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在的地球,在每个角落都存在荒漠化,荒漠化就是干旱,为此在92年创立起这个节日,为的就是防治荒漠化,那么大家知道这个节日的相关由来是什么吗?对现状的中国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下面一起来看看相关内容到底有哪些吧。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的由来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的由来
面对日益加剧的荒漠化进程,1992年6月1日至12日在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召开的有100多个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参加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将防治荒漠化列为国际社会优先采取行动的领域。
联合国环发大会以后,联合国通过一项新的决议,就防治荒漠化公约进行全球谈判。先后在内罗毕、日内瓦、纽约、巴黎召开过5次会议。第4次会议于1994年6月6日至18日在法国巴黎召开,6月17日通过了《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公约》。
1994年10月,112个国家的代表会聚巴黎,举行了公约签字仪式。同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49/115号决议,确定公约通过的日子———6月17日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这个世界日意味着人类共同行动同荒漠化抗争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为防治土地荒漠化,全世界正迈出共同步伐。
什么是土地荒漠化
荒漠化是指气候异常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干旱区、半干旱区和亚湿润干旱地区”是指年降雪量与潜在蒸发散量之比在0.05—0.65之间的地区,不包括极区与亚极区。“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一种作用或数种作用结合导致的干旱区、半干旱区和亚湿润干旱地区雨浇地、水浇地或草原、牧场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的降低或丧失。 推荐阅读:全国土地日的由来
防治荒漠化对我国的意义
建设生态屏障 治理荒漠化
荒漠化的严重性早已被我国所重视。 在中国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的南部,当地的群众已经开始探索建设温棚种植乳瓜、辣椒、葡萄等蔬果,这些口感好、品质高的绿色有机食品极受欢迎,很多人为了尝鲜不惜开车到沙漠里来购买。
然而,这样的场景在30年前却是奢求。风沙肆虐,随风而至的沙尘迷得人眼睛都睁不开,在本该享受春光的日子却不得不裹着头巾出行。
荒漠化一直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威胁人类生存的严重危害之一。资料显示,中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生态严重失衡,这里有长达万里的风沙线,在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北方每年有1050万亩土地沙化。
我国政府决定,自1978年开始,在东起黑龙江宾县,西抵新疆乌孜别里山口,北至国境,南沿天津、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喀喇昆仑山一线,包括13个省区市的551个县(旗)市,总面积达406.9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大地上,建设一道“绿色长城”。这就是“三北防护林工程”
经过30年的努力,三北防护林工程已经在中国北方筑起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成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标志性工程。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生态补偿机制问题又一次被认真对待。目前,中国对西部12个省区市补偿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国家财政补偿,例如国家对西部重要生态区域的财政支付;二是项目支持,包括退耕还林工程、“三北”及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等多个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项目等;三是征收生态环境补偿税费,设立固定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资金渠道,实现保护资金的规范化、社会化和市场化。
在过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经济发展,在部分特殊区域出现过分的追求GDP增长,造成荒漠化严重。因此,在又一个五年里,中央提出关于提供“生态产品”赢得生态补偿的理念。如对特定地区可通过对其生态环境的人为修复,试图恢复到其自身具备的自然修复力。
2011年世界环境日主题为“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目前,全球森林覆盖率为31%,据2010年国家林业局新版的《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介绍,目前我国林地保有量为30378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31.6%。陆地上有超过一半的物种生活在森林中,森林还为人类的舒适生活提供不可或缺的保障。有超过15亿人的基本生活跟森林有关系;森林通过储存碳,提供食物、耐用的建筑材料、可再生能源以及其他效用成为人类的资源宝库。
科学无国界,随着信息交流手段的日趋发达和人类的文明进步,世界上有许多事情都需要合作,而且也有条件合作。在科研上,我国可以充分利用荒漠化已是国际性问题这一平台,沟通思想,交流观点,开阔视野,寻求共识,不断提高科研、学术水平;在应对自然灾害,如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我国可以寻求国际合作,国际帮助。 推荐阅读;世界环境日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