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安阁风水网
当前位置: 风水网 〉中华民俗节日大全端午节

端午节为了纪念谁,端午节的纪念意义

2016-05-28 15:20:03 作者:azg168 风水网

  端午节的发展和传承,也是同样的历史的意义和文化,而端午节的主要纪念到底是谁,对此端午节为了纪念谁,端午节的纪念意义到底如何?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端午节为了纪念谁,端午节的纪念意义

端午节为了纪念谁,端午节的纪念意义

  端午节到底是为了纪念谁

  屈原

  屈原投江大约在公元前三四零年的战国时代,屈原出生在楚国的一个贵族家庭里。他青年时代就有着出色的才干,踏进楚国朝廷不久,便受到赏识,当了[左徒]这一仅次于宰相的大官。但是屈原实行政治改革的主张始终不能实现,终于被削职流放出去。他在流放途中,走遍了现在湖南、湖北的许多地方,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忧民感情的诗篇。后来楚国亡了,屈原心裹有说不出的痛苦,便来到泊罗江边,抱起一块石头,纵身投入江里自尽了。 屈原死后,人们为他建庙筑坟,长久地敬仰他、怀念他。他死在农历五月初五日,人们把这一天当作一个节日,即端午节。屈原的家乡和中国南方广大地区有个风俗,每到这一天就要举行盛大的划龙舟比赛,据说划龙船就是表示救屈原的意思。人们每到端午节就要吃粽子,据说也同屈原有关。最初是泊罗江边的老百姓为了祭祀屈原,把米包成粽子投进水里去喂鱼,使鱼吃饱了不再去吃屈原的尸体;后来这习俗传遍了全国,甚至还传到了朝鲜、日本、东南亚各国

  伍子胥

  忠良伍子胥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孝女曹娥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五月五日曹娥投江这天被定为端午节

  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    

  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并且喜欢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在预谋起义时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后人为敬仰她的诗,哀悼她的忠勇事迹,于是,与诗人节合并来纪念她,而诗人节又是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端午节的纪念意义

  一、端午节的源起与流变   

  任何节日文化都是在特定历史中的特定氛围中产生的。农历五月五日是个伟大的日子,民间称为重五节、端午节、五月节、女儿节、娃娃节、卫生节等。将端五改为端午,始于唐代避唐玄宗生辰讳。就端午节文化而言,由信仰演变为民族节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春秋以前的原始龙图腾信仰,那时叫“龙子节”。古人受万物有灵观念影响产生图腾崇拜,他们相信每个部族都与某种动物有着亲缘关系,并把某个动物作为部族的守护神。当时以蛇为图腾的部族力量最大,在兼并和融合其他部族过程中不断吸收各部族图腾的优点,为蛇增添了各种肢体和功能,例如马的头、鹿的角、鱼的鳞、鹰的爪、鲸鱼的须和唇,形成虚构的“龙”。“龙”所呈现的英武、雄壮、威猛、神奇、俊美形象,就是各原始部族图腾优秀个性的综合。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一书中,考证伏羲、女娲、夏禹、共工、黄帝等华夏和夷狄民族,都是龙图腾的民族。因此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吴越民族,皆以“龙子”自称,藉以巩固本身的被保护权,并流传断发纹身等习俗。他们每年一度在端午举行盛大图腾祭,将各种食物装入竹筒或树叶里,一面投水献供,一面自食;划舟游戏,取悦于图腾。这便是古代的“龙子节”的来历和端午节雏型。  

  在中华民族心里,龙是一种奇异的神兽。世界唯中国有龙崇拜,皇帝自称“真龙天子”,民俗称为“龙的传人”。世界各国也以“龙”为中国的象征。因此,在中国到处都以龙为尊,并产生龙崇拜、龙习俗、龙信仰、龙游戏(龙舟、龙灯等),从而奠定端午节的重要文化习俗。  

  第二个阶段起于春秋之末的秦灭楚。楚国大夫屈原遭谗放逐,得知腐败的楚国在奸佞的蒙骗下被秦所灭,于公元前278年(62岁)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争相以舟楫拯救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诗人,从而在龙子节(端午节)中加进了纪念屈原的内涵,并由此形成吃粽子、赛龙舟、系五彩丝等众多民俗,突显端午节爱国主义的文化主题。由于屈原的《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著作成为世界名篇,抗日战争期间文艺界曾称端午节为“诗人节”。  

  第三阶段为端午节传承和丰富阶段。在这个阶段,端午节的祭祀内容各地根据自己的历史和特点,增加祭祀伍子胥、越王勾践、钟道、海瑞、曹娥等人物;增添插艾、插菖蒲、以五彩丝缠臂、戴五毒兜、长命缕等。以表示在春夏之交辟邪止瘟、驱鬼禳灾及祝福、纳吉、游戏等民俗活动,使节日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二、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与价值   

  端午节由原始龙图腾崇拜升华到倡导和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和品德的民族大节,不仅走过一个漫长历史岁月,也使文化内涵深化为培育和熏陶民族品性和精神的熔炉和传递民族文化血脉的摇篮。他的精神价值,远大于本身价值。  国务院在我国数以百计的传统节日中,将端午节列为重点保护的四大节日之一,并规定法定假日,一表明这个节日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可持续发展繁荣的重要性;二表明这个节日承载着其他节日所不能替代的丰富文化内涵和功能;三表明这个节日所蕴含的文化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和谐社会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因此,我们将端午节称为中华民族的民俗大节,视为“我们的精神家园”。

