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河南的风俗一般都有哪些呢?河南的风俗我们应该怎么看呢?过年的习俗是怎么样的呢?现在祥安阁为您介绍河南有什么风俗的相关文章。
河南有什么风俗
河南春节习俗有什么
河南春节习俗——送神慌年忙祭灶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人们称它为“祭灶节”。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停下手中各种活计,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
河南春节祭灶习俗的传说
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伴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古代的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视儿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爱。但因家中贫困,无以糊口,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矿去挖煤。
儿子久去不归,老人格外想念。这天,老太婆嘱老汉到煤矿看看。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两人越走越熟,相处十分融洽。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心急如焚,乞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片慷慨应允,嘱他不要告诉别人。
见了儿子,老汉佯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不久,煤矿出了事故,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里。
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风险,忍不住对老伴说了。谁知此话被灶君听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对玉帝讲了这件事。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光脚片,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
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河南春节祭灶习俗活动介绍
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
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马”。
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
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
间信息的职责。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人们挤拥不动,争买祭灶火烧。农村大多是自己动手,发面、炕制,一家人热热闹闹,很有过小年的味道。
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
春节其他习俗活动的相关介绍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着《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贴窗花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中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中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中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看春晚
春节联欢晚会,通常简称“春晚”,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在每年农历除夕晚上为庆祝农历新年举办的综艺性文艺晚会。
