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古迹也会有存在很多,而端州古城墙、肇庆府学宫、披云楼和丽谯楼都是肇庆最为出名的地方,对此肇庆名胜古迹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肇庆名胜古迹
肇庆名胜古迹盘点
端州古城墙
在肇庆市内。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间(1056-1063),政和三年(1113年)扩建,明、清两代前后修建近20次。现城墙长2801.7米。城墙外皮砖砌,内为夯土,有28处突出的城垛。崇楼独峙、形势插天的披云楼,即建在北城墙上。
肇庆府学宫
在肇庆市端州区正东路。俗称高要文庙或高要学宫。学宫南临西江,左靠阅江楼,右倚天宁寺,文明门与西江南岸的文明塔隔江相对。始建于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明万历八年(1580年)重建。现仍保存完好的有大成殿。大殿面宽进深均5间。为重檐歇山顶,全殿共有36根大楠木柱。梁架旋彩绘,明代建筑特点明显。
丽谯楼
在肇庆市端州区城中路。俗称红楼。与阅江楼、披云楼势成鼎足。始建于北宋重和元年(1118年),原名“御书楼”,明天顺六年(1462年)重建并更名为丽谯楼。楼为重檐歇山顶,高12.19米,建于台基上。拱道门上方匾曰“古端名郡”丽谯楼建成后,置铜壶滴漏、干宁铜钟、大藤鼓,以报时刻;明末桂王朱由榔抗清时曾将楼作永明宫。
披云楼
在肇庆市西北隅北城墙上。崇楼独峙,形势插天,故又称飞云楼。始建于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屡有兴废,明洪武年间(1368-1398)重修。飞檐杰阁,窗轩四敞,为昔日端州伟观。近年重建的披云楼,长13.8米,宽10.5米,高8米,为三层宋式木构建筑,昔日英姿重现。
阅江楼
在肇庆市城东西江北岸。始建于明代。崇祯十四年(1641年)再度改建,正式立名为阅江楼。楼前后左右共4座,均为两层,楼台高耸,重檐飞桷,气势非凡。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在肇庆成立,阅江楼为独立团驻地和活动地点之一。1959年,该楼辟为“叶挺独立团团部纪念馆”。**为纪念馆名题了横匾。
星湖#
在肇庆市北郊。原是北岭山前沼泽地,1955年冬始辟成湖。面积约6平方公里。湖中修有20余公里的长堤,将湖分为六部分。湖滨有7座石灰岩山,称七星岩。以湖岩石洞取胜,在山崖湖堤间建有亭台楼阁40余座,各湖之间有堤桥相连。有“桂林之山,杭州之水”的美誉。
七星岩#
在星湖湖滨。由7座陡峭的石灰岩组成,布列似北斗七星,故名。其风景以湖岩石洞取胜。山环水,水绕山,楼阁水榭,波光岩影,浑然一体;岩内有洞,洞中有河,千姿百态。石室岩下的石室洞,阿坡岩下的双源洞,钟乳瑰丽,下贮湖水,在灯光映照下,可乘艇遨游。诸岩北倚山崖,余三面被湖水环抱,景色幽丽。
阆风岩
在七星岩最东峰。以道教经籍有“昆仑山三角,其一角干辰之辉,名曰阆风巅”之说而得名。岩高耸如削,与玉屏岩之西峰对峙。循玉屏岩南麓,可拾级而登,经玉皇殿东侧攀登峰顶,极目远眺,东望羚羊峡、鼎湖山,环视七星岩全景。岩东南北三面临水,溶洞特多。顶峰南面有无底洞,洞口直径约2米。
肇庆名胜古迹大全
玉屏岩
与阆风岩对峙,为七星岩岩峰之一,中带横岭,状若列屏,四周陡峭,林木丛生。半岩有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三仙阁。有一大石半凌空间,以石击之,各处音响不同,名八音石,又称扶啸台。道边壁间,有清初岭南文学家屈大均等分韵赋诗纪游之石刻。再上为建于明代的玉皇殿。
石室岩
与玉屏岩东西相望,为七星岩岩峰之一。高90多米。唐李邕为石室写了《端州石室记》。后人在此洞口勒石为碑,为七星岩较早的碑刻。岩下有石室洞,洞内有自唐以来的摩崖石刻270余题,著名的有明代俞大猷,清初岭南三大诗家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以及名画家黎简等人的诗刻。洞口高仅2米多,洞内穹窿宽广,顶高30余米,下贮湖水,可乘舟游黑洞。岩上树木葱茏,盛产鸡蛋花、剑花与紫背天葵等特产。
天柱岩
七星岩最高岩峰之一。自石室洞北口西望,岩峰剑削,恰似独柱擎天。岩上多红豆。1959年在南坡建了一座犹如凌空结构的天柱阁,阁后有山道,凿石为门,称为螺旋洞。洞后上约百级石磴有文昌阁,阁后有玄虚洞,游人能至的最高点。有栈道、天桥通最高顶之摘星亭。岩高约80米处,上有金津洞,下有玉溶洞。
