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槎古村落位于高要市回龙镇北面的黎槎岗上。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南宋时期,由于该村没有水利堤防设施,低洼地带常受洪水淹浸,所以村民们多将房屋建于山腰上。因该山岗形体似凤,故又名“凤岗”。凤必朝阳,所以村民们都选择了凤岗的东面或东南面进行居住,祈求村庄不断发展壮大,期望族人的生活越过越好。
黎槎村-简介概要
黎槎古村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位于高要市回龙镇肇江公路旁,与广新农业生态园近在咫尺。黎槎古村呈八卦形状,布局精巧,暗藏洛书河图的玄机,以中国古代儒家论述万物变化的重要经典——《周易》的八种基本图形,亦称八卦,即“-”和“--”的符号形状把房屋建在一座凤凰形的名叫凤岗的小山岗上。这些房屋依山而建,环水而设,以干、坤、震、巽、坎、离、艮、兑等卦形排列,呈圆形分布,一座座一排排,一圈接一圈,玄机重重,风格独特。整个古村呈大围屋形状,古屋、村道分布走向状似八卦圆形,周边是圆形的护村池塘与环村大道,仅有南北两个出口与外界陆路相通,又具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
黎槎村-九里一坊
仁兴里
当你闲庭信步在环村大道上走一圈,可以真切地感觉到整个古村是圆形的,还可以看见10座古朴典雅的门楼。每一座门楼代表一个坊,也就是一个族。每座门楼皆以儒家文化里仁思想命名,分别是仁和里、遂愿里、兴仁里、淳和里、尚仁里、居和里、柔顺里、毓秀里、仁华里、遂德坊,俗称“九里一坊”。
“九里一坊”10座门楼共有10副红木刻制,书法艺术价值极高,体现儒家文化里仁思想深刻内涵的楹联,给人以启迪。
你倘若走进其中的一座门楼,徜徉狭长、曲折的巷道,总会有迷路的感觉。窄长的古巷看似相通却已经尽头,看似尽头却还相连。迷宫中,慌不择路之间,当你蓦然惊见雕梁画栋、古朴而原始的老屋、祠堂,数百年的灰雕壁画,定惊异古人超凡的智慧,而且会感悟到古村先贤为求生图存,而以“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的儒家文化精髓里仁思想教育后人的良苦用心。
居住在有仁厚风气的地方才好,选择住处不选择在有仁厚风气的地方,怎么能说是明智呢?试想想,黎槎古村祖先以孔子的思想教育后人安居乐业和做人的道理,其实又是最显浅不过并且非常实在的道理。
黎槎村-历史沉淀
黎槎古井
据说,黎槎古村初为周姓人士开村,因四面环水,颇具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而原称“周庄”。
南宋嘉定年间(1218年—1224年)和明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有苏姓、蔡姓两族人分别从南雄珠玑巷迁至该村。苏、蔡两姓人开始住在村中的低洼处。由于当时没有水利堤防设施,低洼地带常受洪水淹浸,所以他们才纷纷把房屋建于村中的小山岗上。小山岗形状酷似一只美丽的小凤凰,故又名“凤岗”。凤必朝阳,精研儒家文化和周易风水学的苏、蔡两姓村民便选择凤岗的东面或东南面居住,以祈族人丁财两旺,不断繁衍壮大……
修建房屋时,他们按照八卦形状来修,房屋,村道分布走向状似八卦图形。整个村庄呈大围屋形状,布局精巧玄妙。村民的意愿是希望村庄如八卦一样,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及后是八八六十四卦,最终生生不息……苏姓人靠近周姓而居于东北方,蔡姓人靠近苏姓而居于西北方。从此,苏、蔡两族人口果然不断增加,周姓族人则越来越少,最终渐渐失传。后来,苏姓人氏继承了周姓人氏的所有财产,形成了黎槎村苏姓居东,蔡姓居西的现状。“周庄”之名也被“黎槎村”取而代之。
