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是为了让身体变得健康,也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加年轻有活力,因此养生是非常必要的,也因为养生很重要,所以人们都想要学习一些养生的方法,那么传统养生与中医养生的方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文章,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传统养生与中医养生的方法
传统养生与中医养生的方法介绍
静神养生
静神在传统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稳,可保养元气,使五脏安和,并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动形养生
古人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诗人陆游说“形要小劳之”,说明了适度运动对健康的积极作用。古人在实践中摸索出了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可强身延年。人若贪图安逸,运动不足,或是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 又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饮食养生
古人认为,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故饮食既要注意“博食”即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又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致病。
进补养生
传统医学十分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精血。合理进补可以强身、防病、祛病,但进补既要辩证,又要适量,还应考虑顺应四时。服用补药时,如系入肺药,在秋季较合适;如系温补药,则在冬季比较适宜。
固精养生
古人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精血的供养,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如性欲无节,精血亏损过多,就会造成身体虚弱、病变百出、减损寿命,而保养阴精则可延缓衰老。
经络养生
经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网络”系统,它控制着血和气的运行流动,以保证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黄帝内经》说:经络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之作用。古代养生学家认为,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措施,而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三个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颜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内关穴有助于防治心脏疾患,足三里穴则对预防五脏六腑特别是消化系统的疾病最有效。
顺时养生
古人认为,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地上万物有生、长、收、藏之规律,人体亦不例外。因此,古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顺时养生法,人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运行必须与四时相适应,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时制宜地调节自己的生活行为,有助于健体防病,否则,逆春气易伤肝、逆夏气易伤心、逆秋气易伤肺、逆冬气易伤肾。
修身养生
古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要从修身养性做起。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 古医家孟说云:“若能保身养情者,常须善言莫离口”,“口有善言,又当身行善事”。孙思邈则说:“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养成良好品行,常做有利于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心情愉悦。
调气养生
古人认为,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抵抗病邪,增强脏腑功能之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导致元气的虚、陷、滞、逆等症候,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性变化。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 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行导引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减毒养生
古人认为,人若喜怒无常则会导致体内阴阳、气血失调。劳累过度会损伤脾气,伤于饮食则生湿、 热、痰浊。冒犯六淫,伤之外邪则百病丛生。这种致病因素被人体视为“毒”,因此提出以“减毒”来保全真气的养生之道,而通过饮食调理、服用药物及其它措施,减少体内积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止早衰,进而延年益寿。
传统养生与中医养生的七大方法介绍
一、头是人体精气之门,每天梳头可以防百病
头为精明之府,人体之重要12经脉和40多处大小穴位,以及十多个特殊刺激区均会聚于头部。用木梳或骨梳替代小银针,对这些穴位和经脉进行所谓针灸性按摩或刺激,可去病健身。勤梳头的确是一项积极保养人体精、气、神的简便易行的长寿保健对策。
二、人之肾气通于耳,扯拉搓揉健身体
中医养生学认为,耳为肾之上外窍,双耳灵健则肾经通,肾气充足,肾精盈满,则听觉灵敏。扯拉、按摩、搓揉、点捏耳朵,实际上就是对双耳进行各种形式的物理刺激。
三、消疲健美伸懒腰,血运畅通最为高
这里说提到的要伸懒腰,可能跟大家平时说的意思有所不同,这里指的其实就是将脖颈伸直、然后将两臂抬起、扩胸呼吸、腰部伸展开来、活动活动各个关节、保持脊柱松弛的一种锻炼方式。
四、日撮谷道一百遍,治病疗疾又延年
我们常常说谷道,其实就是肛门。撮谷道的意思就是要经常做收缩肛门的动作。在孙思邈的《枕中方》中提到“谷道宜常撮”,他为大家指出肛门旁边的肌肉应该处于经常运动的状态,这样不仅可以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还可以防治痔疮哦。
五、日咽唾液三百口,保你活到九十九
中医认为,唾液是人体精华,贮于丹田,再化津还丹,遂成精气,起到和脾健胃、濡润孔窍、润泽四肢五脏、强肾补元、滑利关节、补益脑髓的作用。所以常咽唾液是有一定道理的。
六、脚底为第二心脏,常搓涌泉益健康
中医学认为脚上的60多个穴位与五脏六腑的12条经脉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布满了相关全身各器官的反射区。但由于脚底部离心脏甚远,抵抗力低下, 是人体的先天薄弱环节,客观上为寒湿邪气的侵袭提供了有利条件,所以说脚部的保健比其他部位显得尤为重要。经常温浴后搓涌泉穴,可去病延年。
七、保持静心盘坐姿势可以延年,调节身心养气养神医学研究表明,情绪与健康二者紧密相连。凡情绪乐观开朗之人,可使其内脏功能健康运转,增强对外来病邪的抵抗,同时在平静的情绪状态下,方可从事持续的智力活动。因此,古人的摄生之道之一便是安心养神。(风水www.azg168.cn)
有哪些传统中医养生保健的方法介绍
情志安宁,清心寡欲
医学上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若过度会造成疾病,影响健康。养生应避免情绪过度激动,防止精神过度剌激,保持情志清静安宁,情绪乐观,自得自足,则精神不易耗散,形体不易衰老。大凡善用脑者,于工作学习之际,则精神集中,兴致淋漓;而休息娱乐时,则充分松弛,真正做到劳逸结合。如果单纯追求诸事不动脑筋,四肢休息,呆坐养神,实则百念丛生,对于身体有害无益。
饮食有节,营养有度
饮食应为清淡为主,不偏食肥甘,多吃蔬菜、瓜果,不食过凉过硬的东西;谷、肉、果、菜宜适当配合而杂食。调味和烹调方式也要注意适当。
这些对于补养精气,保证健康,减少心血管疾患,防治糖尿病和肥胖症等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起居有常,衣着得适
除根据四时气候不同调整起卧时间外,对于居室、衣着、沐浴及睡眠等注意事项起居有常,冷暖适度,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方能与自然变化相适应,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劳动锻炼,常常运动
经常参加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则郁气得消,血脉流通,能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保持健康。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养生气功、各种简单易得的按摩方法等。这些方法,都提出了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具体手段。
中医养生是一门科学性很强且复杂的学问,是十分个性化、系统化、人性化的,要因人、因地、因时而宜,根据随时可能发生的变化,进行及时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