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六:敦临,吉,无咎。
上六:敦厚地进行统治,吉,没有过错。
敦,朴实、敦厚、忠厚、忠信等意思。敦临者乍一看,给人一种口不能言、木讷迟钝、朴鄙老实、无所作为的感觉。其实不然。《老子》云:“敦兮其若朴。” 其中“朴”也就是葫芦,是对“道”的一种比喻,而“敦”则是对“道”的特征的一种描述。“敦临”实际上是道家所提倡的无为而为的统治术,是统治艺术中的一种最高境界。这种统治术用《老子》的话来说,就是“以无事取天下……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始祖,相传“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周易•系辞》),说的就是这种无为而为的统治境界。而《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 “昔在黄帝,……长而敦敏。”其中也用“敦”字描述黄帝。可见,“敦临”者并不是不善言语,而是有意不言;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无为而为,正如上六之《象》所说:“敦临之吉,志在内也。”
时代进入战国以后,为进一步适应时君世主的现实政治需要,一部分热衷于为政之道的学者,依托“黄帝”之名,进一步发展、改造老子的学说,积极探求富国强兵之道和治国方略,开辟了道家学术的另一个重要方向——黄老之学,更加紧密地将老子道家学说与治国理政之道相结合。但此时的黄老之学仍局限于理论层面上,黄老之学真正开花、结果,在政治上成功地实践,当首推西汉。
汉初在经历了连年的战争之后,民力衰蔽,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以恢复民力,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也为之后的文景之治和汉武之盛奠定了基础。萧何死后,曹参继任丞相。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但曹参不是这样。《史记•曹相国世家》中记载:曹参代萧何继任相国以后,所有的事情都没有改变,完全遵循萧何生前定下的规矩。在推行无为而为、休养生息的政策上更进一层。他选择那些不擅文辞、品行忠厚的长者担任丞相府的官吏,而将那些言辞尖刻、追求声名的官员罢免。他本人白天黑夜地饮酒。很多下属官吏和宾客见曹参这个样子,整日无所事事,想来劝劝他。不是想劝我吗?好!这些人来了以后,曹参就给他们酒喝,有酒菜堵了你们的嘴,看你怎么说!过一会,见他们借着酒兴,想开口说话,就再给他们酒喝,一直到他们喝醉离去,最终也得不到开口说话的机会。曹参就是经常用这样的方法应付这些人。曹参的这种做法也感染了他的下属官吏。丞相府的后园,是下属官吏的宿舍,官吏们在宿舍也是每天饮酒、大呼小叫。倒是曹参身边有个官吏,虽然侍从曹参左右,反而不了解曹参的用心。他厌恶这种情形,但自己无法制止,于是想了个办法,假装请曹参到后园散步,故意让他听听那些官吏们的大呼小叫声,希望曹参能训斥、压服他们一下。但事与愿违,曹参不仅没有训斥、压服他们,也拿起酒坐下来,和那些官吏们一起喝,一起大呼小叫、相互应和。还有,平常曹参见到他人犯下一些小错误,不仅不处罚,反而千方百计替他们掩饰、遮盖。就这样,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所以丞相府中一直平安无事。在他死后,百姓作歌纪念他,歌云:“萧何为法,讲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曹参真可谓得“敦临”之真谛矣。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临》卦中虽然陈述了种种统治之术,但运用何种统治之术应该根据不同的形势、不同的情况来决定。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夺取四川后,诸葛亮协助刘备治理四川,立法“颇尚严峻,人多怨叹者”,当地归顺的官员法正认为,对于大乱之后刚刚平定的地区,应采取缓刑弛禁的政策以安抚民心。但诸葛亮认为自己的做法并没有错,他对法正解释说:“四川的情况不同于其他地方,自从刘焉、刘璋父子以来,政治昏乱,上下奉承,风气不正,刑罚虚设,地方官员专权自肆,君臣之义荡然无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用在他们心目中已经没有价值的官位来拉拢他们,以他们已经熟视无睹的恩义来怀柔他们,是不会有实际效果的。相反,要用严法来使他们知道礼义之恩、加爵之荣,这样才能荣恩并济,重新建立上下之间的秩序,这才是当前施政的要点啊!”一千多年之后,清人赵藩在为武侯祠题写对联时,特别提醒人们注意诸葛亮的这一政略:“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不仅治蜀如此,治理任何一个国家、一个单位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