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满洲爱新觉罗氏,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之弟,1644年率领清军入关,大败李自成大军,占领北京,确定迁都于此,以武力统一全国。皇太极在位期间,多尔衮参加了几乎所有的重大战役,逐渐成为杰出的军事统帅。但多尔衮嗜好性欲和房事,史书记载的妻妾就有六妻四妾。历史上对多尔衮的评价也并不好;那么你想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位多尔衮吗?
爱新觉罗·多尔衮——皇太极之弟,位宠功高擅权过甚
爱新觉罗·多尔衮人物生平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1650)满族,爱新觉罗氏。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清顺治初皇父摄政王,军事统帅。从青年时代,他就跟随皇太极东征西战,为清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皇太极卒后,欲争帝位未成,立年幼福临为君(是为顺治帝),与济尔哈朗联合辅政。旋称摄政王,实掌军政大权。1644年率领清军入关,大败李自成大军,占领北京,确定迁都于此,以武力统一全国。制定了先攻农民军,后灭南明政权,联合汉族官僚地主势力,以汉治汉的方略。1650年病卒于征战途中,年39岁。追尊为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不久,追论生前谋逆罪,削爵。1778年,乾隆为其平反。
多尔衮谋勇兼备,能重用汉族谋臣和将吏,统兵驭将,赏罚分明。善于把握战争全局,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尤其能掌握时机,一举挥军入关,确立了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
生母殉葬
多尔衮的生母名阿巴亥,乌喇那拉氏,是乌喇贝勒满泰的女儿,生于明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比努尔哈赤小三十一岁。她早在万历二十九年十一月满十二岁时嫁给努尔哈赤,为努尔哈赤生了三个儿子:阿济格、多尔衮与多铎。在努尔哈赤晚年她是最得宠的人,被立为大妃,努尔哈赤给她的三个儿子分别掌管三旗。可是这位薄命的红颜佳丽在三十七岁的盛年,因为努尔哈赤的病逝,而殉葬,香消玉殒了。(清史原文:大妃,纳喇氏,乌喇贝勒满泰女。岁辛丑,归太祖,年十二。孝慈皇后崩,立为大妃。天命十一年七月,太祖有疾,浴于汤泉。疾大渐,乘舟自太子河还,召大妃出迎,入浑河。庚戌,舟次叆鸡堡,上崩。辛亥,大妃殉焉,年三十七。同殉者,二庶妃。妃子三:阿济格、多尔衮、多铎。)父母死时,多尔衮年仅15岁。父母早丧,对少年多尔衮是最大的不幸,这对他一生的成长和政治生涯,产生了深远影响。
少年从征
天聪二年(公元1628年),在母亲死去的竖年,多尔衮就随其兄皇太极进军蒙古察哈尔部。多尔衮有战功,破敌人于敖穆楞。皇太极赐给他“墨尔根戴青”的美号,这一年,多尔衮才16岁。
皇太极在位期间,多尔衮参加了几乎所有的重大战役,逐渐成为杰出的军事统帅。在攻打大凌河城的战役中,他亲自冲锋陷阵,直抵大凌河城下,城上炮矢猛烈,后金军多有伤亡。事后,皇太极怒责他的部下不加劝阻,说:“墨尔根戴青也冲锋而入,倘有疏失,必将你等处以严刑,断不宽容!”进攻锦州城,他又一马当先,冲在前面。明将祖大寿的军队从锦州城头向南发炮,洪承畴的军队则由南向北发炮,多尔衮受到夹击,几乎被击毙。(清史原文:从上围大凌河战,多尔衮陷于阵,明兵堕壕者百余人。上切责诸将之不阻。)以后祖大寿投降,多尔衮向他谈及当时的险状,祖大寿说:“果有此事?如炮火击中大王坐骑,后果不堪想象!”多尔衮却说:“当时两仇相敌,唯恐打不中啊。”
