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安阁风水网
当前位置: 风水网 〉姓名百家姓

姓氏柴的由来

2016-03-19 14:29:09 作者:azg168 风水网

  柴姓是中国的炎帝的一个起源姓氏,而且起源自于姜姓,而在柴姓的其他起源说法中也是有说明的少数民族所汉化的,对此姓氏柴的由来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姓氏柴的由来

姓氏柴的由来

  柴姓姓氏简述

  柴姓,源于炎帝的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文公十八世孙高柴,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高氏傒,以祖父的名字为姓,叫柴举。柴举的后代就以柴为姓,世代相传。 

  姓氏柴的起源

  渊源一

  据《通志》载:“柴氏,姜姓。齐文公子高之后。高氏傒,以王父字为氏。十世孙高柴,仲尼弟子。柴孙举,又以王父字为柴氏。汉有棘蒲侯柴武。裔孙守礼。五代周太子无子,以守礼子荣为嗣,是为周世宗。”《姓考》载:“齐大夫高张食采于柴,因氏。”又《千家姓》载:“平阳郡。”焦作柴氏为明初平阳郡洪洞柴家垣(庄)移民。

  渊源二

  源于鲜卑族,出自东汉时期鲜卑吐谷浑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东汉初期的鲜卑吐谷浑部,汉史中亦称阿柴虏、赀虏。

  渊源三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⑴.蒙古族柴尔吉惕氏,源出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开国功臣阿剌忽失所属的吉惕忽里部,在成吉思汗大分封时,阿剌忽失管辖五个汪古千户,柴尔吉惕氏是吉惕忽里部的一个分支,以部为姓。在明朝中叶以后,柴尔吉惕氏即以原部族名称首音的谐音汉字为汉化姓氏,即冠汉姓为柴氏

  ⑵.蒙古族海鸠特氏,源出成吉思汗铁木真左帐卫队的称呼,蒙古语“海鸠特”的汉义即为“偏坡、旁侧”,延伸义为“左侧护卫”。其在元朝末期即有冠汉姓为柴氏者。

  ⑶.蒙古族哈吉古特氏,原为回鹘民族,其实为西夏党项民族的一支,后在大蒙古汗国时期归附于成吉思汗,称“哈吉古特”,汉义为“遵从圣者”,后多冠汉姓为柴氏。

  蒙古族柴氏正确读音皆作chái(ㄔㄞˊ)。

  渊源四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赛密哷氏,亦称塞蒲里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白号姓氏,以姓为氏,满语为Saimire Hala,是满族最古老姓氏之一,为满洲巨族,人口众多,世居萨哈尔察(今黑龙江北岸俄罗斯境布列亚河流域)、齐齐哈尔、长白山区和黑龙江沿岸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柴氏、赛氏等。

  满族柴氏正确读音作chái(ㄔㄞˊ)。 推荐阅读:姓氏郏的由来   

  姓氏柴的历史人物

  柴荣

  (公元921~959年),后周世宗皇帝,史书记载柴荣身材英奇,善骑射,通书史黄老,是五代时期具有雄才大略的英明帝王。被史学家誉为“五代第一明君”!为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柴成务

  (公元934-1004年),字宝臣,《宋史》作曹州济阴(今山东省定陶县)人,明天启《衢州府志》作衢州江山(今浙江省江山市)人。宋太祖干德六年(968年)戊辰科,35岁的柴成务状元及第。是大宋王朝第一位浙江籍状元,也是衢州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官至刑部尚书。柴成务着有文集二十卷,(《宋史本传》)行于世。

  柴进

  (生卒年不详),河北沧州人,柴进是小说《水浒》中著名人物,绰号小旋风,梁山好汉之一,后周世宗柴荣的嫡孙。南宋龚圣与《宋江三十六赞》,《宣和遗事》都有记载。

  柴中行

  南宋(公元?年至1225年后不久),余千人,字与之。绍兴元年进士,累官右文殿修撰,主管鸿庆宫。常与弟中守,中立讲学南溪之上,人称南溪先生。着有《易录集》、《传书集》、《传诗讲》、《论童蒙说》。宋史有传。

  柴望

  (1212—1280年)南宋时“柴氏四隐”之首。(柴望、柴随亨、柴元亨,柴元彪)浙江江山人,号秋唐,又号归田。望工诗,着有道州台衣集咏史诗、西凉鼓吹诸编,均巳佚失,今存秋堂集三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柴国柱

  (1568年一1625年),字擎霄,号峨峰,西宁卫清水堡人,就是现在大通县景阳乡人,是明代名将。西宁卫人。万历中由荫历西要守备,骁勇善射,击冠南川,冲锋陷阵,勇冠一军。功进都指挥佥事,累擢都督佥事,陕西总兵官,必镇甘。河套松山诸部长合兵入寇,国柱檄,诸击几之。寻移镇潘阳,谢病归,天启初,功加左都督。

  柴升

  (1456~1532年)明代大臣,河南内乡人,字公照。22岁中举,咸化进士,授工科给事中。弘洽时,任广东布政使,计南海贼有功。正清间。进吏部侍郎。刘瑾诛,任工部尚书。

  柴虎

  (1347~1398年)明朝开国功臣,太祖时以功陛指挥副使,以参政朱亮祖讨方国珍、守温州。

  柴车

  (1375年~1441年),字叔舆,明朝时期钱塘人(今瓶窑镇人)。永乐中以举人授兵部主事,累官本部侍郎。英宗衩,西制不清,以本谦干,命协赞甘军务,破杂儿只怕,威镇西陲。后陛兵部尚书。

  柴绍炳

  (1616—1670),浙江仁和人,字虎臣号省轩。“西泠十子”之首,少博闻强记,下笔辄数千言,人称其文为西陵体。明亡,弃诸生,隐居著述。凡天文,水利,兵左之事,莫不究原总委。尤好关闽濂浴之学,动履必准规则。着有《省轩文钞》《青风堂诗》《古音员通》《白石轩杂稿》《考古类编》诸书。

  柴大纪

  (1730—1788年),浙江江山人,字肇修,号东山。少年时,在私塾读书,很会写文章。二十八岁去考秀才时,督学窦光见其身体魁梧,气宇不凡,就劝他改习武举。三年后,考中武举人。1763年又中进士。分发到福建当守备。历任福建水师提标。左营守备,右营游击,澎湖水师营游击,参将,湖南洞庭协副将,福建海坛镇总兵。当时台湾是一个府的建制,府治设台南,下属三县,隶属于福建省。军事上在台湾设总兵一员,驻兵八千;在澎湖设副将一员,驻兵三千。所以,柴大纪是台湾的最高军事长官,柴大纪祠和冲天楼原在江山市长台镇。

  柴意新(1898~1943),号惹愚,字泽高,四川省南部县建兴镇人,著名抗日名将,常德抗战时期阵亡的爱国抗日将领。柴意新出身农民家庭。肄业合川中学,考入黄埔军校(黄埔军校三期)学习。先后参加过淞沪会战、南京、武汉、鄂西等战役。1943年,升任74军57师少将参谋长兼169团团长。1943年11月在常德会战中殉国。1944年,国民政府感其忠烈,追觐柴意新,追授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推荐阅读:姓氏通的由来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推荐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