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行起源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论述了世界的本质构成问题,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基本物质构成,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运动和发生、发展都是这五种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
对于五行学说的产生,在学术界中仍然争论不休.但不管怎样,古代思想家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中,逐渐发现了事物之间存在着的某种固定的联系.某事物的出现往往导致另一事物的变化;某一现象总是与另一现象相呼应。于是古代的哲人们便开始构筑能够概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本质特征的普遍联系之网,五行学说可以说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
据《尚书·洪范》中记载:“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爱稼穑。润下作成,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段话是五行的最基本的概念。
二、五行特性
五行学说把自然界的事物,按其相似的属性分别归于相同的五行之中,并按照五行运行变化的规律来解释和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木具有生发,条达的特性,其禀性温和向阳,而东方正是太阳初升之处,故木属东方。
火具有炎热向上的特性,而南方气候炎热,故火属南方。
金的特性是清凉萧条,而西方正是太阳落山,荒凉的地方,故金属西方。
水的特性寒冷向下,而北方正是天寒地冻,故水属北方。
土的特性长养化育,厚实适中,所以中央便成了土的所属。
五行的特性是一定的,但一年四季中,五行的特性仍是变化的。下面所论四时五行取自于《穷通盅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