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安阁风水网
当前位置: 风水网 〉中华民俗中华养生饮食养生

古代饮食养生要注重什么

2016-12-15 16:50:42 作者:azg168 风水网

  由古至今人们都非常注重养生,而清朝的慈禧太后便是养生的获益者,以为慈禧太后日常非常注重养生,所以慈溪才会如此的年轻与长寿,那么古代饮食养生要注重什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文章,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饮食养生要注重什么

古代饮食养生要注重什么

  讲解古代饮食养生要注重什么

  1、饮食有时

  元代医学家邹铉说:“食味调和,百病不生”。其意是按时饮食,才能使身体获得各种营养,使气血充盛,而机体强壮。饮食应有规律,注重饮食滋味的调和。

  2、饮食勿偏

  《保生药录》提出:“凡所好之物,不可偏耽,耽则伤而生疾;所恶之物,不可全弃,弃则脏气不均。”饮食结果应丰富,而不偏颇。有不爱吃的食物,不强迫自己爱吃,但也不要绝对不吃。有爱吃的食物,也不要太过分偏爱。否则容易导致身体营养的失衡,过于偏爱某种食物也会引发身体疾病。

  3、食宜清淡

  宋代《医说》一书说:“去肥浓,节酸碱。”意为日常饮食以清淡素食为主,少吃肥甘厚腻咸重菜肴。很显然,目前大多数人都被饮食中过多的脂肪所害,而引发高血脂、高胆固醇,最终导致心脑血管病。饮食清淡,少放油、盐、糖等佐料的确对身体健康大有裨益。

  4、适温而食

  “食饮者,热勿灼灼,寒勿沧沧”,这是古籍中对进食温度的精辟论述。通常我们都认为吃饭喝水应吃热的、喝热的,不吃凉的。但其实这是个错误的做法,正确的饮食温度应该是“温”而不是“热”或“凉”。有医学研究调查发现某些食道癌高发地区的人们饮食普遍习惯吃刚出锅的热面条。长期的高温刺激也会引发消化道黏膜发生癌变。

  5、食要限量

  《千金方》曰:“饮食以时,饥饱得中”,“每食不可重用。”饮食过量可伤身体诸病之所由生也。所谓饥饱得中,即是饮食8分饱,不过饱,也不过饿。饮食过饱则脾胃之气大伤,也容易造成其它代谢性疾病的发生。过饿也会伤脾胃之气,不仅不能减肥,反而伤了脾胃之气,影响运化,更易发胖。

  6、食宜缓细

  清代石成金在《长生篇秘诀》中提出:“饮食缓嚼有益于人者三,盖细嚼则食之精华能滋养五脏,一也;脾胃易于消化,二也;不致吞食噎咳,三也。”咀嚼食消化的第一道工序,如果没有仔细咀嚼就直接吞咽,会直接造成脾胃受损而引起胃疼、反酸、胃胀等不适,久则变生它病。细嚼慢咽的食物也更容易被身体消化吸收,为身体脏腑所用。

  7、进食专心

  《论语.乡党》曰:“食不语,寝不言。”是要求进食时要专心,有利胃纳和食物消化。进食说话,有造成呛咳甚至食物呛入呼吸道的可能,所以进食时不说话不仅是礼仪的问题也有健康的意义。

  8、怒后勿食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指出:“人之当食,须去烦恼。”食后不可便怒,怒后不可便食。保持进食前后的良好精神状态,有益养生。怒则伤肝,肝气横逆则犯胃腑,无论是食后怒,还是怒后食,都会影响脾胃功能,而导致慢性胃炎甚至溃疡的发生。在此需要指出的是,慢性胃炎的发生决非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那么简单,而多数是因情绪问题或长期的压抑、紧张造成。事实上,临床中即使幽门螺旋杆菌经服用抗生素转阴之后,胃病的症状仍然全部存在。所以,脾胃病尤当首重情绪管理。

  9、选食易慎

  元代忽思慧提出:“诸肉臭败者勿食,猪羊疫死者不可食,曝肉不干者不可食,煮肉变色者不可食。”这主要是说应注意饮食物的卫生,对质量无保障的食品慎重选用。

  10、餐后保健

  《千金方》提到:“食毕当漱口数次,令人牙齿不败、口香。叩齿三十六,令津满口,则食易消,益人无百病。饱食而卧,食不消成积,乃生百病。”这是提示我们应该注意口腔卫生及保健。餐后叩齿,可令唾液腺分泌旺盛,唾液中的消化酶入胃可促进消化。叩齿也利于牙齿的坚固。

  

  古代饮食养生要注重什么揭秘

  这里的饮食有节,一方面在量上要节制,一方面在五味上要节制。即饮食气不可厚,味不可偏,量不可过多过少等。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的:“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施,精神乃央。” 因此,要求五味养生防病,五味就不能偏盛或过盛。对人体健康来说,要特别注意五味调和。 虽然这主要针对饮食的。 但从大的方面讲,也是治病、防病、纠偏的原则。故《素问·生气通天论》接着说: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 法,长有天命。”可见,调和五味,饮食平衡,是养生的一个方法,与现在强调均衡营养是一致的。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对五味的功用作了进一步阐述:“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又说:“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这是从阴阳学说的角度。对五味的阴阳属性作了一个基本的论述。 《素问·至真要大论》也指出:“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耍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 