明确提出对明“残毁”战略。天聪七年(公元1633年),皇太极与诸贝勒、大臣商讨进一步兴国的大计,询问他们征明及察哈尔、朝鲜,应该以何者为先?多尔衮力主以征明为先。他从动摇明统治根基,进而夺取全国政权的战略目的出发,建议皇太极每年整顿兵马,乘谷子熟时深入明境,围困燕京截其援兵,残毁其屯堡,消耗其国力。(清史原文:诏问征明朝及察哈尔、朝鲜三者何先,多尔衮:“宜整顿兵马,乘谷熟时入边围燕京,截其援兵毁其屯堡,为久驻计可坐待其敝”。)多尔衮的建策,得到皇太极采纳。因山海关外一带地方尚为明朝重兵把守,于是八旗军队绕道蒙古地区,越过长城,多次深入明境,蹂躏土地人民,给明朝以沉重打击。
攻灭蒙古察哈尔部,获传国玺。后金征服与招抚蒙古各部时,惟独察哈尔部在林丹汗率领下,不肯降服,始终采取与后金对抗、周旋的态度。天聪八年,林丹汗出天花死在青海打草滩。皇太极利用这一有利时机,于天聪九年二月命多尔衮等率精兵万人,前往黄河河套地区,招抚察哈尔部众。此次进军,进展顺利,先后招降林丹汗的妻子囊囊福晋、苏泰福晋、林丹汗的儿子额尔克孔果尔额哲。林丹汗曾得到元朝传国玉玺,上有“制诰之宝”四字,多尔衮将玉玺呈献给皇太极。群臣因而奏请皇太极上尊号称帝。多尔衮也晋封和硕睿亲王,更加受到重用。
拥立福临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农历八月初九日,皇太极猝死于盛京后宫,他生前未立嗣子,因此,郡王阿达礼、贝子硕托劝多尔衮自立为皇帝。多尔衮诛杀阿达礼、硕托,与诸王、诸贝勒、群臣奉福临即位。郑亲王济尔哈朗与多尔衮左右辅政,等福临年长后,当即归政。这个方案,打破了僵局。多尔衮顾全了大局,虽然没有得到皇位,却也不是这场争斗的失败者,由于拥立6岁的福临,一切实权掌握在他手中,与济尔哈朗商议罢黜诸王贝勒在六部的官职。顺治元年正月,禁止外国馈赠清朝诸王贝勒。济尔哈朗谕令诸大臣,凡事先奏请摄政王多尔衮,书写名子时,多尔衮亦先之。由是多尔衮始专政,成为清朝实际的最高统治者。
奠基北京
顺治帝临政时,关内正一片混乱。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声威日壮的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克北京城,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今景山),统治中国276年的明王朝宣告覆灭。消息传到清廷,朝野震动。当权的多尔衮决定立即入关,争夺政权。这时,本已投降农民起义军的镇守山海关的明总兵吴三桂因不满起义军对其家属的侵犯,遂一怒而去。李自成得到消息,于顺治元年农历四月十三日与刘宗敏率兵前往征讨。吴三桂自料不敌农民起义军,遂请求清朝出兵援助。顺治元年农历四月二十一日,农民起义军抵达山海关,与吴三桂展开激战。顺治元年农历四月二十二日晨,吴三桂眼看就要战败,遂出关至欢喜岭上的威远台谒见清摄政王多尔衮,再次请求清军入援。多尔衮立即下令清军三路入关,向农民起义军阵地发动猛攻。起义军寡不敌众,刘宗敏受伤,李自成只得下令撤退,于顺治元年农历四月二十六日返回北京。顺治元年农历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举行了登基大典,顺治元年农历四月三十日,以郊外祭天为名撤出了北京。顺治元年农历五月初二,清军进入北京城。顺治元年农历六月,多尔衮与诸王贝勒大臣商议决定,迁都北京(时称燕京)。
清朝迁都北京既是出于弹压中原、雄霸九州的目光,也是基于退可出关外的战略考虑。清廷以多尔衮为首者认为要“以图进取”,必须迁都北京,只有占据这个关口才能进而统一全国,“以建万年不拔之业”。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农历八月二十日,清朝开始迁都。顺治元年九月,顺治帝从盛京(沈阳)到达北京,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赐穿貂蟒朝衣。命礼部为多尔衮建碑纪绩,加赐多尔衮册宝、上饰十三颗东珠的黑狐冠一顶、黑狐裘一袭,金银、马驼等。顺治元年农历十月初十,皇帝在皇极门(顺治二年改称太和门)向全国颁布登基诏书,清王朝正式定都北京,开始了以北京为都城的长达260多年的统治。
