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所了解的清明节风俗,都是以祭祀祖先、扫墓和踏青,而其他的风俗大家可否又知道吗,对此清明节的风俗有哪些到底如何?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清明节的风俗有哪些
关于清明节的习俗
扫墓祭祖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蚕花会
蚕花会“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近几年乌镇香市活动中的蚕花会,仅有迎蚕神、踏白船、翘高竿等几个项目,大有潜力可挖。
拔河
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清明节其他风俗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推荐阅读: 有关于清明节的故事
清明风俗中的忌讳
各人自扫先人墓 忌到处“串门”
清明扫墓这个习俗最早要追溯到汉唐,起先,清明仅仅只是一个踏青郊游的季节,后来帝王之家开始选在清明时节祭拜祖先,并渐渐形成规矩,于是普通老百姓也开始效仿在这一时间给已故亲人扫墓。日月更迭,传至今日,清明就成了扫墓的专门指代词。
既然扫墓也是一种祭祀仪式,那么各种忌讳自然是免不了的,中国民间就有“清明扫墓八大禁忌”之说。此八大禁忌分别为:孕妇避免扫墓;不可在墓地照相;忌穿大红大紫;外人不要参与他人的扫墓;身体不佳或时运不济者避免扫墓;坟头长草必需修整,忌任其疯长;头发不能遮额,也忌买鞋;忌戏骂、非议先人。
“宁波人过清明节也有很多忌讳,首先就是,带到坟头用来拜祭先人的祭品绝对不能是家里拜过神的噶饭(宁波人独特的一种饭局),因为这个是非常不吉利的。”民俗专家沈志远告诉记者,宁波还有个不成文的传统,家里如果有亲人刚去世,那么前三年扫墓一定要在清明节当日,也就是正清明那一天,不能是其他时间,三年过后,扫墓的日子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方便来安排了。
沈志远还说,以前,亲人过世大多会葬在自家的私人用地上,很多人家都是几代人都埋在同一座山或者同一块土地上,所以,老宁波有宁可卖房当屋,也不能卖自家坟地的传统,否则就是不孝,要被世人唾骂的。“还有,老宁波人有个规矩,就是坟头上树,树枝绝对不能折断,更不能砍掉,折断了砍掉了,就是破坏了祖上的荫蔽,对家族不利。因此,哪个外人要是拗断了别人坟头的树,是要吃官司的,不仅主人家不放过肇事者,当地的地保还有可能把此人拉去见官。”
食要冷的脚要勤快 忌错过爱情
据史学家考证,清明节最早兴起于周朝,秦汉时候扫墓开始兴盛,到了唐朝清明节又加上了“踏青”这个项目。古时人们会在这一天结伴去水边嬉戏,洗头洗脚,以求祛病消灾,身体健康。到了唐、宋,尤其是明、清以后,上巳日水边洗濯祛病的含义就逐渐淡化了,人们越来越热衷于踏青春游。由此,踏青也“踏”出了很多规矩和雅趣。
沈志远说,“很多人不知道,踏青还有另一层含义在里面:青年男女借野外踏青的机会,自由择偶。在宁海台州的山区一带,一直都沿袭着这样一个风俗:小伙子和大姑娘借踏青或者在野外采茶叶、挖竹笋的机会,相互对唱,以此引来心仪对象的关注。所以说清明节为什么叫鬼节,清明节的功能不仅在于扫墓和踏青,还是一个寻找爱情的绝佳时机。”
清明节前一两日有另外一个节日“寒食节”,“寒食节”又被称为“熟食节”、“冷节”、“禁烟节”。唐代时,政府明文规定,百姓祭拜扫墓的日子就定在冬至之后105日的“寒食节”,因此在当时“寒食节”的重要性是超过后来的“清明节”的。
在太原工作了二十多年的李国正则告诉记者,山西晋中的农村至今都保留着在“清明节”期间不动灶火,忌讳吃热食的习俗。“当地有句谚语:清明不冷食,冰雹下满地。意思就是,在清明节期间食物如果不吃冷的,老天爷就会下雹子来报复。“晋中有些地方甚至在清明前三天都不能用水洗衣服,以示对水的尊重。另外,还习惯在清明节去坟头拜祭的时候必须要‘戴柳’,说是不戴柳就是不尊重先祖,不孝顺,那么上天就会惩罚不孝之子。我听当地人说有句诗就是这样写的: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李国正说,不过这些年,这些看上去有些繁琐的风俗也开始慢慢淡了。
好时令带来好味道 忌闭门不出
有农谚说,“清明前后一场雨,强如秀才中了举。”“雨打清明钱,洼地好种田。”“清明冷,好年景。”这些农谚都说明,清明节下雨,是农作物的福音。
说起清明的雨,清明的农作物,民俗专家杨古城对此很有研究,他说:“清明是个很重要的节日,各个地方由于气候环境,地理位置的不同,在清明期间的具体情况也不一样。像我们宁波地区,一到清明就会有许多美食上市,比如螺蛳。清明上市的螺蛳个头大,味道又好。古人不是说了嘛,清明螺,赛只鹅啊。”杨古城觉得,清明时候上桌的蔬菜也最新鲜,最美味,像草子(紫云英)、马兰头、香椿、野芹菜、春笋等,这类宁波人特别喜爱的蔬菜都是在清明前后上市的。
“春雨贵如油,是说农作物在这段时间很需要雨水,不过一般来说,清明前后的雨都不会下得很大,但是会使空气变得湿润,也更加清新。”杨古城说,所以不管下不下雨,都最好外出走走,切记不要辜负了这么好的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