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是中国在历史上比较有历史化的少数民族,而对于在苗族历史上,是有着多次迁徙,对此苗族的文化历史到底如何?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苗族的文化历史
苗族历史概述
苗族的历史悠久,南越原住居民与其有渊源,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苗族先民的记载,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原先苗族有自己民族文字,《苗族古歌》记载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战争与民族文化迁徙秘密等易暴露于敌人,不得不将文字焚烧,抹去,当仅有的那些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去世后,文字也随之丢失,留下的只有那写在衣服上的文字。
20世纪50年代后期苗族又开始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银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召龙节”、“苗年节”、“牯藏节”等。 推荐阅读:阿昌族婚俗文化
苗族历史起源介绍
苗族族称古老,唐宋以前,曾有“三苗”、“南蛮”、“荆蛮”、“五陵蛮”等称呼。这些称呼把苗和其他族称混同在一起。宋以后,苗才从若干混称的“蛮”中脱离出来,作为单一的民族名称。
苗族根据语言差异分为三大方言,分别为苗语东部方言(亦称湘西方言)、苗语中部方言(亦称黔东南方言)和苗语西部方言。苗族的自称,在湘西地区的苗族称“仡熊”(瓦乡人),而在其它地区称“卯”、猛”或“蒙”等。“猛”或“蒙”,黔东南苗语意为“树心”,传说枫树心生“妹榜妹留”(蝴蝶妈妈),“妹榜妹留”才生苗族远祖“姜央”。
故把“猛”或“蒙”作族称,西部方言苗族自称为hmongb(蒙),有意为“人”等词义。局部地区称为“嘎闹”,意为乌,或许是古代乌氏族图腾的遗迹。历史上,曾按其服饰、居地等方面的不同,在“苗”字前面冠以不同的名称。
根据史籍记载和传说,苗族先民殷周时代已在今湖北清江流域和湖南洞庭湖一带生息。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巴蜀、夜郎以及荆州都有苗族先民活动。秦汉时,大部分苗族先民在武陵郡、牂柯郡、越巂郡、巴郡、南郡等地区定居,小部分继续迁徙到黔东南都柳江流域。嗣后,由于战争、饥馑、疾病流行、生育繁密、农田丢荒等原因而不断迁徙。推荐阅读:鄂温克族婚俗文化
苗族历史之民间音乐
1、古歌悠扬
古歌又称“大歌”,是广泛流传于苗族各地的民间乐曲,其曲调和节拍浑厚练达,拍节分明,旋律悠扬。古歌乐曲结构单一,一曲多调,中音拖腔。唱者多为苗族老年人,唱时多用真声,夹以盘问、对答,一调一段,彼唱我听,我唱彼听,彼此都是歌手,彼此都是听众。其中,流传于湘西地区的古歌最有代表性,它们浑朴优雅,悦耳醉心。
2、飞歌嘹亮
“飞歌”是苗族声乐艺术的珍品,其音调高亢嘹亮,豪迈奔放,曲调明快,有极强的感染力。演唱形式有对唱、齐唱、独唱等,对唱和齐唱多用以表达爱情心声和迎宾送客、敬酒时的礼赞,独唱多用于赞颂党和领袖以及祖国的美好河山。这类歌曲以黔东南地区最为著名。
3、浪漫芦笙
芦笙乐曲是苗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苗族最早的音乐之一,广泛流传于苗族各地。其旋律强烈,声音远扬,以抒情为主,叙文为事,乐曲有娱乐曲、交际曲、节日曲、礼乐曲等。传统曲调分为舞曲、代歌曲、问讯曲、祭祀曲等几种,每种又有若干曲。舞曲节奏轻快,抑扬顿挫;代歌曲曲调婉转柔和,多有尾声;问讯曲曲调缓慢、节奏明快。芦笙曲多声部音乐多为主调音乐,只有一个主旋律,其他声部只对主旋律起烘托作用。
4、多情唢呐
唢呐是苗族盛行的乐器之一,尤以流行于湘西方言和川黔滇方言的苗族唢呐最具特色。唢呐以齐奏或两人合奏多见,也有与其他乐器配搭合奏等。唢呐音乐多用于祭祀、重大节日、婚姻嫁娶、丧葬等活动。曲牌丰富,调式多样,曲式结构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