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安阁风水网
当前位置: 风水网 〉中华民俗历史

西楚霸王项羽为什么失败?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2016-08-13 17:20:15 作者:azg168 风水网

  对于项羽在战争中的失败,而自杀在乌江,而战争导致他的失败,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你可是知道吗,对此西楚霸王项羽为什么失败?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到底如何?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西楚霸王项羽为什么失败?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西楚霸王项羽为什么失败?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项羽他最终失败的战争

  项羽率领大军入秦都咸阳,杀子婴,焚阿房宫,甚至很多贫民也都被楚军所杀。对项羽称道尤嘉的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写到:“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项羽进咸阳,一焚烧宫殿、二杀人、三抢夺财宝和妇女,没一件是好事情,项羽的残暴可见一斑。

  就在项羽打算引军东归的时候,有个叫韩生的谋士劝项羽说:“。将军,您应该在咸阳建立都城,因为这里地处关中地区,易守难攻,而且土地肥沃,财富殷实。建都此地,一定能统一天下,实现霸业。”韩生的话有一定道理。关中地区自古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但是项羽性格固执,骄傲自大,根本进不进韩生的建议。他觉得咸阳城残破不堪,在这里建都条件太艰苦。另外他想回到家乡去炫耀自己的财富和威力。他对韩生说:“人富贵了,应该回归故乡。富贵而不归故乡,就好比穿着华丽的衣服却在夜间行走,谁看得见?”

  韩生听了项羽的话,非常失望。他走出项羽的军帐,摇着头说道:“人家说楚地的人不过是‘穿着衣服的猴子’,以前不信,今天听了项羽的话,果然不错!”韩生的话是在讥讽项羽没有远见卓识,愚鲁无知。没想到“沐猴而冠”的话传到了项羽耳朵里。项羽非常生气,立刻把韩生抓起来。倒霉的韩生就这样被烹杀了。

  从这件小事情,可以看出项羽的性格缺陷,这种性格缺陷正是导致他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首先是残暴。进入咸阳的种种表现以及就因为一句话便将韩生烹杀,都是他残暴的证明。其次是目光短浅、骄傲自大,不听人劝。且不说鸿门宴上的失策,单单他对韩生说的“富贵不归故乡,如穿锦绣之衣于夜间步行,有谁知之!”便足以说明问题。由此看来,韩生对项羽的评价“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的确有几分道理。 

  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一、性格说站不住脚

  关于凶残好狠,从《史记》的记载来看,项羽确实表现出了大开杀戮凶狠残忍的一面,但这并不能说是项羽性格使然。一方面古代战争本身就比较残忍,集体坑杀战俘的事情在先秦屡见不鲜。另一方面,只要有人劝解,并且道理中肯,项羽一般也不会大开杀戒。据《汉书》“陈胜项籍传”记载,项羽攻打外黄十分艰苦,取胜之后,将十五岁以上的男人赶往城东,想集体屠杀,以泄其愤。当时外黄有一个十二岁的少年,劝说项羽不要屠城,不然以后其他城市的人肯定抗争到底,绝不投降。项羽认为有理,郝免了已经刀架脖子的一众男人。试想项羽身为主帅,在忙乱的战争间隙居然能接见一个黄口小儿,并且接纳他的意见,是多么难得的一种行为。就是刘邦,也难以做到,即便是以后两千年来的整个中国历史中,恐怕也难以找到几个类似的例子。

  关于匹夫之勇妇人之仁,这不过是韩信的一面之词。韩信乃一介贫民,穷困潦倒,又自恃能力超群,所以一直期望出人头地。项梁造反兵过淮阴时,韩信投靠项梁,项梁任命他做了一个小官。项梁死后,项羽继任,赏识韩信的才能,立即予以提拔。但是韩信确实才高,认为提拔得太慢,不足以发挥自己的才能,于是临阵叛逃,投靠刘邦。没想到刘邦也并没有给他什么官做,失望之余,韩信又弃刘而去,这才发生了著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追回来之后,刘邦因萧何推荐,立马招见,在这次会见时,韩信为了展现自己的才能,故意将刘邦吹捧一下,将项羽贬低一下,当然是情有可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韩信就讲出了流传千古的“匹夫之勇,妇人之仁”。

