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市中有个地方叫做缘缘堂,而且这个也是由丰子恺所涉及出来的,而且也是有着很多历史上的文明,和佛教的法师有着缘分,对此桐乡名胜古迹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桐乡名胜古迹
桐乡名胜古迹盘点
缘缘堂
在桐乡市石门镇木场桥堍。始建于1933年春,由丰子恺亲自设计,高大轩敞、明爽。丰子恺曾在此度过其创作上的黄金时代。1938年1月,“缘缘堂”被日军焚毁。1984年桐乡县政府在原址上按原样重建,分前后二个庭院,前院三楼三底,占地200平方米,后院为二间平房约50平方米。
喜欢且可以相互搭配的文字,团成许多小纸球,撒在佛祖释迦摩尼画像前的供桌上,拿两次阄,结果拿起来的都是“缘”字,遂起名为“缘缘堂”。当即弘一法师写了一幅横额,交九华堂装裱。弘一法师与佛有缘,出家当了和尚,加之二人交情甚厚,真可谓缘上加缘,缘由深厚。
缘缘堂建筑雅洁幽静,丰氏即在这里创作、生活。
“缘缘堂”始建于1932—1933年,1937年末缘缘堂被侵华日军炸毁。
2月,流亡在江西萍乡的丰子恺得悉消息后,奋笔疾书《还我缘缘堂》、《告缘缘堂在天之灵》、《辞缘缘堂》等文章,愤怒斥责日本侵略军的残暴行径。
抗日战争胜利后,丰子恺曾回故乡凭吊缘缘堂遗址。
l975年清明,丰子恺又重游石门,再一次专程凭吊缘缘堂遗址。
1984年,桐乡县人民政府在原址按原貌重建。
丰子恺生前挚友、新加坡佛教总会副主席广洽法师为重建故居慨然捐资
最初的缘缘堂是丰子恺在上海江湾永义里的一个宿舍,当时他正在立达学院教书。1927年初秋,丰子恺的恩师弘一法师来到上海,住在他家里。丰子恺就要求恩师为他的寓所起名,弘一法师让他在小方纸上写上许多他喜欢而又能互相搭配的文字,团成许多小纸球,撒在释迦牟尼画像前的供桌上抓阄。结果丰子恺两次都抓到了“缘”字,于是就取名为“缘缘堂”。当即请弘一法师写成一幅横额,装裱后挂在寓所里。丰子恺后来迁居嘉兴,又迁居上海,都把缘缘堂的匾额挂在居屋里,“犹是形影相随,至于八年之久”。
按丰子恺的说法,当时的缘缘堂还只是“灵的存在”,真正给它赋形,要到1933年。那年春天,丰子恺用积攒起来的稿费,在故乡桐乡县石门湾的梅纱弄里自家老屋的后面建造了一幢三开间的高楼。这就是真正的缘缘堂。因为弘一法师写的匾额太小,所以又请马一浮先生重新题写。缘缘堂建筑极其优雅,被称为“一件艺术品”,丰氏即在这里创作、生活。
1938年1月,缘缘堂被侵华日军焚毁。1938年2月,流亡在江西萍乡的丰子恺得悉消息后愤怒斥责日本侵略军的残暴行径。
抗日战争胜利后,丰子恺曾回故乡凭吊缘缘堂遗址。
l975年清明,丰子恺又重游石门,再一次专程凭吊缘缘堂遗址。此后,他的健康每况愈下,也就在这一年,他匆匆作别了这个无常的世界。
1985年缘缘堂由桐乡市人民政府和新加坡佛教总会副主席广洽法师为重建故居慨然捐资重建,1998年,在丰同裕染坊店旧址上,又兴建了丰子恺漫画馆。馆外的围墙内侧,刻的都是丰子恺的漫画。看这些漫画,能让人看到满世界的温情。
桐乡名胜古迹大全
罗家角遗址
在桐乡市石门镇东北4里许。1979年配合农田基本建设进行了发掘。遗址分4个文化层,出有大量陶器和石器、骨器等。该遗址现有面积12万平方米,通过发掘,展示了浙北地区六七千年前先民的生活。
罗家角遗址位于桐乡市石门镇东北2公里处。
1956年,当地农民在水田中挖出大批兽骨、陶片和镌刻精美的猪獠牙饰品。省文物部门派员调查,发现这是浙江迄今最大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总面积12万平方米。
1979年,为配合农田水利建设,保护性发掘地下文物,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考古队罗家角遗址进行局部发