1983年,央视举办春节联欢晚会应该说是一个偶然事件。但是现在这台晚会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新民俗,新文化”,每年除夕夜必看的电视大餐。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开创了电视综艺节目的先河,且引发了中国电视传媒表达内容、表达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它的成功不仅牢固确固确立了自身的地位,而且在中央电视台衍生出系列类似的节目,如综艺大观、正大综艺、曲苑杂坛、春节戏曲晚会、春节歌舞晚会、各部委春节晚会(如公安部春晚)、以及国庆、五一、中秋、元旦等各种节日综艺晚会。随后,全国大大小小的地方电视台频频效法并力求创新。
河南民间习俗——漯河篇
在河南漯河,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民间谚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我们勤劳聪明的祖先在漫长的劳动过程中,赋予了每个节气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养生内涵。伏天有人称之为叫“疰夏”。就是说,夏季炎热潮湿,人体不能适应高温的调节,容易导致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及泌尿系统等方面出现问题,出现头晕脑胀、心烦口干、胸闷心悸、自感发热等现象。那么,“疰夏”时节,我们该如何调节身体、增强体质呢?夏季养生最直接的方法莫过于“食补”。因此,民间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炒鸡蛋”之说。
头伏吃饺子是“元宝藏福”
汉代东方朔在给《郊祀记》注释时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开,故为藏伏,因名伏日也。”也就是说,过了夏至,天气一天比一天短,阴气放射,因为太阳余威还没有过去,压制着阴气,所以天气还很炎热。“夏日三庚数头伏”。庚属金,庚日避伏,饺子形似元宝,元宝属金,金宝长伏,“伏”与“福”谐音,因此,头伏吃饺子的谐意就是“元宝藏福”,民间也说是吃“福疙瘩”。“好吃不如饺子。”饺子是最具中国传统特色的美食,一年中最喜庆的节日———春节中的代表美食也是饺子。为什么要在初伏吃饺子呢?在过去物资比较匮乏的时代,入伏的时候,刚过完麦收,家家有粮,正好在这时享口福。饺子是平时难见的食物,当然是首选。天热令人胃口不好,吃不下东西,而饺子正是传统习俗中开胃解馋的好东西。 人们在头伏吃饺子,希望能平安度夏。
二伏吃面“辟恶”
伏天吃面,这一习俗至少自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古人认为,农历五月是恶月,六月沾着恶月的边儿,所以也要“辟”。 伏天除了喝热汤面,还可以吃过水面。将煮好的面条用凉水过出,拌上蒜泥,浇上卤子,不仅刺激食欲,而且“败心火”。伏里还可以吃“炒面”。所谓炒面,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这种吃法汉代已有。唐宋时更为普遍,不过那时是先炒熟麦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饺子状似元宝,所以吃水饺,顺道也求了财,一举两得。天儿热除了食欲不好,迷信讲法还易中邪,民俗称五月是恶月,为了避邪就吃面,而且要吃热汤面,大热天一碗热汤面下去,肯定是大汗淋漓。中医认为,夏天出汗可以驱除体内的阴邪。饺子和面条水煮后,其中的可溶性养分,如维生素B1、B2、叶酸、尼克酸、钾、一部分镁等会溶到面汤当中。所以,老人们常说,吃饺子时要把饺子汤喝掉,最好是“原汤化原食”,这样营养素都被吸收进肚子里了。
烙饼摊鸡蛋欢送伏天
难熬的伏天总算进入尾声了,末伏的第一天,最好的美味是“烙饼摊鸡蛋”。三伏在立秋之后,天气开始转凉,这个时节再大汗淋漓地吃“热汤面”就容易着凉了,而此时那些“歇伏”的母鸡们“休整”了二三十天也开始“工作”了,正好为人们补秋膘提供了硬货。因此,对于过去的百姓来说,夏日里能吃到烙饼摊鸡蛋可谓美味享受,同时也带有欢送伏天离去的意思。
过去生活贫苦,人们度过伏天的办法,无非是减少外出以避暑气,再应着时令为自己找点口福。虽然“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但这些已不再是奢侈的美味了。不过,老习俗中的一些科学道理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
《数伏》和夏《九九歌》
《数伏》
秦汉时盛行“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认为最热的夏天日子,属火,而庚属金,金怕火烧熔(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于是规定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也称终伏,总称为三伏。
