——中唐诗僧皎然曾于伏日鼓瑟自遣:“释闷命雅瑟,放情思乱流。更将无生论,可以清烦忧。”(《伏日就杨评事湖上避暑》)他阐释的,其实就是心静自然凉的道理。而文人度伏往往颇为风雅,有一年,欧阳修去西山养病,归来已绿肥红瘦,乘兴游园,但见“葡萄忆见初引蔓,翠叶阴阴还满架。红榴最晚子已繁,犹有残花藏叶罅”,不由地感慨“人生有酒复何求,官事无了须偷瑕”(《初伏日招王畿道小饮》),马上动了请朋友过来小饮怡情的念头。想必,欧公与新朋旧友在葡萄架下把酒言欢共话平生,最是惬意。而把皇帝御赐的冰块分赠友朋也是欧阳修喜欢做的事情,老病侵寻的宛陵先生梅尧臣就是受赠人之一,他曾感动地写下了一首《中伏日永叔遗冰》——友情,似乎比冰块更能消暑祛病也。
    
    午睡乃伏日乐事,而假如能在骤雨凉风中往黑甜乡中走一遭,则更是千金难买的快事一桩。北宋书法家蔡襄就是这样的一个幸运儿,他一觉醒来看到庭前花木如洗如濯欣欣然各有意态生机勃勃。
    
    盛夏午后,小寐初醒,颊上犹带枕簟痕,在这当儿,小啜一口菊花或金银花茶,吟几句蔡襄的诗,我想,是会微笑的。

  伏日饮食

伏日宜吃面,北方有句俚语,叫做“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伏日吃面,这一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上说,何晏在“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人们才知何晏肌肤洁白不是涂粉掩饰,而是自然白。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为什么在热天里吃热面?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说:

“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

五月是恶月,六月亦沾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这是迷信说法。用新小麦磨成面粉煮汤吃,吃后出一身汗,新粮营养丰富,发汗可以驱病,六月食汤饼是有科学道理的。

伏天除了喝热汤面,还可以吃过水面。将煮好的面条用凉水过出,拌上蒜泥,浇上卤子,不仅刺激食欲,而且“败心火”。

伏里还可以吃“炒面”。所谓炒面,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这种吃法汉代已有。唐宋时更为普遍,不过那时是先炒熟麦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

朝廷在伏里要赏赐大臣酒肉。《汉书·东方朔传》中载:“伏日,诏赐从官肉。大官丞日晏不来,朔独拔剑割肉,请其同官曰:‘伏日当蚤归,请受赐。’即怀肉去。大官奏之。朔入,上曰:‘昨赐肉,不待诏,以剑割肉而去之,何也?’朔免冠谢。上日:‘先生起自责也。’朔再拜曰:‘朔来!朔来!受赐不待诏,何无礼也!拔剑割肉,一何壮也!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 上笑曰:‘使先生自责,乃反自誉!’复赐酒一石,肉百斤,归遗细君。”

这一节虽然意在表现东方朔的机智与幽默,但却反映了西汉人已把伏日当作一个重大的节令加以庆祝。

伏天可吃的时新很多,清顾禄《清嘉录》中说:“街坊叫卖凉粉、鲜果、瓜、藕、芥辣、索粉,皆爽口之物。”

伏天消暑最佳的水果莫过于西瓜。西瓜为我国的原产,很早便为人们所喜食。不仅因为它味甘汁浓度而且还因为它具有药用价值。清人黄宫绣《本草求真》谈西瓜:“西瓜内瓤,令人遇值三伏天燥,不论男妇大小,朝夕恣食,诚以燥渴之极,得此味甘色赤,能引心脏入热,下入小肠膀跳而出,令其心胸顿冷,烦渴冰消,故书载治太阳阳明中暑及热病大渴等病宜投,并有天生白虎汤之誉。”

经临床实验,西瓜汁可治肾炎、急性肝炎、高血压等多种疾病。有意思的是,夏季多腹泻,多汁的西瓜反可止泻。宋人叶绍翁《四朝闻见录》记有一事:“上尝以泻疾召继先。继先到则奏曰:‘臣渴甚,乞先赐瓜而后静心诊断御。’上君赐瓜。继先食之既,上觉食瓜甘美,问继光:‘联可食此乎?’继先曰:‘臣死罪,臣索瓜固将启陛下食此也。’上食之甚适,泻速止。左右惊。

上问:‘此何方也?’继先曰:‘上所患暑,故泻,瓜能消暑耳。”

皇上的腹泻是吃西瓜治好的。西瓜也可上桌,做成精美的菜肴,最出名的是“西瓜血’。

近人作《御香飘缈录》有一段记叙:“有一种为太后所最欣赏的,那是‘西瓜盅’,它的制法是把西瓜中的瓜瓤一起挖去,而把切就的鸡丁、火腿丁、新鲜莲子、龙眼、胡挑、松子、杏仁等等,装进去重新盖好,隔着水用文火来炖,炖上几个钟头就行了。其味之清醇鲜美,我们不难想象得之。”

