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安阁风水网
当前位置: 风水网 〉中华民俗中华养生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保健之道讲解

2017-01-12 17:11:21 作者:azg168 风水网

  养生可以说是如今生活中人们都在讨论的一个话题,因为人们越来越了解到健康的重要性,所以人们也开始越来越注重日常的养生,其中中医养生保健便是人们最常用的方法;那么中医养生保健之道讲解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文章,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医养生保健之道讲解

  中医养生保健之道讲解

  夏季中医养生保健之道讲解

  1.虽然气温较高,但仍要顾护人体的阳气。亦即常说的“春夏养阳护阴并重”。阳气是人的动力,随季节和日月的交替变化而产生一定的波动,夏季阳气旺盛且常浮跃于外,反易被外邪折伤,如大汗则亡阳。换言之,在炎热的夏季,一般不宜进行大量运动,运动之后应及时补充水分和营养物质,健身宜于清晨或傍晚进行,以免伤阳。

  2.立夏之后,北半球阳光照射充足,日射时间延长,加之气温升高,很容易产生烦躁情绪,此时心理养生不容忽视,保持心境平和欢畅。抑郁、烦躁 时可以听舒缓音乐,室内装饰应采用浅色系,以保持良好的情绪。

  3.充足的睡眠有利于心神的宁静。因此,夏季应晚卧早起,由于暑湿较重,白昼当阴居避暑,夜间不贪凉夜露。 同时适当的午睡以补充睡眠的不足,也能有效预防冠心病、心梗等心脏疾病的发生。午睡一般应在午餐后15~30分钟,由于坐着睡和趴着睡都不利于消除疲劳,因此午睡应以卧姿为宜。午睡时间不宜过长(以一小时到一个半小时为宜),临睡前不饮浓茶咖啡。

  4.盛夏,温度高且湿度大,给人以闷热难耐的感觉,这就是中医所说的长夏。长夏之时应注意湿邪侵袭,长夏在五行中属土,与中医五脏之脾脏相应,而脾恶湿喜燥,所以长夏多患脾胃病,出现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脾胃虚弱的人,应及时调理好饮食,营养充足又不增加脾胃负担,可以少食多餐。夏季动辄出汗,使人口渴,但要注意不可在饭前大量饮水,更不能喝大量冷饮,反之,极易损伤脾胃,导致慢性脾胃疾病。

  5.夏季阳气亢盛,天气炎热,食宜甘寒,如白扁豆、绿豆、苦瓜、西瓜、甜瓜、丝瓜、芹菜、茄子、豆腐、香蕉、桑葚、冬瓜、西红柿、竹笋、海带、紫菜等时鲜瓜果蔬菜。脾胃虚寒者慎用大量西瓜、梨、狝猴桃、柚子等凉性水果。内火大,痰湿盛者少吃桂圆,荔枝等,过敏体质慎吃芒果、菠萝等,尿路结石不宜多吃草莓,胃酸多易泻者,少吃香蕉。苹果、桃、葡萄、哈密瓜、桑葚、西瓜等水果含糖量高糖尿病慎食。

  整体观念指导下的辩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突出特点。中医护理学还特别注重对患者日常生活起居、情志、饮食、环境等各个方面一般性的全面护理。通过这些一般性的护理,增强体质,提高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促进疾病康复。

  

  中医养生保健之道的小常识讲解

  一、合理作息的保健作用

  古代养生家认为,人们的寿命长短与能否合理安排起居作息有着密切的关系。《素问·上古天真论》说:"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可见,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非常重视起居有常对人体的保健作用。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起居如惊,神气乃浮",清代名医张隐庵说:"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作劳,养其精也。夫神气去,形独居,人乃死。能调养其神气,故能与形俱存,而尽终其天年",这说明起居有常是调养神气的重要法则。神气在人体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总概括。人们若能起居有常,合理作息,就能保养神气,使人体精力充沛,生命力旺盛,面色红润光泽,目光炯炯,神采奕奕。反之,若起居无常,不能合乎自然规律和人体常度来安排作息,天长日久则神气衰败,就会出现精神萎靡,生命力衰退,面色不华,目光呆滞无神。