掘。发掘面积1338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20—350厘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包涵物十分丰富。经碳─14测定,第四文化层距今6905±155年,属马家浜文化类型,处我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共发现完整或可复原的石、骨、木、陶器等794件。出土完整或可复原的石、骨、木陶器物有794件。第三、四层中的稻谷,经鉴定属于迄今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籼稻和粳稻。第四层中的建筑木构件,多有榫卯和企口等残迹。
罗家角3---1层发现的遗物中,还有陶网坠等捕鱼工具,证实了马家浜文化在家畜饲养、捕鱼方式上也达到了相当的水平。罗家角遗址发现的稻谷,在马家浜文化已发现的稻谷遗存中年代最早,较河姆渡遗址发现的稻谷遗存年代还要早300多年。
遗址文化内涵为马家洪文化遗存。考古发掘发现灰坑53个,还发现带榫卯的建筑木构件、大量的动物遗骸及稻谷等自然遗存,出土石、骨、木、陶器等遗物800件,在陶片中有少量精美白陶,不亚于商代的白陶。还发现了一批典型器物群,如宽沿盆和多角沿盘,喇叭形圈足豆、小网坠等,其文化面貌明显有别于钱塘江南岸的河姆渡文化。在第三、四层中出土的156粒稻谷,经科学鉴定是距今7040年的人工栽培籼稻和粳稻,从而使嘉兴市境成为是迄今所知中国水稻的最早栽培地之一,世界最早的水稻栽植地之一。永济名胜古迹
该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为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桐乡名胜古迹有哪些
茅盾故居
在桐乡市乌镇观前街和新华路交界转角处。故居面积有600平方米,坐北朝南,分前后两幢,前幢是3间平屋,是茅盾的卧室、书房、会房室等,有一别致的小庭园。据称这所房屋是用《子夜》稿酬所建,式样仿日本住宅。后幢是二层小楼。
陈列厅在故居东邻,与故居一墙之隔。该处原为"立志书院",初创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1902年改办为初等小学,茅盾曾在其中就读。
建国后作幼儿园,上世纪七十年代曾加以改建。1990年幼儿园迁址,该处拨归茅盾故居,经复原重建,作为陈列厅。书院面阔五间,前后三进,占地面积695.60平方米,建筑面积754.66平方米。
第一进临街,为两层木构架小楼,属民居格调,与茅盾故居极为相似,重建中改为纲砼仿木结构,而风貌如初。
第二进为木构架抬梁式平厅三楹,其结构、面貌均保持原状。
第三进为钢砼仿木结构两层楼厅五间,其外貌、式样保持当年书院旧观,内部布局略有改动,现为主要展厅。办公楼在故居对门,中间隔一条小街,亦是一幢木构架两层楼房,其结构、格调与茅盾故居相同,建成于清同治年间,属清代江南民居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另有立志书院的文昌阁与之连成一体。
占地236.38平方米,建筑面391.08平方米。1987年拨归茅盾故居,按原貌整修后作为办公和接待之用。
茅盾故居是革命文学家茅盾(沈雁冰) 祖辈居住的老屋,始建于十九世纪中叶,建筑面积650平方米,为清代江南民居 。茅盾自1896年7月4日诞生至1910 年春离乡求学 ,在此生活了十三个春秋,以后数十年仍联系不绝 推荐阅读:岳阳名胜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