  关于项羽的性格,我认为陈平的评价较为中肯,《史记》“陈丞相世家”记载,陈平对刘邦说:“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可见,就性格而言,项羽刘邦,各有长短,相对而言,项羽的性格甚至好过刘邦,因为不排除陈平与韩信变相地向刘邦讨要爵邑的可能。

  二、逆“大一统”潮流说也站不住脚

  这一说法,其实由来不久,大抵应当是历史唯物主义传入中国以后,一部分人提出的新看法。他们认为在秦以前,夏商周实行的是五级分封制,公侯伯子男各据一国,自成一体,虽然夏商周三代分别是“天下共主”,但是天下共主对封建各国的控制力并不强,一旦某一诸侯国实力增强,往往尾大不吊,不买“共主” 的帐,而“共主”往往对此也毫无约束办法。因此,各诸侯国力量此消彼长之后,经常发生冲突,局部战争此起彼伏。老百姓对这种局面早已厌倦,希望能形成中央集权的统一王国。秦灭六国之后,废除封建制,实行郡县制,正是代表了这一历史潮流。而项羽在灭掉秦国以后,废掉郡县制,又实行封建制,违背了历史潮流,所以为潮流所淘汰。

  初看起来,这一说法彼有“新意”,但实际上,不过是后人的凭空妄断。封建制度下的各国经常相互厮杀,形成局部战争,而且有时战争规模还相当大,这是事实,但是,从国家政权出现之日起,一直到秦灭六国之前,中国人一直习惯于裂土分侯的封建制。秦朝建立中央集权之后,天下百姓并没有发现中央集权的好处,反而更见其害。因此,那些深受其害的原六国百姓,理所当然地就认为苦难的根源就在于大一统。所以,一旦陈胜吴广揭杆而起,“天下影从”,除了故秦地之外,原来六国所在地的豪杰百姓,纷纷杀死郡长县令,以图恢复六国故地,回到以前的七雄并存的历史状态。

  关于这一点,唐朝有一位著名的杂家唐蕤在《长短要术》中有过比较明确的评论。《长短要术》历来评价甚高,有人称之为“小资治”。而唐蕤本人在当时也声名远播,就连大诗人李白在十八九岁时,也师从于唐蕤。可见唐蕤当时的学术地位。就连唐蕤这么一位大学者,也认为较好的政治体制是分封制稍带郡县制。他甚至认为秦朝之所以很快就灭亡,根本的原因在于没有分封诸王而一味实行郡县制。可见,在近现代一些人的“新意”之前,并没有什么人证明秦时天下百姓有希望大一统的愿望。(唐蕤原文附后)

  三、落后的吴越文化是项羽失败的根本所在

  其实楚汉之争,并不是项羽与刘邦两个人之间的决斗,而是以项羽八千子弟为代表的吴越集团与以刘邦萧何韩信等人为代表的苏北集团的决战。通俗一点讲,不过是苏南与苏北两大势力间的决斗。说到底是吴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较量。

  项羽的亲信,是会稽起义时的八千江东子弟,次亲信是原楚国故地的造反军团如英布等,最外围的则是各地投降将士。项羽的各项军政大计,都由这一部分亲信制定。因此,这一部分人的判断、谋划,直接影响了项羽的各项决定。而在项羽的这一部分亲信中,谋断能力最强的是范增,安徽巢湖人。项羽一直尊称范增为亚父,而且范增已经七十高龄,不可能在最后关头叛项羽而去,而项羽却轻而易举地中了陈平的离间计。原因就在于范增不过是项羽的次亲信。项羽真正披肝沥胆、确信不疑的,只有江东的八千子弟。这八千子弟中,现在有姓名可考并且可以确认籍贯的是故吴令郑昌、壮士桓武。另外名见史记的还有钟离味、龙且、季布等。这些人,勇武有余,智谋不足,在关键时候不仅没有帮助项羽,反而拖了项羽的后腿。