山东孔府菜刀中有个“孵双凤”的菜便是采用西瓜盅做成的。巧手厨师还将西瓜雕刻成艺术品装饰在宴会上。明刘洞、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上说:“以瓜雕刻成花,谓之瓜花。”

这些多姿多彩的瓜花,显示了中国人的智慧和才能。






伏日避暑

伏天太热,一般人便要寻找凉处生活,所以人们都把手头活儿放下,包括农夫在内,因此有“歇伏”之说。

平民百姓歇伏就在家里,但生活方式却悠闲得多,哪凉快去哪里,谓之“纳凉”。清顾禄《清嘉录》中云:“纳凉,谓之乘风凉。或泊舟胥门万年桥洞,或规掉虎阜十字洋边,或分集琳宫梵宇水窗、冰谢。随意留连,作牙牌、叶格、马吊诸戏,以为酒食东道,谓之斗牌。习清唱,为避署计者,白堤青舫,争相斗曲,夜以继日,谓之曲局。或招育女慧男,弹唱新声绮调;明目男子,演说古今小说,谓之说书。置酒属客,递为消暑之宴。盖此时烁石流金,无可消遣,借乘凉为行乐也。”

中介绍了三种纳凉方式:斗牌、曲局、说书。这就是说,或可会聚好友打牌,或去青楼赏曲,或进书场听书,在心情逍遥中过夏。

有条件的,还可买舟去水上避暑。(清嘉录)中载:“豪民富贾,竞买灯舫。至虎丘山浜,各占柳阴深处,浮瓜沉李,赌酒征歌,赋客逍遥,名姝谈笑。雾彀冰纨,争妍斗艳。四窗八拓,放乎中流。往而复回,篙橹相应,谓之水辔头。日晡,络绎于冶芳浜中,行则鱼贯,泊则雁排。迫幕施烛,辉煌照彻,月辉与波光,相激射舟中。酒炙纷陈,管弦竞奏,往往通夕而罢。”

这些富人纳凉可谓通宵达旦,租船玩乐,不计钱财。挥霍至此,已失去纳凉本意。不信,有清人蔡云(吴觎)诗为证:“灯船人夜尽张灯,五色玻璃列上层。赢得火光人面映,农凉犹着薄吴绫。”

夜凉尚在舟上逐歌追舞,实为猎艳。其实避暑纳凉不必择地,但求心静即好。古代的文人雅士一般闭门而居,或弹琴,或赏书画。如嫌寂寞,约三二好友,饮酒对养,高谈阔论,皆可悦心娱情。至于闺中佳人多为昼闲夜玩,自得其乐。《红楼梦》中的宝玉曾有(夏夜即事)一诗道其真情真景:

“倦绣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

窗明麝月开宫镜,宝霭檀云品御香。

琥珀杯倾荷露滑,玻璃槛纳柳风凉。

水亭处处齐纨动,帘卷朱楼罢晚妆。”  大观园里的女子们就在绣花、醉梦、摇扇中度过炎夏。

皇帝一到三伏天,便到特置的馆阁中避暑。南宋周密《武林旧事》中谈到皇宫中纳凉的情景:

“禁中避暑,多御复古、选德等殿,及翠寒堂纳凉。长松修付,浓翠蔽日;层峦奇岫,静窈萦深,寒瀑飞空,下注大池可十亩。池中菡苗万柄……又置茉莉、素馨、剑兰、麝香藤、朱栏、玉桂、红蕉…等南花数百盆于广庭,鼓以风轮,清芬满殿。御失两旁,各设金盆灵敏十架,积雪如山。纱厨后先皆悬挂伽兰木、真蜡龙涎等香珠百斤。蔗浆金碗、珍果玉壶,初不知人间有尘署也。闻洪景卢学士赏赐对于翠寒堂,三伏中体粟战栗,不可久立,上向故,笑遣中责人以北绫半臂赐之。”

皇宫庭院简直可比人间仙境。奇花异草悦人眼目,香料百斤,令人神爽。风轮一动,炎暑皆消,一学士竟“体粟战栗!”同处伏天,皇宫与民间寒凉如此不均,这真是“天上人间!”


三伏夜游

三伏里夜晚比较凉爽,于是便成为人们游玩的良辰。一些有钱人家买舟水上,尽情享乐,不异仙人。清顾禄《清嘉录》记载了苏州灯船之乐。这些灯舫制作精美,豪华异常。清香雪道人《南商杂志》云:

“舟无大小,装饰精工,窗有夹层,间以玻璃,悬设彩灯,争奇竞巧,纷纶五色;新样不同,傍暮施烛,与月辉波光相激射。”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推荐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