统一中原
清军进入北京后,顺治元年农历十月十九日,多尔衮命英亲王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同平西 王吴三桂、智顺王尚可喜等部三万余骑,由大同经榆林、延安迂回入陕进攻大顺军;命和硕豫亲王多铎为定国大将军,率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所部进军江南。由于此前李自成为扭转大顺军在山西、河南的颓势,自十月十二日起反攻河南怀庆(今河南沁阳),连克济源、孟县,在柏香镇大败清军,斩杀怀庆总兵金玉和等人。多尔衮闻讯,急命正在南下进攻南明弘光政权的多铎转兵向西,先解怀庆之围,然后由河南渡黄河,与英亲王阿济格形成南北夹攻之势,两路清兵同时进攻大顺军。李自成亲率刘宗敏、刘芳亮等精锐部队北上,准备与阿济格军决战于陕北。
顺治元年农历十二月十五日,多铎部进攻至陕州(今河南三门峡西),在灵宝境内击败大顺军后趋向潼关。李自成闻讯后急忙率兵掉头赶赴潼关。清军为保证此次战役的胜利,增调固山额真阿山、马喇希等部经山西蒲州(今山西永济市西北)援助潼关清军,并调来红衣大炮加强装备。清军与大顺军在潼关激烈争夺,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正月,多铎率领的南路军于潼关大败大顺军。同时,英王阿济格率领北路军也一路过关斩将、势如破竹,与多铎会师西安指日可待。南北受敌的李自成弃西安南逃,出蓝田,走商州(今陕西商县),转战湖广地区。顺治二年二月,多尔衮命阿济格继续挥兵追击大顺军。顺治二年三月,刘宗敏率所部大顺军占领守备空虚的武昌,清军追踪而至,围攻武昌。顺治二年四月二十三日,刘宗敏率所部大顺军弃城突围,遭清军伏击,大将刘宗敏负伤被俘,后清军用弓弦将其勒死。在此之前李自成率已部分大顺军从汉阳经嘉鱼、蒲圻退至通城。顺治二年五月十七日,李自成在湘鄂赣交界处的通城县九宫山玄帝庙中拜神时遭当地乡民误杀,大顺政权至此灭亡。
重用汉人
清朝入关,百废待举,多尔衮令戒饬官吏,网罗贤才,收恤都市贫民。用汤若望议,厘正历法,定名曰时宪历。倚重汉官范文程、洪承畴、冯铨等人,将内三院改为内阁,设大学士,行使原先明内阁的职责。承袭了明代“票拟”制度,即内阁对内外大小臣工的题奏本章草拟出批复意见,供皇帝审阅定夺。
轻徭薄赋
顺治元年农历五月,多尔衮进入北京后,宣布自顺治元年起,薄税敛。令曰:“明朝弊政,实行三饷,辽饷之外,复还有练饷、剿饷,数倍加派,近者十余年,远者二十年,以致民不聊生,朝不保夕。更有粮料、召买诸多名目,各种私派巧取殃民。今与民约,凡正额赋外,一切加派尽予删除。官吏若有不从者,察实治其罪。”
革除弊政
多尔衮进入北京后,还下令:“自明朝祸乱,刁风日竞设机构讼,伤财败俗心窃痛之!自今皆予以维新,凡顺治元年五月初二日昧爽以前,罪无大小悉行豁免。有违谕讦讼者,以所告之罪罪其自身。田、婚、斗殴细故,就有司告理即可。重大案情者经抚按结案,不是机密要情,无许进入北京越级诉诉。有讼师诬陷良民的,加罪一等反坐讼师。”
诛除异己
肃武亲王豪格,清太宗的第一个儿子,封肃亲王。顺治初立,肃亲王怨多尔衮不拥立他为皇帝,有嫌隙。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夏四月戊午朔,以语侵睿亲王多尔衮,为固山额真何洛会等所讦。讦告肃亲王豪格怨望悖妄罪,多尔衮就以豪格“图谋不轨”,削去他的王爵,废豪格为庶人,其党俄莫克图等皆论死。大臣扬善等以谄附,坐死。顺治元年十月,大封诸王,又恢复了他的王爵。顺治三年,多尔衮派豪格为靖远大将军,统兵往四川镇压张献忠大西军。顺治五年二月,豪格凯旋回京,没有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多尔衮与豪格有夙隙以豪格犯有包庇部属、冒领军功及提拔罪人扬善弟吉赛等罪名,将豪格囚禁于牢狱。顺治五年三月,豪格死在狱中。多尔衮纳豪格福晋为妃。(事见《清史稿·豪格传》)