明清时期,朝廷推行了不少促进生产发展的政策法令,开展了大规模的堤围修筑工程,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当地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口亦随之不断增加。当时的黎槎村也和西江一带其他的村落一样,开始了加固、更新、发展水利设施。同时,黎槎村有很多村民把自己的梦想装进行囊,带着祖先吃苦耐劳和向外发展的精神,飘洋过海,外出谋生。他们凭着祖先万里迁徙的磨炼经验以及祖祖辈辈一代又一代人言传身教传下来的坚韧在海外得以生存和发展,到清朝中后期,他们纷纷回乡兴建房屋,由于从海外回乡建房的人数较多,黎槎村便自然被当地人称作“华侨村”。
走进黎槎古村,一间间青砖瓦房,一座座精致古朴的门楼,徘徊在窄窄的、长长的、弯弯曲曲、似通非通,曲折相连的深巷之中,你的思绪恍如回到漫长的岁月,仿佛看见烟雨迷蒙的时间序数里,成群结队而行外生谋生求生图存,慎终追远的村民,以及村民那若隐若现、棱角分明的脸……
黎槎村-得名传说
黎槎古村原先是周姓人居住,又因具有江南水乡特色,周姓人居住时故取名“周庄”。
一环通一环的巷道
南宋嘉定年间和明代永乐年间,苏姓、蔡姓两个族人从南雄珠玑巷迁至“周庄”。开始苏、蔡两姓人在低洼处择地而居,但连年水灾,屋房经常被洪水淹浸。为求安居而后乐业再谋发展,他们经过周密的计算、堪测,从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以中国古代儒家论述万物变化的重要经典——《周易》的八种基本图形,亦称八卦,即“-”和“--”的符号形状,把房屋建在一座凤凰形的名叫凤岗的小山岗上。这些房屋依山而建,环水而设,以干、坤、震、巽、坎、离、艮、兑等卦形排列,呈圆形分布,一座座一排排,一圈接一圈,暗藏玄机,震慑邪恶,平衡阴阳,使天人合一。日移斗转,日月如梭,周姓人的人口越来越少,渐渐失传,苏、蔡两姓人口则越来越多。苏、蔡两姓族长见凤岗四周环水,按照八卦形状修建布局的一座紧挨一座的条形屋子像木筏一样浮在水面上,于是决定把村名“周庄”改为“黎槎”。“黎”有“众多”的意思,“槎”即“用竹木编成的木筏”,而“黎槎”则是指“众多的木筏”。
为什么黎槎村经常发生水灾呢?这与回龙镇的镇名有关,有一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
传说回龙镇的宋隆河原本驻守着一条勇猛的蛟龙和一只美丽的凤凰。他们感情笃厚,龙凤鸾鸣,保卫着回龙,使这一方水土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后来,因为一个小小的误会,凤凰趁蛟龙上天为百姓施云布雨而悄悄离开,一去不返。蛟龙对凤凰日思夜想,牵肠挂肚,饱偿相思之苦。一天,蛟龙终于忍受不住相思的煎熬,长啸一声,置保卫一方水土和芸芸众生的职守不顾,寻找美丽的凤凰而去。
蛟龙走后,一条侍机已久的孽龙潜入宋隆河蛰居。孽龙在宋隆河里上窜下跳,掀波翻浪,顿时,惊涛拍岸,岸上田地房屋,淹浸无数……
百姓苦不堪言,抬着丰厚的三牲祭品,成群结队来到龙王庙虔诚礼拜,祈求蛟龙早日归来降服孽龙。百姓的虔诚,终于感动了美丽而善良的凤凰。凤凰与蛟龙会合,冰释前嫌,回到了宋隆河。
蛟龙与孽龙相遇,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搏斗。一时间,河水翻倒,山摇地动,白浪排空,惊涛裂岸。大战三百回合之合,孽龙惨叫一声,最终命丧蛟龙利爪之下。为民除害之后,蛟龙与凤凰决心在宋隆河长相厮守,一生一世守护当地百姓。于是,蛟龙变成亘古连绵的山脉,凤凰则幻化成一座凤形的小山岗,即黎槎古村的凤岗。从此,龙凤呈祥,当地风调雨顺,物阜民丰,百姓安居乐业。为让后人铭记蛟龙与凤凰的功绩,百姓把小山岗叫作凤岗,当地镇名改为回龙镇,意即蛟龙回来镇邪除恶的意思。