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所以中伏到末伏有时十天,有时是二十天,而“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中伏的长短皆因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早或晚而定,又必须依据,末伏是设立在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处暑前后结束。
经推算总结,判别中伏的长短,还可以根据夏至日和立秋日的天干来直接确定,从夏至日到立秋日是三个节气应四十八天,每当夏至日是辛、壬、癸日的年份,立秋日必定是戊、己、庚日,则此年的中伏只有十天;除此之外,其他年份的中伏,就一定是二十天了。
夏《九九歌》
我国夏历中“九”是习惯用的杂节,有“冬九九”和“夏九九”。其中“冬九九”流传较广,它是以冬至日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个九,每年九个九共八十一天。三九、四九是全年最寒冷的时候。
“夏九九”是以夏至日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九,每年九个九共八十一天。同样,三九、四九是全年最炎热的季节。它与“冬九九”形成鲜明的对照,遗憾的是它不广为流传,其实“夏九九”确实生动形象地反映日期与物候的关系。
据明代《五杂俎》记载: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古代有冰窖,冬天藏冰,夏天取出应用); 四九三十六.汗出如洗浴; 五九四十五,难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人佛寺;七九六十三,床头寻被单; 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九九八十一,阶前鸣促织(促织指蛐蛐)。”
还有一种说法是: 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 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一是送寒衣的祭奠,家祭、墓祭都是可以的,家祭可以在家门口或是附近的十字路口,但需要注意天气干燥,谨防火灾。一般来说,新丧之人,最好采取墓祭。墓祭时,最好选择中午之前。二是祭拜送寒衣,除了我们常见的香蜡纸烛、供果供品、酒水之外,还需要准备一些纸衣,讲究的朋友可以做一些纸质的房子等,一并送给异界亲人,让他们也度过一个安稳的冬天。三是如果到墓地去,首先要清理墓碑和附近的灰尘、杂草及不洁之物,然后选好地方画个大圈(这个圈不能封口,朝着坟墓的方向不能封圈口),摆上贡品、点上香烛,焚烧纸钱、寒衣,边烧边祷告,汇报一下家里的喜事与好事,让先人在那边安享太平。烧完寒衣后,鞠躬,静默给先人致哀,灭掉香火,一起回家(烧的时间别忘记在圈的外面也要适当的烧上一点,送给附近的灵异一些,希望他们和先人们能和平相处)。凡属送给死者的衣物、冥钞诸物,都必须烧焚,只有烧的干干净净,这些阳世的纸张,才能转化为阴曹地府的绸缎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银铜钱。只要有一点没有烧尽,就前功尽弃、亡人不能使用,所以十来一烧寒衣,要特别认真细致。这种行动虽然看来好笑,却也反映了生者对亡人的哀思与崇敬,属于一种精神上的寄托。民间送寒衣时,还讲究在十字路口焚烧一些五色纸,象征布帛类。用意是救济那些无人祭祖的绝户孤魂,以免给亲人送去的过冬用物被他们抢去。儿女们守孝,穿三年孝服,孝满之年的十月初一日换穿常服;先人的迁坟合葬等仪式,民间也总是习惯在十月一日进行。
每年有两个鬼节要祭祀先人,即“清明”和“十来一”。清明是收“鬼”的,阴司要在这一天把鬼魂从人间都收回去,所以要早几天祭拜。“十来一”是放“鬼”的,阴司会把鬼魂都放回人间,所以可以晚几天祭拜。这就是“早清明晚十来一”的成因,指的是扫墓祭奠的时间。
十来一,棉堆堆。民间在十月初一,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妇女们要在这一天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让儿女、丈夫换上。如果此时天气仍然暖和,不适宜穿棉,也要督促儿女、丈夫试穿一下,图个吉利。男人们则习惯在这一天整理火炉、烟筒。安装完毕后,还要试着生一下火,以保证天寒时顺利取暖。十月一日,妇女忌出行,民间还要改善生活等。
漯河婚嫁习俗
缔结良缘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之一,不同的地区从相亲到举办婚礼都各有特色,漯河都有哪些婚礼习俗呢?
婚前
大部分人先由说媒人“说媒“,随后双方“访媒“(俗称见面),访媒分两次,第一次被称作“小见面”,男女双方单独接触,看彼此是否中意。若双方感觉合意,私下接触后有意喜结连理,则第二次访媒
(大见面),男方给女方一些礼金,算定亲。
