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是我国云南边境的一个少数民族,她们和泰国人有着一些相同的习俗。那么你知道傣族婚嫁习俗是有哪些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以下文章吧!
傣族婚嫁习俗
傣族结婚风俗有哪些
傣家青年男女社交恋爱,傣语称为“约骚”。当地汉族称为“串姑娘”。傣历新年那一天,傣家竹楼里到处可闻一片杀鸡声,鸡烧好后,便见姑娘穿上盛装,把鸡肉拿到集市上去卖,等候自己喜欢的小伙子来买。兴高采烈的小伙子纷纷前来问价,如果姑娘说:“吃了再称。”吃后又加倍要钱,便是不喜欢了。若姑娘喜欢买鸡肉的小伙子,姑娘便会递给小伙子一个凳子,让他坐到自己身边。这时,小伙子说:“我们傣家有句俗话:‘一起吃才香,一起抬才轻’,来我俩一起吃,鸡肉才会更香。”姑娘对说:“我们傣家也有句俗话:‘放开来吃才香,放开来才利索’,这里人多嘴杂,干脆我俩抬到林子里去吃。”
男女青年相爱、定情之后,便由男方父母托媒人去女方家里提亲,女方父母一般是不会阻挠的。定婚之后,就选择“良辰吉日”举行婚礼。婚礼一般都在女方家里举行,主要仪式是拴线,傣语叫“树欢”意为“拴魂”,即把新郎新娘的魂拴在一起,把两颗心拴在一起。
结婚那天,人们把新郎(傣语叫“黑迈”)送新娘(傣语叫“摆迈”)家里,举行拴线仪式。在竹楼堂屋靠里的一端摆上一张小桌子,用芭蕉叶把桌面铺好,上面放上两个用芭蕉叶做成圆锥形的帽子(傣语称为“索累东”) 下面放着煮熟的雌雄雏鸡各一只, 桌上还放有红布、白布、芭蕉、盐巴、一杯酒以及盛着糯米饭和白线条的芭蕉叶盒子等。主婚人坐在果子的上首,亲友们靠近主婚人围桌而坐,新郎新娘男右女左地跪在主婚人的对面。拴线仪式开始时,先由主婚人致贺词,在座的人均伸出右手搭在桌子上,低头倾听贺词。主婚人致完贺词,新郎新娘每人从桌子上揪起一坨糯米饭,在酒里蘸一蘸,点祭鸡、盐等物,每人连续点三次,点完后放在桌子上。接着,主婚人从桌上拿起一根较长的白线,从左到右,绕过新郎新娘的肩,把线的两端搭在桌上,表示把两个人的“灵魂”拴在一起,让他们白头偕老,永不分离。然后,主婚人又拿起两根较短的白线,分别拴在新婚夫妇的手腕上。接着,在座的其他老人也纷纷拿起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祝福他们婚后幸福,生出儿子会犁田、盖房,生出姑娘会织布、插秧……
关于拴线来历的传说很多。有的说,古时候,有个穷孩子在王宫里当仆人,一天公主问他:“以后我会嫁给谁呢?”穷孩子直言不讳地说:“你会嫁给我的。”公主认为穷孩子是她家的仆人,竟敢说出这样的话来侮辱她,真是胆大包天。一气之下,拿起一把小刀向小仆人砍去。几年之后,这个穷孩子经过许多周折,成了一个国家的国王。不久,两个国家联姻,那个国家的公主正好嫁给这个穷孩子。当公主发现夫君头上的伤疤时,悔恨万分,当即向丈夫道了歉。为了表达他们之间坚贞、纯洁的爱情,就请老人用洁白的棉线把他俩的手腕拴起来,表示他们已把灵魂拴在一起,永远不分离了。
有的说,古时候有个小和尚跟着大佛爷出游,遇到一个正在锄地的爱尼小姑娘,大佛爷告诉他:“她将来就是你的妻子”.一天,小和尚又看见那个爱尼小姑娘正在锄地,小和尚看不起爱尼人,就把她的锄头夺过来,向她头上猛砸过去,姑娘顿时倒在地上,鲜血直流。小和尚以为他死了,扬长而去。事后,姑娘被守菜园的傣族老夫妇救活,并收为养女。不久,那个和尚长大了,还俗了。一天,在赶集时他发现了穿着傣装的一个姑娘,两人一见钟情,倾心相爱,结为夫妻,并生下了孩子。一次,孩子问母亲头上的伤疤是怎样来的,母亲照实说了。在一边听着的丈夫悔恨不已,立即向妻子承认了错误,妻子也原谅了他。为了表示真挚的爱情,他们用白线把两人拴在一起,并相互在手腕上拴线,表示永不分离。为了纪念这对夫妻忠贞的爱情,后来人们举行婚礼时,就用芭蕉叶做两个圆锥形的帽子(代表当年爱尼姑娘戴的帽子),供在婚礼桌上,并为新郎新娘拴线。洁白的棉线象征着纯洁的爱情,拴线意味着白头偕老,永不分开。
傣族婚嫁有哪些习俗
