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中的行星,现在都是只有了八个,而且冥王星也直接被列为是矮行星,对此太阳系几大行星有多少个到底如何?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太阳系几大行星有多少个
太阳系有几大行星?
金星、土星、木星、水星、地球、火星、天王星、海王星.
冥王星不再为经典行星,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5号决议,部分通过新的行星定义,冥王星被排除在行星行列之外,而将其列入“矮行星”。
有八大行星,冥王星被开除了。
根据现在新的定义,
现在太阳系只有8个行星了,
冥王星现在和谷神星,齐娜等被称为矮行星了
太阳系到底有多少个行星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放弃将冥王星之外的太阳系八大行星称为“经典行星”的说法,从而确认太阳系只有8颗行星,冥王星被降级为入“矮行星”。此前盛传的第一种方案中提出了太阳系另外增加3颗二级行星的计划流产。
数十年来,科学家普遍认为太阳系有九大行星,但随着一颗比冥王星更大、更远的天体的发现,使得冥王星大行星地位的争论愈演愈烈。一是由于其发现的过程是基于一个错误的理论;二是由于当初将其质量估算错了,误将其纳入到了大行星的行列。因此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上,是否要给冥王星“正名”成为了大会的焦点,为此,天文学家给出了各种方案。
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博发现冥王星,当时错估了冥王星的质量,以为冥王星比地球还大,所以命名为大行星。然而,经过近30年的进一步观测,发现它的直径只有2300公里,比月球还要小,等到冥王星的大小被确认,“冥王星是大行星”早已被写入教科书,以后也就将错就错了。
冥王星是目前太阳系中最远的行星,其轨道最扁。冥王星的质量远比其他行星小,甚至在卫星世界中它也只能排在第七、第八位左右。冥王星的表面温度很低,因而它上面绝大多数物质只能是固态或液态。
即便大科学家牛顿,在确立了著名的天体力学体系后,对太阳系大行星在同一直线上时,为什么不相互吸引到一起,还是无法解决,而只能说“是上帝当初踢了它们一脚”。到后来,人们才推定出原始初速度为何产生的经典命题。
科学的进步,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而是在不断近似荒谬的猜想,与不断去芜存精的过程中一步一步积累发展起来的。
20世纪是天文学极大发展的年代,宇宙爆炸、类星体、黑洞,和相对论、量子论……新的发现和新的理论层出不穷,但再伟大的理论,如果没有实证证明,也是不可靠的。正如著名科学史学家丹皮尔所说,“自然如不能被目证那就不能被征服”。
正当太阳系九大行星争辩如火如荼,一场有关黑洞是否存在的讨论也在上演。原本被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论证存在的黑洞,结果一些科学家却在观测中发现,可能人们普遍认为黑洞存在的地方,其实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结构和物质。
记者对发表这一理论的科学家之一、美国南俄克拉何马州立大学斯坦利·罗布特森教授通过电子邮件进行采访。他告诉记者,这的确有可能是证明黑洞并不存在的第一个证据。“虽然我们的理论还需要很长时间的观察,但至少它开阔了我们的眼界。”
林清说,其实齐娜是否能成为第十大行星并不重要,这至多算个“户口”问题。而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人类对太阳系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齐娜至少突破了过去认为‘柯伊伯小行星带’只有小天体的概念。”
上海天文台研究员景益鹏说,“人从何处来,人向何处去,不论何时都是萦绕于人的最终哲学命题,而宇宙,正是生命发展的起源,我们不断地研究宇宙,其实就是在不断地了解自身,这两者是统一的。”
正如哲学家康德所言: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是时常反复地思索,他们就愈是给人的心灵灌注了时时翻新、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这就是我心中的道德法则和头顶的灿烂星空。
仰望宇宙。 推荐阅读:人类探索火星的重大发现
太阳系有多少个矮行星
谷神星
谷神星(Ceres)或小行星1是太阳系中最小的、也是唯一一颗位于小行星带的矮行星。由意大利天文学家皮亚齐发现,并于1801年1月1日公布。谷神星的直径约950千米,是小行星带之中已知最大最重的天体,约占小行星带总质量的三分之一。谷神星是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中,人们最早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由意大利人皮亚齐于1801年1月1日发现。其平均直径为952公里,等于月球直径的1/4,质量约为月球的1/50,横切面的面积和青海省相当,又被称为1号小行星。谷神星是太阳系中已知体积最大的小行星,也是第一颗被发现的小行星。现在它又是太阳系中最小的、也是唯一的一颗位于小行星带的矮行星。