  三、当代人如何过端午节  

  种种历史原因,使端午文化曾遭到破坏和冲击,传到今天,许多地方只剩下包粽子、吃粽子了,连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吃这种食品的原因也不知道了。特别是青少年,在传统节日日益弱化中,被各种洋节冲击得忘记了我是中国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当今世界是个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在这种形势下,民族文化已成了富国强国的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世界今后的发展已到了以文化论输赢的时代。在这方面,世界上有过惨痛教训,例如历史上以农立国的四大文明古国,三个被灭掉,都败在游牧民族手里,所以他们吃饭用刀叉。华夏未被灭掉,一是有黄河、长江滋润,二是有民族文化支撑和不断吸收先进文化创新自己。

  和家人在一起过一个团圆节。平是儿女们都是在外工作,很少有时间在一起,正好借着端午节这个机会,家人团聚,一起包粽子。儿子有什么工作上的事情,找爸爸好好谈谈。女儿有什么生活上的事情可以找母亲聊聊。大家在一起,其乐融融  推荐阅读:2016年端午节是几月几号,2016年端午节是哪天

  端午节的传承发展

  先秦时期

  先秦时,南北风俗各异,但是五月五日作为一个“节日”已各有所侧重。  战国时代,人们已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大戴礼》云:“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 

  秦代

  到秦代之后,由于国家统一,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使风俗习惯也互相融合,端午节就在南北风俗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但是,就现文献记载来看,两汉时的端午风俗还主要是避恶。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人们饱尝战乱之苦,所以最重视的端午习俗莫过于“辟兵缯”了。用五色丝染练制成日月、星辰、鸟兽之形状,上刺文绣、金缕,即叫辟兵缯,也沿袭汉代名称为长命缕或续命缕。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端午节从风俗形式上都继承了前朝。但是,从性质上讲,原来有特定意义的节日风俗活动,到此大多演变为节日娱乐活动。“恶日”已不恶,逢凶化吉,充满了节日的欢乐。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诗序》中记述:皇宫端午日盛况,召来儒雅臣僚,大张筵席,“广殿肃而清气生,列树深而长风至”。 

  唐代端午龙舟竞渡尤其值得一道。在唐代全盛时期,经济繁荣,人民生活相对稳定,在节日娱乐方面,一方面是上行下效,蔚成风气,另一方面对民间的一些风俗活动也受到官府的支持。因此,竞渡之风尤为鼎盛。 

  宋代

  宋代以后,端午节许多风俗有了新变化。汉魏时以朱索、桃印施于门户,止恶气驱瘟避邪,而宋代却讲究贴天师符。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云:“端午,都人画天师像以卖。”还有合泥作张天师,以艾为头,以蒜为拳,置于门户上。 

  宋代,汉族端午节俗也被辽、金两国吸收。如《辽史·礼志》就记载辽国重午朝仪,皇帝要系长寿彩缕才升坐。对南北臣僚也要各赐寿缕。而金国除吸收一些汉族风俗外,在端午节还有拜天之礼、射柳之俗及击鞠娱乐活动。《金史·世宗本纪》就记载:大定三年(公元1264年)重午,金世宗“幸广乐园射柳,胜者赐物有差,复御常武殿,赐宴击鞠,自是岁以为常。”《金史·礼志》对此俗有详细叙述。金俗重午、中元(七月十五日)、重九日行拜天之礼,筑台拜天。重五拜天之后,插柳球场,射者要以尊卑为序。射柳完毕要打马球。 

  明清时期

  到了明代,端午节又吸收了金人射柳之风俗。明永乐年间禁宫中就有剪柳之戏,剪柳即射柳,北方人还有将鹁鸪鸟藏在葫芦,悬于柳枝,弯弓射之。如果射中葫芦中,鹁鸪就飞出来,以此来定胜负。这种民间比赛也是常在端五日举行,考其渊源,正是辽金遗俗。

  明代把端午又称“女儿节”。《帝京景物略》云:“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榴花,曰‘女儿节’。”不仅节日名称有异宋代,而且民间风俗也有变化。 

  明清时期,端午风俗活动形式变化虽不大,但是规模却愈来愈盛行。尤其南方龙舟竞渡,成为轰动一时的盛举。据《武陵竞渡略》记载,龙舟竞渡已不限于端午一天。而是“四月八日揭篷打船,五日一日新船下水,五日十日十五日划船赌赛,十八日送标”。还有“五月十七八打船,二十七八送标者”。竞渡规模历时经月。对此事“或官府先禁后驰,民情先鼓后罢也。” 

  宋代就出现的端午贴天师符风俗,到明清时更为流行。不但有天师符,还有“五雷符”、“纸符”、“五毒符”、“五瑞符”等。 

  清代端午极力打扮小女儿,已出嫁之女也可回家归宁,称之“女儿节”。 

  近现代

  2006年5月20日,端午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正式将端午节列为国家法定假日,规定农历端午当日放假1天。 

  2009年9月3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9月30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审议并批准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76个项目,中国“端午节”名列其中。这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2009年5月,中国已启动端午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程序,申报的遗产名称为“中国端午节”,由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及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四部分内容组成,申报材料由三省联合“打包”。2009年10月,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了申报表和相关材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审议并批准了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推荐阅读:2016年端午节几天假,端午节法定假日是几天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推荐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