傣族在思茅全区均有分布,以景谷、孟连、澜沧、江城、普洱、墨江、思茅居多。景谷、孟连的为傣那支系,澜沧芒景、芒那的为傣绷支系,江城土卡河的为傣社毫支系。景谷傣族多住平房,土木结构,以茅草或瓦覆盖,进门为中厅,设煮饭、烹茶、取暖用的火塘,支有铁三脚架,厅中铺床,供待客用,中厅左右两厢小房为主人寝室。房屋结构有落地式和干栏式两种,干栏式的掌楼,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堆放柴禾和生产工具。干栏式房屋冬暖夏凉,以竹木为建筑材料,以杂木为主,多用红毛树、锥栗树、黑荆树当柱,以竹片或木片做椽.房顶盖草排或板瓦不等,房屋分上下两层,上层用木板或竹笆围墙,楼后搭有晒台,孟连、澜沧、江城整董等地傣族居住干栏式屋。江城土卡河傣社毫支系人居住落地式鸡罩笼房。
景谷傣族的服饰,男子头缠白头巾,节日期间爱戴毡帽、身穿白布对襟衣,宽裆子。妇女穿统裙、上衣为宽袖敞领,领口上衬白布。多数人喜欢白、蓝、黑三色,老年多穿深色,少女喜穿浅色。老幼均喜戴银耳环、玉手镯男子有纹身习俗,从四肢到胸部、背部都可纹,纹身图案较多,有动物形态、花卉图案,更多的则是刺些祈愿祝福之类的傣文,或是佛经中一些有影响的名言。傣绷人服饰,妇女喜爱紧身短上衣,深色长统裙,系银扣腰带,耳坠小巧的银耳环,喜欢白包头,多数用自纺自织的横幅红花条纹包头。新中国建立初期,也有以此花纹布为裙的,故被他族称为“花腰傣”。傣绷男子服饰趋于汉化。老年人穿大摆裆土布裤子,对襟土布上衣,戴毡帽或包白布包头。妇女留长发,不编辫子,只是挽结在后脑上插上银发针,然后用花包头盖上,傣绷人普遍喜欢黑色服装。傣社毫男子不纹身,不镶牙,已流行时装,妇女上身穿紧身白布衣服,两襟对开,钉有12对银质双纽扣,下身穿青色统裙,坠耳环、头包头巾。
傣族青年谈情说爱称为“另卜少”、意为串姑娘。有邀伴进行的,有单独进行的,相爱后要互相送信物如花边带子、耳环、首饰等。结婚无须双方父母同意,但须按婚俗完成各项聘礼,方许成婚,婚龄一般在20岁以后。结婚聘礼较多,景谷江东傣族婚前下聘,男家须给女方家长酒2壶、肉5斤、面条4把、红糖20余斤,柴1500斤,吃奶钱100元。此外要送给媒人猪头一个、枕头一个,鞋子一双,还要送给头人若干斤米和肉。婚后回门要给女家2元4角钱,一丈布。傣绷人的婚姻较自由,只要双方相爱,即可告诉父母请媒提亲,用钱做聘礼,数量多少根据各自财力而定。由于受婚配条件限制、傣绷人普遍为近亲结婚,没有同姓不婚的限定,婚礼较简单,穷困的备办些芭蕉、甘蔗等果品和烟酒,请亲友来祝贺举行仪式即可,富裕家杀猪请客吃饭,不搭棚不抬轿,也不吹拉弹唱,举行婚礼时由长者拴魂线,教以做人的道理,祝福贺喜,夫从妻居较为普通,从居多少年,由双方商量决定。推荐阅读:关于塔塔尔族的结婚习俗
傣族人的婚嫁习俗
在西双版纳旅游,傣族导游玉金香(傣族人只有两个姓,男的都姓岩,女的都姓玉)告诉我们,傣族青年男女以“赶摆黄焖鸡”作为传递爱情的方式:未婚的姑娘(骚多丽)把黄焖鸡拿到市场上出售,未婚男子(猫多丽)会去买鸡,如果一见钟情,姑娘就拿出凳子,让其坐在身边交谈,若情投意合就端着鸡、搬着凳子到林阴深处去倾诉衷情。如果不中意,姑娘就漫天要价,对方感到话不投机,便知趣地走开。男女相爱又得到女方家庭的同意,小伙子要到姑娘家中干3年苦活,每天早上到寨子的水井挑水、到山上砍柴,以满足全家人生活之需,夜间到胶林帮助割胶,并且要学习打制银器手艺,结婚前要亲手为姑娘打制一套银首饰和银腰带作为婚礼。我们看到一根银腰带价值1万多块人民币。没有结婚的猫多丽每天晚上只能睡在女方家的客厅里。这是一场严峻的考验。3年熬下来,得到女方家人满意,再由男方家庭请舅舅或姨妈出面提亲成婚。玉金香告诉我们:“有一个男青年曾和我恋爱,结果到我家只干了3个月就逃走了,他根本就是不爱我的!”
傣族实行一夫一妻制,传统的婚嫁方式是女婚男嫁,像汉族人嫁女儿一样,男方家里也要为出嫁的儿子准备嫁妆,陪嫁多少根据家庭经济状况而定,玉金香的哥哥出嫁,陪了200棵成年的橡胶树以及打制首饰的银料,而她妹妹娶夫,男方家里只陪了180棵橡胶树,亏了20棵。也有些经济条件好的人家陪到300棵以上的。我了解到,一棵成年橡胶树有50年的收割期,每年纯收入在100元以上,陪嫁200棵树,的确也是一笔不匪的支出。所以傣族人生了女儿皆大欢喜,生了儿子全家扫兴,他们蔑称男孩是“赔钱的货”。连生几个儿子却不生女儿的人家甚至在村里抬不起头,因为“赔钱的货”多了会把家里陪光。傣族出嫁的男子不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没有女儿的父母老了得靠寺庙里的善款接济生活。 推荐阅读:关于赫哲族的结婚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