  首先,江东子弟才智能力水平欠佳。《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梁杀人,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不惟智谋如此,勇武亦是如此。“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所以在楚汉相争过程之中,凡项羽亲自指挥作战的,无不取胜。而一旦需要分兵拒敌,吴中子弟却没有一个可堪大任。这其中最要命的就是龙且部被韩信杀的全军覆没。可以说,龙且的全军覆没,是楚汉相争的转折点。从此项羽刘邦攻守转换,形势大变。史载项羽“闻龙且军破,则恐”。

  其次,江东子弟向来尚武少文。吴越本来僻处江东,难得接受中原先进文化的熏陶,偶尔出现的伍员、孙武、范蠡、文仲等人,也不能得以长久,更兼吴越连年征伐,不久又被楚国灭掉,所以吴越一带,子弟们只知斗勇,不知有文。以至于在行军打仗的过程中,只知道打打杀杀,不知道收买人心,播洒仁义。甚至有项羽分封诸王之后,将一部分江东子弟裂土分王,结果这些人无德无能,将自己的王国搞得鸡飞狗跳,一个接一个地乱了起来,没有给项羽提供一个稳定的后方保障。

  对于项羽取得胜利之后政治制度的选择上,但凡通晓一点历史的,就应当劝告项羽取长补短,将分封制与郡县制结合起。结果由于亲信中无人有此才识,自然也不会有人进谏,而那些非亲信将领,则巴不得立即裂土封王,自成一国。所以英布被封到九江国后,珍惜自己的力量,不仅没有出兵援助项羽,被项羽逼急了反而投靠了刘邦。反观刘邦,西汉建立后,立即借鉴秦朝和项羽的经验教训,分封王侯,郡县并举,才终于稳定了政治局面。

  所以,项羽的失败,不是其个人的原因,是以项羽为代表的江东集团的失败。江东的文化底蕴不足以支撑整个国家的治理,所以也就难免项羽乌江自刎啦。

  【爱作秀逞英雄】

  项羽,中国军事史上“实力派”和“勇战派”的代表人物,有着万夫不当之勇。和汉高祖刘邦相比,更多人认为项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的确,项羽出身名门,少有大志,24岁起兵反秦,27岁成为分封十八路诸侯的西楚霸王。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豪杰,在年仅30岁的时候,就被迫自刎乌江。究竟是什么,致使壮志难酬、英雄末路?

  答案就是现在很时髦的两个字:作秀。项羽太爱作秀了,别人称他是英雄,他就处处想逞英雄,不惜一切代价地“秀”自己,失败是必然的结果。

  项羽之前的成功与后来的失败,都和他喜欢作秀的习惯密不可分。

  真正让项羽名气大振的,当属巨鹿之战。巨鹿之战,楚军与秦军人数相差悬殊,而且楚军又缺衣少粮,士气低落,副将项羽当机立断,斩杀主将宋义,命令军士凿沉渡江用的船只,打破吃饭用的铁锅,身上只带三天干粮,军士们个个以命相抵,士气大振,六万楚军打败了秦国二十万大军,项羽也因此一战成名。项羽出色的军事才能无疑是必须肯定的,但是非让将士们破釜沉舟,又何尝不是在作秀?但这一场秀,是秀给自己将士看的,是告诉将士们这一战只许胜不许败,要么赢要么死。这场秀成就了项羽,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振奋了军心,所以,接下来的胜利一气呵成,也成就了项羽英雄的美名,也因此形成了作秀的“路径依赖”。

