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十三被称作是华夏始祖伏羲的诞辰。相传伏羲的母亲华胥氏外出,无意中看到一个特大的脚印,好奇的华胥氏用她的足迹丈量了这个大脚印,不知不觉感应受孕,怀胎十二年后,伏羲降生了。农历五月十三也是关二爷的诞辰。
农历五月十三
农历五月十三是人王伏羲诞辰
一作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史记中称伏牺伏羲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在人们心目中,伏羲是人文始祖、创世英雄,因而秦汉以降,对伏羲历代奉祀,钦崇有加。由于伏羲是蛇身人首,故有“龙的传人”之说。《世本帝系篇》∶“太昊伏羲氏”。因此,伏羲即为太昊伏羲。生活在“华胥之国”的华胥氏姑娘,到一个风景特别的雷泽去游玩,偶尔看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便好奇地踩了一下,于是受感而孕,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伏羲”。雷泽中的脚印其实是雷神留下的,这位雷神长着龙的身子人的头(与女娲、盘古等的神一样是人头蛇身),这雷神在《山海经海内东经》记载∶“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因此,伏羲本来就是一个龙身(蛇身)人首的"龙种"。他也是人祖女娲的哥哥。在清梁玉绳《汉书人表考》卷二引《春秋世谱》∶“华胥生男为伏羲,女子为女娲。”所以伏羲女娲以兄妹而为夫妇之说乃确实不可易。
汉代,伏羲被定为春皇,祭礼在春天举行。唐玄宗天宝六年(公元747年),朝廷确定每年春季三月三日、秋季九月九日祭祀三皇。金、元两代卦台山伏羲庙即依据这两个日期祭祀。明初袭元制。后将历代帝王的祭祀改为仲春、仲秋即二月和八月。卦台山伏羲庙和秦州伏羲庙的祭祀日期被确定为每年仲春、仲秋的上丙日,即二月三日和八月三日。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秦州知州李宏申报甘肃省布政司,请求恢复明代祭祀,未获批准,明代确定的祭祀日期逐渐废止。民间相传正月十六日是伏羲氏的诞辰,于是秦州伏羲庙的正祭日期遂改为正月十六日,一年一度。而卦台山伏羲庙的祭祀日期则为正月十五日和二月十五日,一年两度。民国沿袭。1988年,时值龙年,天水市政府主持举办伏羲祭典活动。由于伏羲是龙的象征,农历五月十三日传说为龙的生日,遂将1988年的公祭活动定在本日,此后正式成为天水伏羲庙的祭日
农历五月十三是伽蓝菩萨关羽诞辰
农历五月十三也是关帝的诞辰日。关帝,即三国时期蜀将关羽,字云长,河东解州今山西省运城人。关羽生前忠义双全,勇武盖世,颇受时人敬重。关羽兵败被杀后,其事迹通过《三国志》、《华阳国志》等史书流传下来。关帝就是是伽蓝菩萨,也是佛门的护法,五月十三是他的诞辰,他和韦陀菩萨被尊称为佛门的两大护法。
伽蓝菩萨与韦驮菩萨是佛教的两大护法
伽蓝菩萨为右护法,韦驮菩萨为左护法。
伽蓝主者,合寺威灵,钦承佛敕共输诚;
拥护法王城,为翰为屏,梵刹永安宁。
以感恩伽蓝菩萨护法护教的殊胜功德
关帝原是来自三国蜀汉的历史人物,为刘备手下的大将,以刚正不阿的个性出名,之后在北攻曹魏时被孙权杀害,后代民间信仰将关羽奉之为神,用来驱逐危险,至北宋时被纳入人们膜拜的道教神祇,而佛教因为普及后逐渐民间化,融合各种信仰,也把关帝当作崇拜的神祇,称为“伽蓝菩萨”。
据说农历五月十三也是关老爷磨刀的日子,是一年中雨水最多的日子,老天爷也要下几滴雨为关帝磨之用。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都会下“磨刀雨”。民间传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五月十三是斩貂蝉的日子,磨刀雨后斩的貂蝉;另一种说那天关羽打仗,由于久未磨刀,刀口都钝了,适时地下了一场磨刀雨,关老爷趁势磨刀后,大捷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