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这个词,最早出自《周易》,很多人熟悉这个词可能是因为故宫里的太和殿。前面说过了,故宫里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干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名字都与《周易》有关系。现在提醒各位,在这六个名字里,包含着《周易》的核心价值,就是和谐。
这六个名字,不仅讲出了“和谐”这个核心价值,而且还讲出了通往和谐的道路,就是要沟通。干清宫和坤宁宫之间,是交泰殿,真正的和谐正是建立在“天地交泰”的基础之上,没有沟通就没有和谐,表面的和谐是伪和谐。
在此特别向大家提一下宋朝哲学家张载的四句话,他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第四句话是最要紧的,这句话讲的是一个世界观。这个世界观,就是一个“太和”的世界观。不是不要矛盾、不要对立,不是这样的,所有矛盾对立紧张都在,但所有紧张通向和谐。讲对立、讲差异,讲冲突,最后归于和谐。
有的世界观是主张“仇必仇到底”的,一辈子都要仇。但一辈子生活在仇恨里是不可能幸福的。在这样的世界观里,这个世界是一个你死我活的世界。但在《周易》的世界观里,“太和”的世界观里,这是一个鸢飞鱼跃的世界,相互之间并不妨碍。
《周易》为人们提供了两个重要的原则,即面对很多关系时,要注意定位和流形。定位就是某种固定的秩序,君是君,臣是臣等等,但是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个固定的秩序上,流形就是秩序的某些松动,这个松动体现为虽然君是君来臣是臣,但也不能每天臣都跪在君的面前。如果世界的秩序只有定位而没有流形,人们就将面临一种根本的大流形,这种流形就可能是乾坤大挪移,曾经的君变成臣。如《诗经》中所言,“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沧海变成了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