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佛教石窟。位于新疆吐鲁番东北约50公里处,凿建于火焰山木头沟西岸崖壁,现有编号共83窟,其中第72~83窟,是清理崖前历代堆积物时发现的。
柏孜克里克石窟约开创于公元5、6世纪吐鲁番地区的高昌王国时期,废弃于13世纪末,伊斯兰教传入吐鲁番后,历时700多年。据《西州图经》记载,唐代时称北石窟寺为宁戎寺或宁戎窟寺。 9世纪以后高昌回鹘时期,为回鹘王的家族寺院,现保存此时建造的洞窟最多,窟形也较大。石窟所在的吐鲁番地区,在古代地处交通要道,历代东西方文化都对这里有过影响。
柏孜克里克石窟窟形较多样,有长方形纵券顶,正中凿中心柱,左右开甬道和隧道的窟;有方形纵券顶,方形穹庐顶有甬道和隧道的窟;有长方形纵券顶,后壁或左右壁塑像的大窟;有长方形纵券顶,中心设坛的窟;还有前室为长方形纵券顶,后室为横券顶的窟以及方形平顶小窟等,反映了凿窟时间的不同。就其作用而言,有供作礼拜及瞻仰的支提窟,有供坐禅修行的毗诃罗,还有存放舍利盒的所谓影窟等纪念窟。建窟方法,为在崖壁凿洞修窟,和在靠崖处用土坯砌筑成窟两种。
洞窟分上下二层,南北长500米。窟内泥塑佛像已毁,残存的壁画内容较丰富,有佛涅□画、各种经变画,还有分别着回鹘族、蒙古族装束的供养人画像以及大面积的千佛画、图案装饰画等。不少壁画有汉文、回鹘文题记,也有汉文、回鹘文对照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