  最可悲的是,项羽到死都在作秀,还在想自己要做一个完美的偶像。

  被围垓下,四面楚歌,项羽起身饮酒作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敌人已经大军压境,这大英雄还有心情玩伤感呢!被汉军重重围困,自知再无机会逃脱,他仍然不忘作秀,他对身边的骑兵说:“我要为你们杀掉对方一将。”果然冲向敌群,斩杀了汉军一大将。可这除了能证明他的匹夫之勇外,还有什么意义?最后被逼退到乌江,乌江亭长来接应他,仍愿意支持他东山再起。然而项羽想的是,我这样落魄有何颜面再见江东父老啊,还不如堂堂正正地死了让人尊敬。为了大英雄尊严和“霸王”的荣誉,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战死沙场,而且为了自己的荣誉怕老婆落入敌手,把虞姬先杀掉了,让她也“被英雄”了一次。这时候他大为感叹:“天亡我,非战之罪,我何渡为?”认为是老天要让他灭亡,可见他死都没能死明白,不知道自己之所以失败,正是因为太爱表现自己,太喜欢逞能,太重视表现出豪气霸气和天下第一牛气,太在乎所谓“大英雄”的尊严与荣誉。一句话,太喜欢作英雄秀了。

  回首项羽短短的三十年的生命,实在是留下了太多遗憾。如果他不那么爱作英雄秀、不那么刚愎自用,就不会滥杀无辜,不会在关键时刻表现出“妇人之仁”,不会宁可拔剑自刎而不图谋东山再起,那么楚汉相争一定又是另一番局面。“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的这首诗,究竟是赞赏他天下第一牛的英雄气,还是感叹他作到死的英雄秀呢?究竟是感叹他可敬,还是感叹他可悲呢?我总觉得是后者,总觉得是在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作秀可以害死人。

  入关咸阳和鸿门宴这两场史上有名的秀,则直接导致了楚汉相争项羽失败的结局。

  刘邦项羽约定,先入咸阳者为王。刘邦率先入关,不但没有骚扰百姓,甚至连关中的美女和财宝都未动分毫,处于弱势地位的刘邦也用这种方式在作秀,向项羽秀他的忠诚,向天下人秀他的仁义。而处于强势地位的项羽呢,则是要显示他主宰一切的霸王气,入关之后据说先一把火烧了阿房宫,再杀秦王子婴,最后竟然丧心病狂地屠杀平民百姓,这个“项王”实在让人闻风丧胆。失民心者失天下,项羽这“入关三部曲”让他一下子尽失关中人心,楚汉之争的胜负或许从那时就已经注定。为什么非要这样做呢?项羽无非是在秀,想告诉天下人,大英雄项羽已经入关啦,所有人必须无条件臣服。你子婴之前不是不服,跟我作对么?关中人不是不希望我入关么?我杀了你们,烧了你们的宫殿,看谁还敢反对我?这场血腥的“秀”,目的只是告诉天下人,项王有多么强大,对他们有着绝对的统治地位,反抗者,就得死。相形之下,实际上刘邦才是个老谋深算的“实力派”,项羽过多注重表面效果,顶多算个“偶像派”。

  鸿门宴本来就是一场“大秀”,导演兼主演范增、张良,主演项羽、刘邦、樊哙、项庄。其实项羽需要做的只是坐在那喝酒吃肉,下个命令就完了,导演范增早就布下了天罗地网,等着刘邦送上门来呢。可是项羽居然连这场最简单的戏都没能演好,反倒是刘邦表演得对项羽恭敬有加,丝毫看不出谋反之心,堪称绝对的“演技派”。宴会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范增多次给项羽使眼色,只要他一声令下就能要了刘邦的小命,但他却迟迟不肯下令。为什么?他看刘邦如此谦恭,没有谋反的迹象,他不能听信曹无伤和范增的一面之词杀了功臣,毁了他的英名。项羽在这个时候想到的不是除掉对手,而是想如何把自己的英雄秀进行到底,不能被天下耻笑我不够英雄。颇有心机的刘邦早就看透了项羽作英雄秀的弱点,你要面子我图实惠,悄悄从上厕所的小道溜走了。项羽的英雄秀,成全了刘邦,气得范增吹胡子瞪眼,不久便一命呜呼了。 推荐阅读:历史上的项羽和吕布谁厉害  