剃发易服
清入关之初,多尔衮颁布“剃发易服”令,清廷明令清军所到之处,限全体汉族人10日之内尽废明朝衣冠,依从满族剃发垂辫、着马蹄箭袖的服饰习俗,违抗者处死,引起全国各地民众的强烈反抗,很多人为此献出生命。
占房圈地
清军入关后,以明末战乱造成大批无主土地为由,强行将京畿土地无偿分给八旗王公贵族,造成大批被圈土地的百姓流离失所,社会更加动荡。
清朝定都北京,大批满族官民随同迁入关内,分布在北京及京畿地区。为了解决他们的生计,多尔衮下令做了两件事:一件事是把北京内城(又叫北城)的几十万汉民强迫迁往外城(南城),腾空内城安置清朝皇室和八旗官兵。汉人搬迁时虽然给一点搬家费,但根本不够买房或盖房。许多汉民倾家荡产,或流离失所。另一件事,是在京畿地区跑马占地。清廷派出官员,骑在马上,拉开户部发给的绳索,纵马圈占百姓良田,俗称“跑马占地”。名义上是圈占无主荒田,分给王公贵族和八旗官兵,实际上是把农民的大量土地无偿占有了。
投充逃人
清朝王公旗人富户并不从事农业生产,他们在圈占的田地上设立农庄,因为缺少劳力,便实行逼民“投充”的政策,招收农民供其役使。许多汉人不愿离开故土,或经济破产,纷纷投充到八旗名下,充当奴仆。他们的处境非常悲惨,又引发大批逃亡问题。
多尔衮制定了严禁奴仆逃亡的法律,规定:抓获逃人,鞭一百,归还原主;隐匿者正法,家产没收;左邻右舍,各鞭一百,流放边远。这种肆意株连、刑罚过重的做法在社会上产生了严重恶果,与多尔衮“满汉一家”的思想当然也是南辕北辙。
身后荣辱
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农历八月,多尔衮追尊生母太祖妃乌喇纳拉氏,尊为“孝烈恭敏献哲仁和赞天俪圣武皇后”,祔享太庙。
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农历十一月,多尔衮出猎古北口外。行猎时坠马跌伤。顺治七年十二月(公元1650年12月31日),多尔衮薨于古北口外喀喇城,年三十九岁。顺治闻之震悼。率王大臣缟服东直门外,迎多尔衮奠。下诏追尊多尔衮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顺治八年正月,尊多尔衮正宫元妃博尔济吉特氏为义皇后。祔享太庙。
多尔衮无子,赐以豫亲王子多尔博为后袭亲王,俸禄是其他诸王的三倍。又以多尔衮的近侍詹岱、苏克萨哈为议政大臣。顺治八年农历二月,苏克萨哈与詹岱讦告“多尔衮薨时,其侍女吴尔库尼将要殉葬,请以多尔衮所制八补黄龙袍、黑貂褂、大东珠置棺内。多尔衮活着时,欲谋篡位。”
固山额真谭泰亦言“多尔衮纳肃王福晋,复令肃王之子至第较射,何洛会以恶言骂之。”于是巽亲王满达海、郑亲王济尔哈朗、敬谨亲王尼堪、端重亲王博洛及内大臣等疏言:“昔太宗文皇帝龙驭宾天,诸王与大臣共矢忠诚,拥戴皇上。皇上方在冲年,令睿亲王多尔衮与臣济尔哈朗同辅政。后多尔衮独擅专权,不令济尔哈朗干预朝政,以多尔衮母弟多铎为辅政叔王。背誓言行妄自尊大,自称为皇父摄政王。构陷威逼肃亲王,使其死,遂收其财产,且纳其王妃。更悖理僣妄入生母于太庙。臣等从前畏惧吞声,今冒死上奏,原重加处治。”
顺治遂下诏削多尔衮爵位,撤去庙享,并废除孝烈武皇后谥号、庙享,罢黜宗室,收籍财产入官,养子多尔博归豫亲王宗。
乾隆三十八年,高宗诏曰:“睿亲王多尔衮摄政有年威福自专,殁后其属人首告定罪除封。念定鼎之初王实统众入关,肃清京辇檄定中原,前功劳未可尽泯。今其茔域榛芜,后嗣废绝殊堪悯恻。交内务府派人员修葺,并令近支王公按时祭扫。” 乾隆四十三年正月,又下诏曰:“睿亲王多尔衮扫荡贼氛肃清宫禁。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边疆。创制规模皆所经画。奉世祖车驾入都,成一统之大业,厥功最着。身后为苏克萨哈所构陷,首告诬陷以谋逆。其时世祖未尝亲政,经诸王大臣定罪除睿亲王封。朕念王若果萌异志,兵权在握何事不可为?其不于彼时因利乘便,直至身后始以入敛服僣越用龙衮,证为觊觎有是理乎?朕每览《世祖实录》至此,未尝不为睿亲王堕泪。睿亲王之立心行事实为笃忠,感厚恩明君臣大义。由宵小奸谋构成冤狱,岂可不为睿亲王昭雪?宜复还睿亲王封号,追谥忠,配享于太庙。依亲王园寝制度,修建其茔墓,令太常寺于春秋致祭。其王爵世袭罔替。”