  (-)提高人体适应力

  古代养生家认为,起居作息有规律以及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能提高人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避免发生疾病,达到延缓衰老、健康长寿的目的。

  现代老年医学 过对人类衰老变化与衰老机理的研究认为,不同种属的生物具有不同的寿命期限,这种期限与遗传有关。每种生物的寿命在遗传基因中都按出生、生长、发育、成熟、衰老、死亡这一过程,预先做了程序安排。这种生命过程的安排,被称为"生命钟",即按"生物钟"的规律演变展现一系列的生命过程,决定着生物寿命的长短。虽然人体后天的周期性节律变化受生物钟的控制,但更为现实的是在于训练和培养。人类大脑皮层在机体内已成为各种生理活动的最高调节器官,而大脑皮层的基本活动方式是一种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是个体在生活中获得的,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一个逐步建立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建成和巩固与生活作息规律有密切关系。条件反射一建成,其活动就相对稳定,并且具有预见性和适应性。而条件反射还可以随环境因素的变化而消退或重新建成,这样就提高了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规律的作息制度可以在大脑神经中枢建立各种条件反射,并使其不断巩固,形成稳定的良好的生活习惯。一系列条件反射,又促进人体生理活动有规律的健康发展。可见,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规律是提高人体适应力,保证健康长寿的要诀之一。

  二、生活作息失常的危害

  《内经》告诫人们,如果"起居无节",便将"半百而衰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若起居作息毫无规律,恣意妄行,逆于生乐,以酒为浆,以妄为常,就会引起早衰以致损伤寿命。现代研究认为,人体进入成熟以后,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身体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开始出现一系列退行性变化。例如适应能力减退、抵抗能力下降、发病率增加等,这些变化统称为老化。老化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衰老多发生在老化过程的后期,是老化的结果。生理性衰老是生命过程的必然。但仍可通过养生延缓衰老;病理性衰老则可结合保健防病加以控制。有些人生活作息很不规律,夜卧晨起没有定时,贪图一时舒适,四体不勤,放纵淫欲,其结果必致加速老化和衰老,并进而导致死亡。

  葛洪在《抱朴子·极言》中指出:"定息失时,伤也"。生活规律破坏,起居失调,则精神紊乱,脏腑功能损坏,身体各组织器官都可产生疾病。特别是年老体弱者,生活作息失常对身体的损害更为明显。据现代研究资料表明:在同等年龄组内,退休工人比在职工人发病率高达三倍之多。说明只有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休息、劳动、饮食、睡眠,皆有规律,并持之以恒,才能增进健康,尽终其天年。

  三、建立科学的作息制度

  人生活在自然界中,与之息息相关。因此,人们的起卧休息只有与自然界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相适应,才能有益于健康。例如,平旦之时阳气从阴始生,到日中之时,则阳气最盛,黄昏时分则阳气渐虚而阴气渐长,深夜之时则阴气最为隆盛。人们应在白昼阳气隆盛之时从事日常活动,而到夜晚阳气衰微的时候,就要安卧休息,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样可以起到保持阴阳运动平衡协调的作用。又如,一年之中,四时的阴阳消长,对人体的影响尤为明显。因此,孙思邈说:"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即根据季节变化和个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符合生理需要的作息制度,并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使人体的生理功能保持在稳定平衡的良好状态中,这就是起居有常的真谛听在。

  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是宇宙间的普遍现象,从天体运行到人体生命活动,都有内在规律或称节律。现代医学已证实,人的生命活动都遵循着一定周期或节律而展开。如人的情绪、体力、智力等也都有一定的时间规律,体力、情绪和智力的节律周期分别为23、28和33天,每个周期又分为旺盛和衰退两个阶段。人的体温总是凌晨2~6时最低,下午2~8时最高。脉搏和呼吸是清晨最慢,白天较快。血压也是白天高,夜间低。