阋神星
阋神星(Eris),旧音译厄里斯,代号136199,而之前的代号是2003UB313,并曾被传为第十大行星“齐娜”。它比冥王星稍大,但是轨道是冥王星到太阳距离的两倍。上面图片中显示的阋神星是由美国夏威夷上的10米凯克望远镜拍摄的。跟冥王星一样,阋神星也有一颗卫星,在国际天文联合会议上该卫星被正式命名为ErisI(Dysnomia,戴丝诺米娅)。在上图中戴丝诺米娅位于阋神星的右方。矮行星冥王星和阋神星都是外海王星天体,其轨道为于海王星外的柯伊伯带。阋神星是在2003年发现的,其主要成分是冰和甲烷组成的。发现之初,中文的名称颇为纷乱,有采用音译的“厄里斯”,也有意译的“闹神星”、“乱神星”等,莫衷一是。2007年6月16日晚,在扬州召开的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工作会议上,名词委委员、台湾同仁和特约代表共21人,有鉴于矮行星Eris的发现对太阳系组织结构的重大影响,经过大家充分的意见表达与沟通后,以两阶段投票表决的形式敲定了中文采用意译,译名为"阋神星"。同时将其卫星"Dysnomia"定名为"阋卫一"。
鸟神星
鸟神星(Makemake),正式的名称是(136472) Makemake,是太阳系内已知的矮行星中第三大的,也是传统的柯伊伯带天体族群中最大的两颗之一。它的直径大约是冥王星的四分之三。鸟神星没有卫星,因此它是一颗孤独的大海王星外天体。 它极端低的平均温度(大约30 K)意味着它的表面覆盖着甲烷并且可能有乙烷冰。他起初被称为2005 FY9(稍后获得的小行星序号是136472),是在2005年3月31日被米高布朗所领导的小组发现,但在2005年7月29日才公布次伊发现。2008年6月11日,国际天文联合会将鸟神星列入类冥矮行星的候选者名单内。这是在海王星之外的矮行星所属于的分类,当时只有冥王星和阋神星属于这个分类。鸟神星在2008年7月11日成为类冥矮行星。
妊神星
妊神星是一颗新近发现的大型柯伊伯带天体,西班牙塞拉内华达天文台天文学家胡斯·路易斯·奥蒂斯(Jose-Luis Ortiz)的同事在重新分析2003年的数据时始发现该天体,同时也于1955年的影像中找到,Ortiz等人于2005年7月29日宣布其发现。另一方面,在加州理工学院,一个由米高·布朗(Michael E. Brown)领导的小组对该天体观测已近一年,但并没有对外公布。布朗也对奥蒂斯等人的发现加以表扬,并把天体称为“圣诞老人”(Santa),意即他们曾于圣诞节期间观测到的天体。2005年7月29日,布朗等人宣布发现另一柯伊伯带天体2003UB313,比冥王星更远,且体积可能比冥王星更大,有机会成为太阳系的第十大行星(已经成为矮行星,并命名为阋神星)
矮行星(dwarf planet,亦称侏儒行星)是2006年8月24日国际天文联合会重新对太阳系内天体分类后新增加的一组独立天体,此定义仅适用于太阳系内。简单来说矮行星介乎于行星与太阳系小天体这两类之间,但会议后天文学家对此类天体定义仍有争论。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下属的行星定义委员会16日正式提出新的行星定义。按照这一定义,太阳系的行星家族共有12名成员。除了传统的“太阳系九大行星”外,谷神星、曾被当作冥王星卫星的“卡戎”和阋神星,也将进入太阳系行星之列。
卡戎
于1978年7月被美国研究人员发现的“卡戎”,在冥王星赤道上空约1.9万公里的圆形轨道上运转,其运行周期与冥王星自转周期相等。观测表明,“卡戎”其实与冥王星构成了双行星系统,同步围绕太阳旋转。另外,“卡戎”的直径超过1000公里,质量约为190亿亿吨,大约是冥王星的一半,其密度与冥王星相似。有专家推测,远古时冥王星与一颗庞大天体发生了碰撞,导致一大块碎片从中分离出来,最后形成了“卡戎”
冥王星
冥王星,或被称为134340号小行星,于1930年1月由克莱德·汤博根据美国天文学家洛韦尔的计算发现,并以罗马神话中的冥王普路托(Pluto)命名。它曾经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但后来被降格为矮行星。与太阳平均距离59亿千米。直径2300千米,平均密度0.8克/立方厘米,质量1.290×10^22 千克。公转周期约248年,自转周期6387天。表面温度在-220°c以下,表面可能有一层固态甲烷冰。暂时发现有三颗卫星。冥王星起初被认为是太阳系中的一颗大行星,但是在2006年8月24日于布拉格举行的第26届国际天文联会中通过第五号决议,将冥王星划为矮行星(dwarf planet)。在2008年6月,国际天文学会再将冥王星做为子分类类冥矮行星(Plutoid)的原型。在2006年,国际天文联合会,立下了行星的新定义:一颗行星首先要是一个天体,它满足(a)围绕太阳运转,(b)有足够大的质量来克服固体应力以达到流体静力平衡的(近于圆球)形状,同时(c)清空了所在轨道上的其他天体。根据新的行星的定义,冥王星不符合定义二,即它的质量不是足够大;而且它也不符合定义三,因为冥王星轨道与海王星的轨道交叉,如果把冥王星当成行星的话,那么海王星就不能是行星了。 推荐阅读:黑洞是怎么形成的?有哪些说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