爱新觉罗·多尔衮的三大功业:军功、立储、定国
多尔衮一生功高盖世,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件:第一件,早年出征,屡立战功;第二件,妥善处理皇位之争;第三件,入关摄政,奠定王朝基业。
第一件,早年出征,屡立战功。多尔衮曾是努尔哈赤最钟爱的儿子,他对多尔衮的爱,不是像对多铎那样的娇宠溺爱,而是刻意的栽培和训练。生母死时,多尔衮年仅15岁。父母早丧,对少年多尔衮是最大的不幸,这对他一生的成长和政治生涯,产生了深远影响。
母亲死去的第二年,多尔衮就随其兄皇太极进军蒙古察哈尔部。他首次跃马张弓,披甲上阵,就表现出无比神武。皇太极赐给他“墨尔根戴青”(蒙古语,意为聪明的战将)的美号。皇太极还当众宣布:对那些不称其美号仍称其本名的人,“若是男人,则罚取插着弓箭的箭袋;若是女人,则要脱掉她穿的衣服”。这一年,多尔衮才16岁。
皇太极在位期间,多尔衮参加了几乎所有的重大战役,逐渐成为杰出的军事统帅。在攻打大凌河城的战役中,他亲自冲锋陷阵,直抵大凌河城下,城上炮矢猛烈,后金军多有伤亡。事后,皇太极怒责他的部下不加劝阻,说:“墨尔根戴青也冲锋而入,倘有疏失,必将你等处以严刑,断不宽容!”进攻锦州城,他又一马当先,冲在前面。明将祖大寿的军队从锦州城头向南发炮,洪承畴的军队则由南向北发炮,多尔衮受到夹击,几乎被击毙。以后祖大寿投降,多尔衮向他谈及当时的险状,祖大寿惶恐不安地说:“果有此事?如炮火击中大王坐骑,后果不堪想象!”多尔衮却坦然说:“当时两仇相敌,唯恐打不中啊。”
有几件事,足以说明多尔衮的谋略和英武:
其一,明确提出对明“残毁”战略。多尔衮目光敏锐,很有战略头脑。天聪七年(1633),皇太极与诸贝勒、大臣商讨进一步兴国的大计,询问他们征明及察哈尔、朝鲜,应该以何者为先?多尔衮力主以征明为先。他从动摇明统治根基,进而夺取全国政权的战略目的出发,建议皇太极每年整顿兵马,乘谷熟时深入明境,围困燕京,截其援兵,残毁其屯堡,消耗其国力。多尔衮的建策,符合后金的战略目标,得到皇太极采纳。因当时山海关外一带地方尚为明朝重兵把守,于是八旗军队绕道蒙古地区,越过长城,多次深入明境,蹂躏土地人民,给明朝以沉重打击。
其二,攻灭蒙古察哈尔部,获传国玺。早先,当后金征服与招抚蒙古各部时,惟独强大的察哈尔部在林丹汗率领下,不肯降服,始终采取与后金对抗、周旋的态度。天聪八年,林丹汗出天花死在青海打草滩。皇太极利用这一有利时机,于天聪九年二月命多尔衮等率精兵万人,前往黄河河套地区,招抚察哈尔部众。此次进军,进展顺利,先后招降林丹汗的妻子囊囊福晋、苏泰福晋、林丹汗的儿子额尔克孔果尔额哲。林丹汗曾得到元朝传国玉玺,上有“制诰之宝”四字,多尔衮将玉玺呈献给皇太极。因为这方玉玺象征着“一统万年之瑞”,皇太极受之大喜。第二年皇太极便改汗称帝。多尔衮也因功晋封和硕睿亲王,更加受到重用。
第二件,妥善处理皇位之争。崇德八年(1643)八月,皇太极猝死,他生前未立嗣子,因此,在清皇室内部围绕继承者的人选,发生了尖锐、复杂的斗争。皇太极自领的两黄旗大臣和多尔衮、多铎自领的两白旗大臣则是互不相让,前者拥戴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后者拥戴多尔衮,事态发展到剑拔弩张的程度。
多尔衮虽觊觎皇位,但在关键时刻,还是不愿看到清朝内部出现兵戎相见的局面。最后他提出一个折衷方案,立皇太极第九子6岁的福临为帝,由他和济尔哈朗左右辅政,等福临年长后,当即归政。这个方案,打破了僵局,为双方所接受。关于这一过程,前面已经提到,这里不再重复。但这确是多尔衮其功至伟的一大功绩。在清朝大举入关的前夜,避免了因权力争斗导致的分裂,甚至流血,如果出现这种场面的话,那历史的发展将会是另外一种结局。