  谈项羽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

  如果没有项羽这颗耀眼的将星,秦末战争中六国旧贵族如果选择了刘邦做代理人,那么汉朝肯定也就是个周朝式的分封制帝国。没办法,与强势阶层抱团统一天下难度会低得多,刘邦是无法选择才走向了六国旧贵族的对立面的。并非刘邦自己有多先进,比项羽多进步。虽然以个人能力而论,作为一个有能力但无甚人生经验的年轻人,自然不是狡猾的长者的对手,原因无他,图样图森破嘛。

  项羽的速胜速败,都因为他是六国旧贵族的代表人物,他是属于已经一脚踏入历史的垃圾堆但实力尚存的贵族阶层的。依靠这个阶层的强大力量,项羽基本没遭遇什么大挫折,基本是顺风顺水,定陶之战项梁的失败也对六国贵族势力的打击不大,而且吃亏的是项梁,对项羽而言无任何经验教训的提升,反倒在一定意义上加快了项羽登上人生顶峰的速度。项羽一生,几乎没有遇到过刘邦夹缝生存的苦难及鸿门宴屎尿遁的屈辱、李世民以优势兵力惨败于薛举的教训、铁木真屡遭背叛的一生、朱元璋一步步稳打稳扎取天下的困难。基本而言,就是以巨鹿之战一次全胜,迅速获得了话语权。

  这种一战获取的威望,后劲是不足的。

  别人是一口一口地吃饼子,项羽是一口吞了半个饼子,噎着了。

  首先是对他背后强大的贵族阶层,项羽没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所取的策略不过是分封时搞猫腻,挑动各地贵族内斗,妄图收渔翁之利。结果渔翁还没备好鱼竿呢,齐地田荣已经率先打破了项羽分封秩序,接着刘邦进吞三秦,天下诸侯蜂动。项羽兹时手忙脚乱,才明白原先的布局原来如此不堪一击,此时应该调整战略重新布局的时候,项羽却选择了最无脑的蛮打猛冲,让自己完全陷于孤立,反倒让贵族阶层和屌丝刘邦抱团,完全丧失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巨鹿之战和布局天下时那个果敢聪慧的项羽哪儿去了?

  只能说人都有历练成长,项羽这个少年天才登上人生顶峰太早了,当人生中真正的挫折来的时候,他自信而自大地自暴自弃了。放弃了成长,放弃了进步,也完全放弃了自己。

  其实项羽有个很好的参照,就是李世民。

  两人都是腐朽的旧贵族阶层代表人物,两人基本都顺风顺水,改变天下大势都是一场战役(项羽巨鹿之战,李世民虎牢关之战),然而李世民遭遇过惨败,项羽自己却没有。两人之间,已经有了对对手敬畏与否、重视与否的经验上的区别。

  而更要紧的是,李世民有个跟刘邦一样狡猾的长者老爹。项羽只有一个政治眼光可能还不如自己、猪突猛进只配为统帅之才的叔叔,而且他妈的还早早就挂了。

  项羽巨鹿之战后的局势,跟李世民父子在虎牢关之战后的局势差不多。项羽选择了分封时做手脚,然后欲图搅乱地区局势然后一顿吃饱。而李世民父子呢,则是逐步蚕食稳打稳扎,期间的阴谋诡计更是不在少数(譬如对杜伏威的玩弄)。而这一切,都建立在李世民能打,李渊老狐狸会玩的情况下。

  而项羽则是能打,稍微会玩。结果自己玩出的一套失败后,就变成了只会打的小孩。

  基本也是顺风顺水,靠着腐朽而强大的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一场战役改变天下局势(中原大战)。然后老蒋就开始用李渊的办法,玩弄地方军阀。然而……老蒋的对手还有日本人,还有**党。他以古代手腕去整顿这个新时代,结果就是完全崩盘了。

  自然也可以这么说,李世民父子和项羽之间,就差了一个***的距离。

  最后,总而言之,项羽图样图森破,具备了一个年轻人创业失败的典型教训。能从挫折里走出来,能完全打破自己已经过时的旧理念旧规划,甩掉看似完美却实为累赘的包袱,才能真正做一个完美的长者。   推荐阅读:项羽活了多少岁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推荐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