定亲之后,新人选择婚期即‘择吉’。在征求双方父母意见后,礼节上男方父母要备礼品到女方家‘送好’。亲家正式见面,商 定婚期并征求女方家长对婚庆筹划的意见。婚期定好后,男方开始装饰新房,进行婚前准备;女方置办嫁妆,称为“陪送”。
迎娶
婚日当天,男方家、女方家、新房、禧宴厅等都要贴“喜”字。婚礼当天,新郎早晨要提早去接新娘,越早福气越多,拜天地要在正午12点之前完成,大吉大利。男方这边在迎娶时需要载一个小男生和两个女生去女方家,男生称作“压轿孩”,取义“带子”的意思。他们三个到了娘家后,娘家这边都要派红包,讨个吉利。 男方率领迎亲队去新娘家接亲,一般花车带头,礼车队随后,有的配上礼炮车、锣鼓队,一路上气球、彩旗飘扬,唢呐锣鼓、鞭炮和三连铳声声响起,煞是热闹。结婚不能走回头路,去娘家迎亲和回男方家的路线不能完全重复。
回到男方家,司仪主持举行古典的“拜天地”仪式,新娘改口喊“爸、妈”,新郎家长要给“改口费”。礼毕,新娘送入洞房即新房,新娘换衣服。结婚仪式结束后,中午大宴宾朋,答谢亲友来宾。新人双双敬酒感谢。
“闹”是中原婚俗尤为显著的一大亮点。闹洞房中的“撒喜床”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环节。闹洞房时,嫂嫂手托盘子,盘 内红纸上放有红枣、花生、桂圆、栗子等干果,寓意早生贵子。
回门
一般而言,新娘“三天试刀”,开始下厨做饭,以做面条为主,以手光、盆光和面光的“三光”为标准。第三天,新郎需陪同新娘“回门”,必须重走迎亲时的来时路,新郎还得给丈人丈母娘置办四色礼品,东西可随意搭配,但必须四种凑双数讨个吉利。娘家人一般设宴款待。民间认为新人回门,午饭后不宜久留,太阳落山前赶回婆家吉利。六天娘家来人看望新娘,十二天娘家接回新娘,也称“回门”。
丧葬习俗
1987年市政府发文,要求城市干部职工死后一律实行火化,丧事从简。从此开始城市居民死后进行火化。灵堂一般设在殡仪馆,也有设在自已家里的,亲朋好友前往吊唁,赠送花圈、挽帐以示哀悼,九十年代后期大多送钱,少者50元,多者几百元不等。尸体火化前进行整容,开追悼会,举行遗体告别仪式等,参加吊唁者佩带黑纱或白花。骨灰有的暂放骨灰堂,稍后选址进行安葬,有的直接选址安葬在公墓。子女在亡者“五七”、 “百天”、“周年”等祭日前去祭奠,烧纸或送鲜花以示悼念。
农村仍实行土葬,办事程序、习俗基本没有改变。
一般叫“过生日”,对老年人叫“祝寿”。在城市,给老人过生日祝寿,大多摆宴席,有的在家里自备酒席,自已一家人团聚祝贺。家庭条件好的或子女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大多在酒店设宴招待客人,参加者主要是子女、近亲属和朋友,他们带 着生日蛋糕、酒、水果、饮料以及适 合老年人的滋补品,也有不乏送红包者。个别有大肆 挥霍、铺张浪费现象,也有极少数借祝寿之机敛财者。给儿 童过生日较普遍,生日当天,父母定做生日蛋糕,并讲究几周岁蛋糕上插几支蜡烛。照生日照以作纪念。有姥姥、姥爷、爷爷、奶奶、姑姑、舅舅等参加的,还要摆酒席招待 ,祝贺者都给孩子买有礼物,主要是蛋糕、衣服、书包、食品等。年龄大点的在校学生,也有邀请同学给自已过生日的,同学送一些纪念品,本人或在家或在饭店设宴招待 ,有的干脆买些食品带着同学出去玩一圈。九十年代初期,盛行亲朋好友、父母、子女、夫妇在电台或电视台点播戏曲或歌曲,表示对亲属、朋友生日的祝贺。
漯河称谓习俗
八十年代,“同志”称谓比较盛行,人与人之间都是以同志相称,只有工厂企业称呼职格老的同志为师傅。在机关,下级称呼领导直呼其职务,同行之间年轻人称呼老同志为老师,老同志叫年轻人直呼其名。进入九十年代,称呼“同志”的越来越少,尤其九十年代末期,几乎没有人再称呼“同志”,对男性称“先生”,对结过婚以上的女性称“女士”,对未婚女青年称“***”。大多数企业和部分机关团体称呼单位一把手为“老板”。对男出租车司机称“的哥”,对女出租车司机称“的姐”,称在网上聊天的朋友为“网友”,称上网者为“网虫”。
出行习俗
城市居民外出或上下班一般以骑自行车、摩托车、坐公交车、出租车为主,自行车以24型斜梁车为主,摩托车以125型踏板车为主,也有少数家庭购买有小轿车、面包车。出远门多选择乘坐火车或汽车,条件好的坐飞机的也越来越多。农村出行交通工具主要是自行车、四轮拖拉机和农用三轮车,出远门则选择坐汽车和火车。
城市居民家庭基本都用上了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取暖采用电暖气、空调、小锅炉或单位集中供暖,制冷以电风扇、空调为主。寻呼机曾一度普及,后随着手机的上市又逐步被淘汰,手机已成为上班族和商界的主要通讯工具。家用电话基本普及。电脑已进入寻常居民家中,大多上有互联网。厨房炊具基本实现电气化,电饭锅、高压锅、微波炉等已成为常用厨具。农村彩色电视机基本普及,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话、手机、电脑等也已进入部分农民家庭。
河南商丘过年习俗有什么
祭灶