多尔衮顾全了大局,虽然没有得到皇位,却也不是这场争斗的失败者,由于拥立6岁的福临,一切实权掌握在他手中,很快成为清朝实际的最高统治者。同时,多尔衮在化解内部矛盾时所表现出的忍让、智慧与灵活性,也使他在国中的威望冉冉上升。
第三件,入关摄政,奠定了大清王朝的基业。从顺治元年(明崇祯十七年,1644)清朝入关到顺治七年(1650)福临亲政,这中间的7年,雄才大略的多尔衮实际掌握国家的军政大权。在他的指挥下,清军兵锋所至,势如破竹,迅速席卷了大半个中国。他摄政7年,主要有五大政绩:
(1)入主中原,定都北京。顺治元年三月,李自成大顺农民军攻占北京,明崇祯帝自缢。中原形势突变,为清朝入关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同年四月清军入山海关,击溃李自成的二十余万大军,明山海关守将吴三桂投降。五月初,多尔衮率大军进入北京。多尔衮名声大震,一时“关内关外,咸知有睿王一人”。
清军入关,对于清朝应否建都北京,在满洲贵族内部有严重分歧。多尔衮的同母兄八王阿济格主张,将诸王留下来镇守北京,大兵或者还守沈阳,或者退保山海关,这样可无后患。对于这样一个直接关系到清朝命运的重大战略问题,多尔衮态度非常坚定,他说:既得北京,当即迁都,以图进取,统一中国。十月一日,福临在北京宣布登基。清王朝把统治中心从关外转移到关内,在统一全国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
(2)用兵南方,统一中原。清军进入北京后,江南的明朝官僚扶植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年号弘光。朱由崧为了维护风雨飘摇中的小朝廷,派使臣北上北京,与清朝议和,以割地、纳银为条件,请求清军不要南下。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多次入主中原,如北魏拓拔鲜卑族、辽契丹族、金女真族、西夏党项族、元蒙古族,其中除蒙古族实现了在中国的大一统并建立起横跨欧亚的大帝国外,其他各少数民族政权都只拥有半壁江山,统治区域局限在长江或黄河、淮河以北,与南方的汉族政权对峙。南明的弘光政权提出分割而治,在历史上有着充分的依据。多尔衮却坚定表示,对“割地纳银”不感兴趣,他在致史可法的书信中说:“今若拥号称尊,便是天有二日,俨为劲敌。”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横扫南疆,统一中国。不管多尔衮的主观意愿如何,他的坚定态度,使中国避免再一次出现南北分裂割据混战的局面。
(3)免除三饷,兴利除弊。明末统治者为了辽东用兵和镇压农民起义,实行三饷(即“辽饷”、“剿饷”和“练饷”)加派,大大超过正赋。三饷之外,还有各种私派,以致民不聊生,官逼民反。多尔衮进入北京后,宣布自顺治元年起,凡正额以外,一切加派,尽行蠲(juān)免。这项措施,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并成为清朝统治者长期实行的“轻徭薄赋”政策的开端。
(4)依仿明制,重用汉人。多尔衮认为“古来定天下者,必以网罗贤才为要图”,清朝入关,百废待举,非汉人不能治理中原地区。在国家的军政大事上,他倚重汉官范文程、洪承畴、冯铨等人,在他们的谋划下,清朝制度基本沿用明朝。这也就是史家通常所说的“清承明制”。
此外,为了化解满汉矛盾,多尔衮大力宣传满汉一体,鼓励满汉通婚。福临选汉官女为六宫嫔妃,恪妃就是其中之一,她是滦州人,吏部侍郎石申的女儿,居永寿宫。在皇帝的表率下,鼓励满汉官民互相婚娶。满汉矛盾的激化,归根结底是因为满族贵族对汉族实施的一系列民族压迫政策,这不是仅凭鼓励通婚就能够缓和的。但多尔衮提出“满汉一家”的思想,还是难能可贵的。
