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大头禾人图”。植物之“仁”与道德之“仁”的功能在这里得到统一更耐人寻味的是,“仁”本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概念,其宗旨是爱人、生生。由于植物果实的再生的功能与“仁”的道德功能相似,所以后来也将植物果实称为“仁”,也从植物果实的再生功能角度阐发“仁”的含义,如《上蔡语录》中说:“桃李之核可种而生者,谓之桃仁杏仁,有生之意,推之而仁可见矣。”这样,就将植物的果实之“仁”与抽象的道德之“仁”联系在一起。继“仁”的概念之后,子思又提出了“诚”的命题,与“仁”珠连璧合、交互辉映。《中庸》中说:“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所谓的“诚”从植物的角度而言,就是植物籽粒的饱满;从人的道德的角度而言,就是指美德的充裕。如同植物之“仁” 使宇宙充满生机与活力一样,道德之“仁”使人类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正如杨向奎先生《〈易经〉中的哲学与儒家的改造》一文中说:“孔子以宇宙生生不息为仁,子思以宇宙之充满生物为诚,这仁与诚的命题,仍然具有道德哲学的全部含义,它是人生‘本体’,没有仁便不能成生。”这样一来,《剥》上九一阳的“硕果”,不仅是植物再生的种子,也是宇宙万物再生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