  《灵枢·五味论》指出:“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闷心。”对五味致病的论述,较为具体,这从另一角度提示人们:五味耍平衡,不能偏嗜。《素问·五藏生成论》也对五味致病作了论述:“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胸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素问·宣明五气》中相关论述,就告诫人们为了避免五味加重病情,对五味也应有所禁忌:“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成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这里的气、血、骨、肉、筋病,应多为有余之实证,本属有余之疾。多食五味,则使病实中更盛,加重病情。若属不足之虚证,则又当别论。 

  《黄帝内经》中对五味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还有很丰富的内容。以此可作为临床用药的指导。总之,五味相和,则五脏气和。气血、津液、精神自旺,身体健康,阴平阳秘,生生不息,养生防病,健康长寿。正如《素问·六节藏象论》中所说: “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风水www.azg168.cn)

  

  古代饮食养生要注重什么文化揭秘

  中医一直重视摄食养生,《黄帝内经》中总结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的膳食配制原则。我们日常生活中应当以“五谷”、“五果”、“五畜”、“五菜”合理搭配,才能充分补充人体气血精微,保障人体健康长寿。这种饮食搭配从马王堆出土的竹笥所盛放的食品中亦能窥见一斑。有人生三宝之称的“精”是人体生命的本源,而饮食所形成的水谷精微正是人体精微物质的重要来源,亦是人体宗气的化生之本。那么,我们如何实现合理膳食,从而起到聚精养气的作用呢?概括起来有四句话,即“五谷为养长寿命,五果为助健脾胃,五畜为益丰肌肉,五菜为充足营养”。

  五谷即粳米、小豆、小麦、大豆、黄黍等,是中国人的传统主食,而对于惯食精制或加工食品的现代人来说,五谷杂粮已然成为一种食材的调剂和点缀。中医认为“五谷最养脾,天生万物,独厚五谷”,事实上人体所需要的营养要素几乎都存在于五谷杂粮之中,如矿物质、维生素、纤维素等。尤其纤维素不但可以预防便秘、肠癌等“现代文明病”的发生,还因其热量低、饱腹感强、可延缓肠胃排空而成为防治肥胖的天然屏障。五谷不光作为食物,还可以入药用来防治疾病。譬如,粳米入药可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渴、止泻,而小豆则可清热解毒、消暑除烦、利水消肿;小麦更有“五谷之贵”的美誉,被《黄帝内经》称为“心之谷”,其养心安神、滋阴生津,对于女性更年期调养大有裨益。

  五果即桃、李、杏、栗、枣等,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来源,其中的维生素、纤维素、有机酸、矿物质等对人体健康甚为重要,对某些疾病亦有一定食疗作用。素有“仙品”、“寿果”之称的桃可谓一身是宝,桃味甘微酸,性温,具有敛肺止汗、活血消积等功效,常被人们用作治疗虚劳咳嗽、高血压动脉硬化者的佐食;桃肉中含铁量较高,可防治因缺铁引起的贫血。桃仁提取物有一定的抗凝血作用,并对肝硬化、肝纤维化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桃仁中所含苦杏苷的水解产物还对癌细胞有协同破坏作用。桃花中含有萘酚,能除水气、消肿满;桃花亦能导泻而对肠壁无刺激作用。栗子则是老年人的保健佳品,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和多种维生素,可有效防治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还能防治骨质疏松、腰腿酸软、筋骨疼痛等,有效延缓人体衰老。

  五畜即牛、羊、豕(猪)、鸡、犬等,是人体优质蛋白质的供应者,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并能供给铁、铜、锌等微量元素。较之英美等发达国家,我国居民更偏向于素食为主,其膳食中的脂肪能量存在不足,因此适当增加肉食当有益处。狗肉味甘咸,性温热,具有安五脏、暖腰膝、益肾壮阳、补益胃气的作用,现代研究还发现狗肉能够有效改善血液循环,促进人体消化吸收。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食品竹笥中发现,用于记载各种肉羹的竹简有29枚,尤其以狗肉羹最多。稻米熬粥后加入狗肉末制成狗肉羹,是汉代人特别喜爱的食品。此外,各种肘子亦是竹笥所藏肉类食物当中的重头戏,西汉人对猪肘、牛肘、羊肘、狗肘都很喜欢。而今肉类食物因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加上其特有的适口性和咀嚼性,亦成为百姓餐桌上的主材,并具有防癌抗癌作用。蔬菜是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可以减少或阻止胆固醇等物质的吸收;其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如铁、钙、磷等,能满足人体各时期生长发育需要;含有大量生理活性物质,有利于维持和加强机体功能。民谚有“白菜豆腐保平安”的说法,看似平凡廉价的大白菜,因富含维生素C、钙质以及纤维素,可以增进食欲、通肠排便、消除瘀血,起到预防痔疮的作用,并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有一定的辅助疗效。大白菜中还含有微量元素钼,能阻断致癌物质亚硝酸,还另含一种能帮助分解雌激素的酶,可减少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大白菜的根、茎、叶、籽都可入药治病,譬如白菜根茎单独煮水外洗就是治疗冻疮的妙招。

  药食同源,凡膳皆药,“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的配制充分展示了合理膳食的妙处,日常生活中我们若能懂得吃、学会吃,坚持养生摄食的习惯,小食物往往能够吃出大功效。“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早在1400多年前药王孙思邈通过《备急千金方》告诉人们,正常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基本物质,如果不懂得采取适宜的方式摄食,则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命或寿命。现代医学研究同样指出,合理膳食是健康“四大基石”中的第一基石。正所谓“民以食为天”,通过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笥,我们可以了解2000多年前饮食养生的大致面貌。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推荐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