(5)平反冤狱,化解矛盾。努尔哈赤、皇太极统治时代,由于内部争权夺势,一些宗室贵族被囚禁、处死,子孙弟侄受到株连。几十年中,积怨越来越深,涣散了皇族内部的凝聚力,削弱了统治效能。清朝定鼎北京后,国家百废待兴,迫切需要皇族成员的同心同德。多尔衮敢于平反父、兄铸成的冤狱,通过起用被削爵者子孙并恢复其宗籍的办法,化解固有矛盾。这是很需要一些魄力的。
在皇族内部,积怨最深的莫过于努尔哈赤与舒尔哈齐两家。从努尔哈赤杀死弟舒尔哈齐,到皇太极囚死其堂兄阿敏,在豆萁相煎的表象背后,是一个家庭对另一个家庭的永久胜利。何况皇太极并没就此罢休。崇德四年(1639),皇太极重提当年阿敏对己不敬、欲将本旗拉出分立的往事,下令削除阿敏第三子固尔玛珲的爵位,黜去宗籍,同时被黜的还有他的弟弟恭阿。多尔衮摄政后,首先恢复了舒尔哈齐诸孙的宗籍。固尔玛珲复封辅国公,因家贫又赏银三千两,晋爵固山贝子。弟恭阿封镇国公。这为舒尔哈齐的平反开了一个好头。顺治十年(1653),舒尔哈齐在死后43年终于被重新恢复荣誉,追封和硕庄亲王。
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被赐死后,子孙一蹶不振。崇德七年(1642),褚英的孙子杜尔祜、穆尔祜、特尔祜因“心怀怨望”的罪名,被皇太极革去公爵,黜宗室籍,幼子萨弼也受株连。多尔衮使杜尔祜兄弟重入宗籍,并恢复封爵。杜尔祜后晋封多罗贝勒,穆尔祜、特尔祜、萨弼晋固山贝子。
努尔哈赤第二子代善的儿子瓦克达,因事被废宗籍,多尔衮也恢复了他的宗籍。代善的孙子阿达礼因谋立多尔衮为帝被诛,其弟勒克德浑受到牵连,被削去宗籍,废为庶人。多尔衮恢复了他的宗籍,封为贝勒。勒克德浑后以军功晋封顺承郡王,后世“世袭罔替”。
多尔衮摄政期间,为这些身败名裂的贵族子孙恢复宗籍,封给爵位,孤立了潜在的对手,也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褚英的儿子敬谨亲王尼堪,代善的儿子巽亲王满达海,阿巴泰的儿子端重郡王博洛,舒尔哈齐孙子巩阿岱、锡翰等人都成为多尔衮的亲信,并不因为他们都是生性谄媚的小人。巩阿岱、锡翰对多尔衮言听计从,最为忠诚,后来因多尔衮“谋篡”一案被诛杀。
但是由于威服自专的秉性,多尔衮在为宗室平反昭雪的同时,政治上诛除异己,又在皇族内部引发出新的矛盾,制造出新的冤狱。这突出表现在对肃亲王豪格的迫害上。多尔衮与豪格争位一事虽以双方妥协解决,但多尔衮对豪格一直存有戒心,想方设法削弱他的势力。早在顺治元年(1644)三月,多尔衮就以豪格“图谋不轨”,削去他的王爵,夺所属七牛录人员,罚银五千两,废为庶人。当时豪格仍有很大势力,不久又恢复了他的王爵。顺治三年,多尔衮派豪格为靖远大将军,统兵往四川镇压张献忠大西军。五年,豪格凯旋回京,没有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紧接着,多尔衮就以豪格犯有包庇部属、冒领军功等微小罪名,将他囚禁,没收全部财产。豪格忧愤填膺,数日后死在狱中。接着,多尔衮兴起大狱,对反对过自己的开国功臣及其子弟横加迫害。
历史上的专制统治者,总是在重蹈冤冤相报的覆辙。一面在为前辈君主制造的旧冤狱平反,一面又在诛除异己的过程中制造新的冤狱。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即便如多尔衮般雄才大略,也无力摆脱这个怪圈。
多尔衮主持朝政7年,功绩显赫,但同时也铸就了三大弊政:
(1)强迫汉族剃发易服。多尔衮颁布“剃发易服”令,强迫汉人剃发,改从满族发式,作为降顺的重要标志。同时,规定汉人必须着满式衣冠。
当时有一个说法,叫做“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强迫剃发易服,是对汉族传统习俗的严重破坏,必然引起强烈的反抗。朝鲜《李朝实录》记载:“入关之初,严禁杀掠,故中原人士无不悦服。及有剃头之举,民皆愤怒。”江南等地汉民的反抗尤其强烈,遭到清军的残酷屠杀。
