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的人们如果说起起源,那么就是古越人的后裔,而古代的侗族人也因为地理的环境下比较好,所以发展的比较快,对此侗族的文化历史到底如何?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侗族的文化历史
侗族历史祖先是哪里的
今之侗族地区,周以前属荆州南境,春秋战国时属楚巫黔中郡,秦时属黔中郡和桂林郡,两汉时分属武陵、郁林郡,三国时属荆州武陵郡和交州郁林郡。魏晋至隋,沿旧制。唐时,分别隶江南道和岭南道。唐末,湘西南地区的州郡,为当地大姓首领据有,田氏据奖、锦、懿、晃等州,舒氏据舒、峡等州。杨氏据叙州之西南,号“十洞首领”,其族人杨再思据谭阳、朗溪,自称诚州牧。后梁授之为刺史。后周马氏覆灭,杨氏乘机以“十洞”称诚、微二州,自署刺史,领今之湘黔毗邻诸县。但其时侗族社会内部仍然处于“千人团哗,百人合款,纷纷籍籍不相兼统,徒以盟诅要约,终无法制相縻”。以地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组织,起着重要作用。直至南宋末时,才在今之黎平、从江、锦屏等地设置八舟、洪州泊里,福禄永从和榕江巴黄等“军民长官司”,以当地“土人”为长官,世袭子孙。至此,有关“黔中蛮”、“武陵蛮”“僚”、“仡亻览、 ”、“仡伶”、“伶”、“峒蛮”、“峒苗”、“峒人”、“洞家”即侗族的前称陆续出现于各中央王朝的文献之中。解放后,根据全体侗族人民的意愿,将民族名称定为“侗族”侗族系古越人后裔。古代越人借助于富饶的自然环境,发展较快。春秋时期,越国曾称霸中原,在与楚的战争中失败后,其臣民被迫南迁,一部分人到岭南定居。由于秦、汉、隋、唐封建王朝不断对岭南用兵,部分越人在战乱中先后向西南各地迁徒。其中仡 亻览、、仡伶部族迁到“武陵蛮”、“五溪蛮”地带,与当地土著溶合在一起,形成了当今的侗族。 推荐阅读:苗族的文化历史
侗族文化历史常识
贵州黔东南地区侗族农民姜映芳领导的侗族农民起义,坚持斗争十余年,配合了太平天国革命运动。1934年11月,红军长征经过侗族地区,侗族人民出郭、寨相迎,帮助子弟兵筹办粮草,掩护伤员等。1949年,在党的领导下,许多地区侗族人民参加游击队,打击敌人,紧密地配合了全国的解放。解放后,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侗族源于中国古代百越的一支,秦汉时称为“骆越”,魏晋以后称为“僚”,侗族就是僚的一部分。古代文献史册上称侗族为“洞人”、“峒人”、“洞蛮”等,其自称为“甘”,宋时音译为“仡伶”,明以后称“峒僚”、“峒蛮”、“峒苗”,或误称为“苗”。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其为侗族。
侗族人民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对历代统治阶级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1378年和1385年,侗族人民在吴勉领导下两次大起义,给明代统治者以沉重打击。清乾隆五年(1740年),广西龙胜侗族吴金银领导的反清起义,活动范围方圆200余里,给地主阶级以有力打击。清咸丰同治年间(1855~1872年)。 推荐阅读:回族的文化历史
浅说侗族文化历史
秦、汉时期,在今广东、广西一带聚居着许多部落,统称之为“骆越”(“百越”的一支)。魏晋以后,这些部落又侗族被泛称为“僚”。明代邝露所著的《赤雅》中说,侗族也是属于“僚”的一部分。现在侗族的分布和属于“百越”系统的壮、水、毛南等民族的住地相邻,语言同属壮侗语族,风俗习惯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侗族可能是由“骆越”的一支发展而成。
侗族经过原始社会发展阶段,于唐代由原始社会直接向封建社会过渡;有的人认为经过奴隶社会发展阶段。从唐至清,中央王朝在侗族地区建立羁縻州、土司制度,社会处在早期封建社会。
“小款首”由寨内公推,“大款首”由“小款首”商定。共同议定的“款约”必须遵守,款民大会是最高权力组织,凡成年男子均须参加,共议款内事宜。这种组织一直保存到清朝末期和中华民国初期。清初实施“改土归流”,清朝对侗族人民进行直接统治,土地日益集中,进入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但是,侗族社会内部某些氏族组织残余,例如以地域为纽带具有部落联盟性质的“合款”,仍普遍存在。每个氏族或村寨,皆由“长老”或“乡老”主持事务,用习惯法维护社会秩序。“合款”分大小。“小款”由若干毗邻村寨组成;“大款”由若干“小款”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