  规律的生活作息能使大脑皮层在机体内的调节活动形成有节律的条件反射系统,这是健康长寿的必要条件。培养规律生活习惯的最好措施是主动地安排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做到每日定时睡眠、定时起床、定时用餐、定时工作学习、定时锻炼身体、定时排大便、定期洗澡等。把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使人们生机勃勃,精神饱满地工作、学习。这样,对人体健康长寿是大有益处的。(风水www.azg168.cn)

  

  中医养生保健之道的意义讲解

  一、人类健康长寿的需要

  健康长寿是人类一直在追寻的最佳生存状态,从古代帝王将相,到现代的平民百姓(现在应该称“公民”—需要你出钱、出命和装逼投票的时候就这么客气了),无不渴望健康长寿。众所周知,中国正步入老龄化时代,各种慢性病、老年病患者明显增多,因此,拥有健康的体魄,不仅是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关键。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健康长寿的需求日显突出。

  健康长寿的方法不仅仅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的规律生活,还包括坚持不懈的修身养性,以及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中如何保持愉悦、平和的心境。中医养生讲求的是整体观念,认为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协调统一才是人类养生实践活动健康持续发展的主体。

  中医养生保健学可指导人们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如何调摄身心、规律生活,并寻求适合自己的养生保健方法,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健康长寿处方。

  二、自然环境改变的需要

  人类很早就发现,自然环境和身体的健康水平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并总结规律,寻求长寿养生之法。《素问·五常政大论》云 “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说明居住在地势较高区域的人容易长寿,而居住在地势较低区域的人则易夭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自然环境也在悄然改变,近来为追求暂时而愚蠢的GDP,只算个人或小团体腰包的短期小账,不顾子孙后代,引进非洲穷国都不愿意建的高污染、低技术产业,乱建石化、矿冶基地、给地下打毒针、滥排三废;房地产过度开发;城市盲目扩大;汽车尾气的排放、森林的乱砍滥伐,不仅破坏了生态,而且也对全球气候构成了严重的潜在威胁。

  矿产资源的过渡开发,严重污染着地下水系统;家具中的甲醛、电器的辐射以及白色垃圾等,都在污染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现在冬天全国普遍存在的雾霾现象(这绝不是自然现象),我小的时候就丛林没有见过,对人体非常有害。 毒霾不仅损害呼吸系统,还能进入血液,危害所有的生命器官,中华民族的后代品质堪忧!!

  中医养生保健学,不仅详述了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还指导人们如何选择适宜的居住环境,如何改善环境质量,同时也能促进人们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最终服务于人类健康。

  三,社会环境改变的需要

  经济的飞速发展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同时也带来了高强度的社会竞争压力。适度的竞争可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人们的上进心和工作热情,但过于激烈的竞争则会带来持续的紧张及焦虑,长此以往,慢性疲劳、心理问题、亚健康等不良健康状态日益凸显。

  中医养生保健学作为一门预防疾病、益寿延年的实用科学,可指导人们如何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调摄不良情志,或节制感情,或宣泄情绪,最终达到“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使人类远寓亚健康,快乐生活,快乐工作。

  四、医学模式和疾病谱改变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我国人口的疾病谱正在发生变化,急性传染病人数明显减少,而患慢性疾病的人数正在逐年增加。同时,新的传染病层出不穷,旧的传染病又死灰复燃,也向人类预防和控制各类传染病发起了新的挑战。伴随着疾病谱的改变,现代医学模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向 “生物、心理、社会” 医学模式转变。

  中医养生理论以保持生命活动的阴阳平衡、形神合一为基本准则,提倡“预防为主,未病先防”,强调“审因施养,辨证调护”等,其健康理念与多因素的医学模式遥相呼应。中医养生保健学理论与方法的不断创新,顺应了现代医学模式和疾病谱改变的需要,对促进人类的健康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推荐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