(2)京畿地区,占房圈地。清朝定都北京,大批满族官民随同迁入关内,分布在北京及京畿地区。为了解决他们的生计,多尔衮下令做了两件事:一件事是把北京内城(又叫北城)的几十万汉民强迫迁往外城(南城),腾空内城安置清朝皇室和八旗官兵。汉人搬迁时虽然给一点搬家费,但根本不够买房或盖房。许多汉民倾家荡产,或流离失所。另一件事,是在京畿地区跑马占地。清廷派出官员,骑在马上,拉开户部发给的绳索,纵马圈占百姓良田,俗称“跑马占地”。名义上是圈占无主荒田,分给王公贵族和八旗官兵,实际上是把农民的大量土地无偿占有了。
(3)强迫投充,抓捕逃人。清朝王公旗人富户并不从事农业生产,他们在圈占的田地上设立农庄,因为缺少劳力,便实行逼民“投充”的政策,招收农民供其役使。许多汉人不愿离开故土,或经济破产,纷纷投充到八旗名下,充当奴仆。他们的处境非常悲惨,又引发大批逃亡问题。多尔衮制定了严禁奴仆逃亡的法律,规定:抓获逃人,鞭一百,归还原主;隐匿者正法,家产没收;左邻右舍,各鞭一百,流放边远。这种肆意株连、刑罚过重的做法在社会上产生了严重恶果,与多尔衮“满汉一家”的思想当然也是南辕北辙。(风水www.azg168.cn)
多尔衮到底有没有被鞭尸
皇太极死后,因为是突然猝死,因此没有留下遗嘱,指定继承人。多尔衮所在正白旗和豪格所领正黄旗,两方对峙,互相争权夺位,甚至最后差点发展为兵戎相见。在这样僵持不下的时候,两方各退一步,相互妥协,将年皇太极的第九个儿子,年仅6岁的福临退出来继位。年幼的君主,自然没有多少实权,实际上操控整个帝国的一直都是多尔衮这个摄政王。
多尔衮领兵与明军作战,实现了皇太极生前所想,攻破明关,入主中原。随着军功越是显著,多尔衮手上的权势也就越大,他一路从摄政王,到叔父摄政王,再到皇叔父摄政王,最后坐到皇父摄政王的位置,可以说位同皇上。这样一个权势滔天,功绩显著,声名赫赫的男人,最后却落的个死后清算,甚至传闻还被顺治帝鞭尸的结果。那么这位一手奠定了清王朝地位的人,他死的真的这么惨吗?他真的被他扶上位的顺治帝鞭尸了吗?
随着权势越大,多尔衮身边周围阿谀奉承的人也就越多。”无成谋,拥戴者骎骎,骑虎难下。“,由此可见,多尔衮在周围人的奉承下,定是将自己摆在皇帝的位置,而不将顺治帝看在眼里。传言顺治帝小的时候,多尔衮根本不让他接受教育,一心想把他养废。再加上多尔衮和孝庄之间的流言蜚语,说顺治帝憎恨多尔衮,想要将他挫骨扬灰也不是无中生有的。
另外许多史籍上对多尔衮有没有被鞭尸,实际上是有记载的。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在《鞑靼战纪》中记载说:”顺治帝福临命令毁掉阿玛王(多尔衮)华丽的陵墓,他们把尸体挖出来,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后砍掉脑袋,暴尸示众,他的雄伟壮丽的陵墓化为尘土。“而多尔衮坟墓中,金银珠宝全无,只有一个象征性的尸棺也是一个佐证。
再有浙江海盐人彭孙贻在《客舍偶闻》中:”“墨勒根王(多尔衮)初称摄政,次称皇父,继而称圣旨。王即无成谋,拥戴者骎骎,骑虎难下。”,又说他:“焚王骨扬灰,世祖始克亲政”。彭孙贻写《客舍偶闻》的时候,正是这件事发生的十年后,当时他在京中一位姓查的官员家中小住,应该说彭孙贻说的“焚王骨扬灰”这件事,应该是真的。
所以多尔衮因为得罪顺治过狠,以至于在他死后两个月,以其为首的集团就被群起而攻之的大臣们弄的土崩瓦解,他自己也被顺治帝清算,甚至还被鞭尸。
多尔衮虽然一生纵欲贪色,有记载在录的妻妾就有十几位,其他未记载的朝鲜族和汉家女子更是多不胜数。但他一生却只生了一个女儿,还是和朝鲜女人生的。他女儿名叫爱新觉罗·东莪,多尔衮亲生独生女,生母为继妃朝鲜李氏。据说其名东莪为多尔衮为纪念同父异母姐妹东果格格而取。多尔衮还有一个养子,爱新觉罗·多尔博,是过继的他弟弟多铎的儿子。多尔衮死后遭清算,养子多尔博被革归宗,继承的爵位也被削除。而多尔衮的亲生女东娥,被过给了信王,此后的下落不详。
多尔衮一生娶了那么多女人,却只留下了东娥这一个亲生血脉。据说是因为多尔衮体弱多病,再加上早些年四处征战,落下了病根,因此不易有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