黎槎村-建筑风格
黎槎村
聚族而居,苏姓、蔡姓融合一村。所建的房屋依岗而建,环水而设,按干、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卦形排列,呈八卦圆形分布,一座挨一座,一排接一排,一圈又一圈,一环一环弧形向岗顶分布。最外一圈约有90间房子,门口都往里开,以这一圈的屋墙为整个村庄的围墙,起防御作用,进出则另设门楼。第二圈房子开始门口向外开,每进一圈房子数目递减。村外有一条约一公里长的环村大道,进村要经过环村大道上的10座门楼,每个门楼代表一个坊,也就是代表一个族,共有九个里一个坊,俗称“九里一坊”。门楼古朴典雅,连名字和对联都让人感觉到儒雅之风扑面而来。遂愿里的对联是:“遂因盛世太平福,愿在祥和祖德居。”仁和里的对联是:“仁善之心须常有,和亲之德不可无”。淳和里的对联是:“淳风载福,和气致祥”,“淳风丽日桃源胜境,和气睦邻世外佳居”。这些门楼的名字和对联都蕴含着浓郁深厚的伦理道德儒学文化。
村中的房子是砖木结构,统一的高度,统一用青砖砌墙,巷道看似塞笃实可通的迷宫巷,此乃古时候防土匪的巷道。祖堂建有封火山墙(俗称锅耳)、鳌鱼尾和屋檐口灰塑彩画,体现了明清时期南方民居特有的建筑风格。
黎槎古村不但具有其他古村落的建筑特征,而且还有以下几个与众不同的特征:一是以水为脉。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这也是典型的儒家思想。水为万物生长之源,没有水则难以生存。该村环村大道外围的护村池塘,总面积达10000多平方米,既可养鱼,又可美化环境,调节气候,更重要的是起护村抗敌的防御作用。二是以屋墙为围。自古以来,人们不论在开村还是建宅,都非常注重村界和宅界。过去人们在比较安全的地方建村,仅立界碑,而在一些容易受贼人滋扰或外族侵犯的地方则建围墙来防卫。黎槎古村既不立界碑,也不建围墙,而是以本村最外围的一层周边房屋临环村大道一侧的外墙作防护墙。即最外围的一圈房屋的门口都往里开,村民只能从“九里一坊”10座门楼进入。一个家族一个出入门楼,门楼里又分为各自独立的小家;家与家、族与族之间既互相守望,又各自为政,当有贼人来犯,出口大门一关,就可以来个瓮中捉鳖。因此即使是在战争纷乱和社会动荡的时候,这个村仍然能够保持太平,大部分屋子还属当年建造,损坏的并不多。三是以石为基。该村落的门楼及其附近的房屋和主巷道都是以石为基础。在10座门楼中除“遂德坊”门楼外,多用花岗岩或红砂石砌筑房基;在门楼的内、外巷道上都用咸水石或红砂石铺砌路面。
黎槎古村从建筑规划的布局到建筑技艺的选择,都体现了当地人生活习俗和宗教礼仪的延传与融合,体现社会形态和经济发展状况,体现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很有保护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黎槎村-民情风俗
茶果节
宋隆河流域有一个风俗俗黎叫“行村”,又叫“茶果节”。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三,就是黎槎古村的“茶果节”。
“茶果”是用稻米粉蒸熟的点心。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瘟神(魔怪)作恶多端,经常昼伏夜出吞噬牲畜,施瘟布疫残害百姓。人们为了送走瘟神,制作“茶果”供奉天神,祈求神灵驱除妖魔,保佑人间六畜兴旺,人丁安康。久而久之,形成习俗,每年的正月初三成了全村的供奉日,因用“茶果”供奉神灵,便唤作“茶果节”。
村中的外嫁女在茶果节当日必回家探望父母兄弟。同时顺叫家公家婆随同而至吃茶果,以沟通感情。“茶果节”除文化大革命期间外,此风俗一直延袭至今。每年的正月初三,黎槎古村比过年还要热闹,现已发展成为探亲访友,增进友情的重要节日。
仪式有:放炮(即放鞭炮)。
内容:
1、全村集资买一串大炮竹燃放,响彻云霄,声名远播。
2、去年生有男丁的家长用竹简装有领奖纸条,放进烟花筒射上天空,竹筒系着一个小降落伞,让竹筒慢慢飘下,让人去抢拾,谁抢拾到奖金就归谁。
3、每家每户摆酒宴请亲朋好友,来的亲朋越多,主家越高兴,表示越有脸面。
黎槎村-特色文化
花席
编织文化。黎槎古村的村民勤劳致富,男耕女织的男尊女卑文化非常明显。这与其祖训受儒家文化的深深烙印有关,村中的男人都以向外求生存谋发展为荣,教育后辈先怀德后怀土,要以德以仁为邻。这些特色文化在古村“九里一坊”10个门楼的楹联内容可见一斑。时至今日,该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华侨村与其另具特色的打上儒家文化烙印的家庭教育文化分不开。村中的女人则主要相夫教子,农闲时编织花席售卖帮初家用。古村妇女,从窈窕淑女到龙钟老妇,无不精通编织花席技艺。走进黎槎古村,在巷道间,榕树头边,池塘畔,你会见到三五成群的妇女盘膝坐在地上,边闲聊边象弹钢琴般,十只纤纤细指灵动地梳弄着一条条细芏在编织花席,丝毫影响不了她们家长里短的喋喋不休。
在椿榕树头、各里门楼前的空地上,摆放着很多大块的黄腊石作“椿芏石”。有时会见到一群少妇站在石上,摆动着丰满的身段椿芏。城里的人,初见此玩艺肯定觉得好奇。椿芏是要把芏椿到匾而不裂开,技术要求非常高。首先石要大而平滑,椿柱圆而有一定的重量,椿芏时,先把芏成捆放在椿芏石上,人赤脚踩在芏上,再用双手捧起椿芏柱垂直往芏里椿,椿了几下后,用脚拨转未椿的芏到椿的位置,如此反复上百次。几十斤重的椿芏柱要捧起椿下上百次才能把芏椿好,稍不小心脚指有可能被椿着,非重伤不可。因此,只有熟悉要领后方可椿好芏。
黎槎村-主要景点
1、八卦“迷宫”巷道景点。黎槎古村的巷道布局理念是八卦状分布,一环一环由山脚向山顶梯级建筑,但每一环又不是全通的环,而是各门楼里的巷道才上环通下环,陌生人进去就很容易被巷道所谜惑,总会有迷路的感觉,窄长的古巷看似相通却已经尽头,看似尽头却还相连。迷宫中,慌不择路之间,当你蓦然惊见雕梁画栋、古朴典雅的古建筑,数百年的灰雕壁画,定会惊叹古人超凡的智慧。
黎槎村
2、“九里一坊”门楼古文化景点。黎槎古村10座门楼,皆以儒家文化里仁思想命名,分别是仁和里、遂愿里、兴仁里、淳和里、尚仁里、居和里、柔顺里、毓秀里、仁华里、遂德坊,俗称“九里一坊”,各具特色,加之每座门楼都有以门楼名称为内容撰写的楹联,体现了儒家文化里仁思想深刻内涵,给人以启迪。楹联用红木刻制,书法艺术价值极高,令人赏心悦目,值得细细品味。
3、以水为脉,以屋为墙、以石为基的建筑景点。黎槎村布局是岭南珠三角典型的水乡建筑特色,非常值得欣赏与研究。水在村四周的外围,象瘦西湖绕村一圈。屋作围墙,第一排房屋全部门口向内而的,屋背向外,整座村庄象一间大围屋,也象一座城堡。鹅卵石、黄腊石、花岗岩石除作门楼门口侧用外,全都作墙基,石基上砌着古色古香的青砖,实属罕见。
屋檐底有灰雕、有封火墙(俗称锅耳),绘有鳌鱼尾,是典型明清时期南方民居的建筑风格。
4、古井文化景点。村中有周家井、木井、绍安井、遂德井4口古井。其中一口在村口间,位置很高,但四季泉水不竭。据村民介绍说,这是黎槎最古老的井,是周姓人开挖的,故名周家井。
黎槎村-地方特产
肉鹅
1、花席。花席是由草科植物芏编织而成,芏可染色,人们多把芏染成青蓝色,红色两种,经过细心编织成各种各样栩栩如生的吉祥图案。花席的图案常有花篮,双喜等,远近闻名。芏的形状似葱,一年收成一次,收割后晒干使由青变黄白色,染上颜色后编织。花席具有环保,冬暖夏凉,去褥疮防风湿病等功效,深受海内外各界人士喜爱,澳州华侨回家必带一些到海外。故高要花席行销海内外历久不衰。
2、肉鹅。黎槎村村民一直有养肉鹅的传统。这里养出的肉鹅,肉质鲜嫩,肥而不腻,是当地摆酒食用的佳肴。同时也是该村村民致富的好门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