祭灶,即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是一项在商丘境内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民俗活动。20世纪70年代前,绝大多数家庭的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境内民众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备受崇拜。灶王神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神龛的人家,也有将灶王爷的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画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
腊月三十
腊月三十,吃扁食,贴门对。腊月三十(小进二十九)是阴历年的最后一天,是日又叫除夕。一般民众要在除夕贴门对。二十世纪50年代以前的穷苦人家也有在除夕的前几天(腊月二十四五或二十六七)就贴上门对的。因为境内有贴上门对就不准上门要账的习俗,如果欠债人贴上门对后,债主仍上门要债,反而是要债人违反了习俗,要受众人的责问。商丘大多数地方的男子都要上坟烧纸、燃放鞭炮,敬请故去的先人回家过年。
大年初一
大年初一,起五更,放鞭炮,吃扁食。一家人所吃的扁食中,有一只扁食中包有铜钱或镍币,谁吃到了预示谁在新的一年中运气好。吃过扁食,磕头拜年中,晚辈给长辈磕头,长辈给晚辈中未婚男女压岁钱。磕头时,先给天地牌位磕,然后给历代宗亲牌位磕,磕完后再给长辈磕头,先高辈后低辈,先长后次,先男后女,先喊称呼再磕头,一人一个,磕完家里人再去给本家磕头。
娶了媳妇的男子在给本家的长辈磕头时要端扁食(长辈两口都在的端两碗,失去一个的端一碗),磕了头,长辈倒了扁食,要回赠晚辈一些食品。磕完本家的长辈,再去同族的长辈家磕头,最后是与街坊邻居中的长辈磕头。20世纪70年代后,也有不磕头而行鞠躬礼的。磕完头后,男子要到家庙或宗祠中拜祖宗,拜家族。拜完,由族中的执事人发给花生、红枣等食品。
正月初二至正月十六为走亲戚串朋友的日子,其中初二至初六为走访至亲的日子,初二至初九为走亲串友的高峰日。至于初几该去何亲戚家,境内各县(市、区)间的礼俗又不相同。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叫破五。民间传说,正月初五,姜子牙封其妻为穷神,命其妻见破而归。境内民众为摆脱穷困,害怕碰见穷鬼,就把正月初五叫做“破五”,使穷鬼远离,好招财进宝。破五如同小年,也很隆重,绝大多数家庭捏扁食,叫“捏碎”,有些家庭主妇边捏扁食边说:“捏、捏、捏,破破碎碎都捏住。”捏到最后,剩下一块面,擀成一个大面片盖着剩下的扁食馅,象征着把破破碎碎全部包住了。破五当日不能用剪刀,要把剪刀收藏起来。是日,不能打碎碗、盘等物品。是日,可以走亲戚。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元宵节。在商丘,元宵节是境内民众重视的民俗大节,无论城乡,闹元宵的气氛都十分热烈,体现了商丘人特有欢度佳节时的狂欢精神。但是,传统元宵节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逐渐被日常生活所消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元宵,商丘人称其为“汤圆”。元宵节这天,城镇居民几乎家家户户煮汤圆。农村居民,有的煮汤圆;有的做油茶,在油茶放些扁食或粉条,俗称“鲤鱼钻沙”或“金丝缠元宝”。
在商丘的一些乡村,民众除吃汤圆、喝油茶、闹元宵外,差不多家家户户都要用白面或各种杂面制作各种灯窝窝。在窝窝中倒上点植物油,用通气的庄稼秸秆作灯稔,即把灯窝点燃。一般是,自己属相为什么动物,就制什么动物形象的灯窝。养家畜家禽的农户,还要把有畜禽形象的灯窝窝点亮后放在圈中或窝上。
境内部分乡村,男子在元宵节的晚饭后要上坟,在自家先人的每个坟墓均点上一个面制的灯盏,叫送灯,给回家过年的先人回坟照路,使先人回坟安息。20世纪90年代后,制作面粉的农家越来越少,多用蜡烛代替面灯。
正月十六
正月十六,在境内的广大农村,是日被民众称之为小年。早晨,放鞭炮吃扁食,中午一般串戚,大多是已出嫁的闺女走娘家。天气晴好时,有些民众还要去原野游览,叫“游去百病”。是日,境内大多数民众要吃一根麻糖。民谚云:正月十六吃根糖,一年更比一年强。
过年期间,商丘境内还有许多禁忌:如“腊八这天,闺女不能吃娘家米,吃了还不起”;“贴了门神,讨债者不能进门”;“正月初一、十五不能洗衣服,若洗了衣服,遇盖房、嫁娶等大事会下雨”;“正月初一到初五不能往外倒圪渣(垃圾)、恶水(泔水),如若倒了,等于倒了自家的银钱”;“正月初一五更时不能开箱、柜和抽屉,因为箱、柜、抽屉为老虎,开了为老虎开口,办事会不吉利”;“破五(正月初五)不能用剪子,因为剪子为破家五鬼”等等。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许多禁忌已不引起年轻人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