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安阁风水网
当前位置: 风水网 〉姓名百家姓

姓氏孟的由来

2016-03-01 15:23:31 作者:azg168 风水网

  姓氏孟也是源自于一个支系,但是却在地方上有着不同,而且姓氏孟也同时都是分布在我国的山东、陕西、河北等地区,对此姓氏孟的由来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姓氏孟的由来

姓氏孟的由来

  孟姓姓氏简述

  孟姓同出一源,但发祥地有两个,即今河南北部和山东东南部。孟姓首先在中原北部兴起,并且两地孟姓很快融合,在今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等省境繁衍极昌。汉代,孟姓已成为河南、河北及山东等省境一带望族,并向西播迁于陕西咸阳,向南入迁浙江上虞、湖北鄂城、云南曲靖。魏晋南北朝时,孟姓族人因避战乱,大举南迁,其中河南一带的孟姓大多入迁今湖北、江西北部一带,山东一带的孟姓多迁至今江苏、浙江一带。孟姓广泛分布于我国今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湖北、湖南、浙江、江苏等地,明、清之际遍布全国各地。  

  姓氏孟的起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的卫国第二十八代君王之子絷,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周朝分封的同姓诸侯国卫国,其开国之君为周武王弟卫康叔,都城在今河南境内。卫国传至第二十八代君王之子絷,字公孟,因病不得继位,让位给其叔。

  到了公子絷的孙子姬驱,便以祖父之字为姓氏,称公孟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孟氏者,是为河南孟氏

  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时期齿序排列,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上古时期,人们对子女后代的尊卑排位很早即有了特定的嫡、庶观念。从在安阳殷墟出土的商时期甲骨文字中,已经有了“子孟次别于子之伯”的记载(该甲骨片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编号KCN-2704-141-03),说明其时对嫡、庶的分别已经十分明显。按商礼:伯,指嫡支长子,即正妻所生之第一子;孟,指庶支长子,指庶妻或妾妃所生之第一子。在典籍《礼·纬》中明确记载:“嫡长曰伯,庶长曰孟。”因此,“孟”,在很古早就已经作为子女嫡庶齿序的排列称谓,显然是孩子名字称呼的主要形式。中国古代奴隶制社会中、晚期的代表阶段殷商至两周时期,已经明确没有了禅让模式,君主之位的传承方式已经固定化为“嫡承庶辅”,“孟”也就成为了程式化的“次之第一”称谓的代表。因此,当继承人已经成年(虚岁十八岁)时,称作“天子之年”,说明具备了继承君位的能力,但父君健在,其只能等待,即谓“孟位以待”。这在典籍《书传》中也有明确解释:“天子之子,年十八,称孟侯。”另外,在古代,女子之兄亦称为“孟”,常有长孟、次孟……,指的就是类如大舅子、二舅子之类的称谓,是母系氏族社会的典型遗痕。在中国历史进入到封建社会之后,这种嫡庶称谓不但没有休止,而且愈演愈烈,因为它完全符合封建社会制度的人文理念,以至于直到今天,这种影响仍然深邃地固化在中国亿万民众之中,且不容忽视。

  庶支长子之孟、嫡传继位之孟、女兄称谓之孟……等等,早就在中华人文历史上成为姓氏之始,孟氏一族远早于姬姓孟氏之源,其来源繁复深远,绝无一论。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的鲁国公族庆父的儿子公孙敖。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书记载,黄帝姓公孙,是少典氏部落首领的儿子。他生于寿丘(今山东曲阜),长于姬水,故又姓姬;后居轩辕之丘,因此号轩辕氏;再迁有熊(今河南新郑),也称有熊氏。