阿坡岩
七星岩峰之一,在天柱岩之北。离群独立,高约80余米,雄踞一方。东麓下有双源洞,本为地下河。洞长270余米,地下水终年不涸,清澈见底,分东西两支流出洞外,故名双源。由于溶槽发达,洞顶平整低矮,加上石乳、石柱特多,各种景物,栩栩如生。
仙掌岩
七星岩岩峰最西一岩。岩顶略平,面积约100平方米。北列几根竖立的石笋,形似托掌,故名。岩临中心大湖,三面环水。
蟾蜍岩
在天柱岩西,七星岩峰之一。高约70米,四周壁立。山上满布石沟、石笋、石块,其中一石宛如蟾蜍翘首望雨,故名。
七星岩摩崖石刻
在七星岩。早在唐开元年间(713-741),书法家李邕,就在七星岩石室洞口留刻有全国著名的《端州石室记》。此后,唐李绅,宋包拯、周敦颐、明俞大猷等,都在岩洞内外留下了大量的诗文或题名。星岩石刻,以其数量多、地点集中、文体齐全、面貌完整,受到历代金石研究者重视。据不完全统计,星岩石刻约500余题。建国后,**、郭沫若、***、陈毅、宋庆龄、粟裕、周扬,夏衍、光未然、韦君宜、舒同等,也在星岩留下了石刻诗文或题名。 推荐阅读:漳州名胜古迹
肇庆名胜古迹有哪些
鼎湖山#
在肇庆市东北18公里。包括鼎湖、三宝、凤来、鸡笼、伏虎、青狮等十多座山峰。主峰鸡笼山海拔约1000米。层峦叠嶂,为岭南四大名山之一。山之绝顶有湖,四时不竭。本名顶湖山,民间传说黄帝曾铸鼎于此,因而习称鼎湖山。西北坡西溪龙泉坑有水帘洞、鹅潭、葫芦潭等8处瀑布。飞瀑从30多米高的峡谷倾泻而下,形似绝壁的银幕。山间林木葱茏茂密,高等植物达1700多种,结构复杂,生态多变,是世界少有的一种特殊森林类型。近年已被列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1.7万亩。山南麓有明建庆云寺,西南隅有唐建白云寺。
日僧荣睿大师纪念碑
在鼎湖山腰。建于1963年唐高僧鉴真逝世1200周年时。系端州石质,正面刻有“日本入唐留学僧荣睿大师纪念碑”,背刻“荣睿大师”。碑文中有“十年唐土,行坚志笃”、“诚感法宗,气惊群俗”、“功施两邦,永灿朝旭”之句。高度评价了他留学我国并与鉴真和尚5次东渡(唐天宝二年至七年)的艰苦卓绝精神,并纪念他第五次东渡时遇飓风,飘流到海南岛,又过雷州半岛绕道北上准备继续东渡,至端州(治今肇庆市),因积劳病逝的事迹。
白云寺
在鼎湖山的西南隅,东距庆云寺5公里。为唐代佛教禅宗六祖慧能的弟子智常创建。当时属下有招提三十,遍布山中。后历宋迄元,至明万历年间(1573-1620)重建,清咸丰和光绪年间两次重修。盛时,寺前空地为僧徒集市之处,谓之罗汉市。寺内古迹颇多,有千年古梅、古桂;寺外有涅般台,台下刻有“正法眼藏,涅般妙心”八个大字,传说是智常手迹。
庆云寺
在鼎湖山南麓。明崇祯六年(1633年)为莲花庵,后改今名。至清顺治年间(1644-1661),规模渐大,光绪年间(1875-1908)僧众达800余人。寺内殿宇重重,建筑面积达1万余平方米。是岭南著名的深山古刹之一。
梅庵
在肇庆市西2公里梅庵岗。相传唐代佛教禅宗六祖慧能喜爱梅花,所经之地常插梅为标志,此处亦因他插梅而得名。此庵建于五代,屡有废兴,迄今已有900多年历史。全庵分山门、大雄宝殿、祖师殿三部分。其中大雄宝殿至今仍保存宋代木构建筑的艺术风格。山门前有六祖井,泉水清洌。
肇庆四塔
在肇庆市西江南北两岸。元魁塔、崇禧塔在江之北岸,文明塔、巽峰塔在江之南岸,隔江对峙,组成塔群。四塔均建于明天启或万历年间。元魁塔在端州区渡头村。建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八角七层,高27米,楼阁式砖石塔。文明塔在南塘镇塘岗。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建,六角七层,内为十三层,高45米,为穿壁绕平座楼阁式砖石塔。巽峰塔在南岸镇乌榕岗。明天启四至七年(1624-1627)建成。八角七层,内十三层,高39.2米,为穿壁绕平座楼阁式砖石塔。崇禧塔始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万历十三年建成。塔高57.5米。是四塔中建筑年代最早、规模最大、高度最高者。
崇禧塔
在肇庆市东西江畔。始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九月,万历十三年四月建成。建国后重修。塔高57.5米,砖木结构,平面八角形,外观9层,内分17层。内部运用砖拱设计,既美观又能减轻塔身的压力。推荐阅读:云浮名胜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