  庆父共仲虽为孟氏之始祖,但因其三年连弑二君,罪使国内大乱,人不敢敬,而孟子系庆父后裔,且才高德重,故孟氏族人尊奉孟轲为得姓始祖。   推荐阅读:姓氏于的由来 

  姓氏孟的历孟人物

  战国

  先贤-孟子

  先贤-孟子

  孟姓最著名的人物是孟子(光大儒家仁政学说的亚圣)[3]  ,本名孟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幼年丧父,家境清贫,母亲知书达礼,聪明贤惠,“孟母三迁”,“断机教子”说的都是她教育孟子的故事。孟子长大后,十分仰慕孔子,他赴鲁游学,受业于子思的门人,日夜勤奋,深研儒学之道。中年学成后,周游列国,讲道德、说仁义,传布儒学以拯救时弊,一度担任过齐国卿相。但当时列国争雄,各国皆尚功利,纷纷以强凌弱,以大吞小,孟子的那一套“仁者无敌”的主张,显得十分迂阔而不合时宜,因此不被采用。晚年,孟子离开齐国,辞官回乡,效法孔子“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专致教育,同他的徒弟万章等人“序诗书,述仲尼之意”,而作《孟子》七篇。

  孟子整个思想学说的核心是“仁政”。孟子生活的时代,秦国任用商鞅,富国强兵;楚、魏任用吴起,

  接连打胜仗削弱了敌人;齐威王、宣王用孙膑、田忌这些人,致使其他诸侯国入朝纳贡。可见,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军事改革,崇尚武力,发动兼并战争,这使百姓苦不堪言,社会矛盾尖锐。孟子面对这样的现实,忧心忡忡,通过对夏、商、周三代兴衰的历史考察,他认为对百姓的“仁”和“不仁”是统治者能否取得天下的关键,得天下者在于得民心,得民心就需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使百姓心悦诚服,以达到“王天下”的政治目的。

  孟子“仁政”主张的基础,是他基于“民为贵”的民本主义思想。孟子关心人民的疾苦,也认识到了人民的力量,并告诫统治者,要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否则,失去了民心就会自取灭亡。孟子的这种仁政爱民的思想,可谓远见卓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的一份珍贵遗产。

  “性善论”是孟子整个思想学说的理论基石和出发点。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孩提之童,知爱其亲”。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犹如人的四肢一样,在本质上,每个人都是相同的,这并不是外界强加给人的,而是人性所固有的。由于人性向善,人们通过修身、养性,均“可以为尧舜”。同时,孟子还认为,由于后天的教育不同,人们就有了善、恶的不同表现。这如同同样的麦种,条件不同,收获就有差别。因此,孟子强调要重视对人的教育,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孟子的性善论虽然带有较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但其合理内核是值得肯定的。

  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孟子的思想有其阶级与时代的局限性,然而积极方面影响深远。他的民本思想就成为后来的改革者、革命者的理论依据。“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气节人格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不畏权贵,为真理正义而斗争。他还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客观地研究孟子及其思想,对于我们新文化的建设者是有积极意义的。

  战国时还有墨家巨子孟胜,以及传说能够"生拔牛角"的勇士孟赍。西汉有今文易学"孟氏学"的开创者 孟喜。东汉是有对丈夫"举案齐眉"的孟光。

  三国

  吴国有事母至孝、"哭竹生笋"的孟宗。

  蜀国有孟达(?-228),本字子敬,因刘备的叔父名叫刘子敬,为避讳而改字子度[注]。扶风(治今陕西兴平东南)人,三国时期人物。本为刘璋属下,后降刘备。奇袭荆州之战时因不发兵救关羽而触怒刘备,于是投奔曹魏。此后又欲反曹魏而归蜀汉,事败而死。

  魏国孟建 字公威,汝南郡人

  唐代

  著名诗人孟浩然、孟云卿、孟郊,其诗歌脍炙人口。还有水利学家孟简。

  南宋

  名将孟珙。

  元

  元初名臣—孟祺 参与编辑《农桑辑要》 时与阎复、李谦, 徐琰,称“东平四杰”

  襄阳红巾军将领孟海马。推荐阅读:姓氏殷的由来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推荐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