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的婚嫁习俗更是满族文化的经典。那么你知道满族婚嫁习俗有什么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以下文章吧!
满族婚嫁习俗
满族的传统婚嫁习俗
满族传统的婚姻仪式较为复杂,大致经过通媒、放定、纳彩、过箱、迎亲、拜堂、拜祖、分大小、回门等程序。
通媒即由男方家请媒人向女方家求婚,两家都同意后便放小定,即男方家赠如意或钗钏诸物为定礼。然后是定婚,即选择吉日,男方家及其亲戚往女家问名,女家设宴款待,男方家长致辞求婚,女方家则推谢再三,男方家坚持求婚,女方家同意后,才算定下婚事。此时男方要拜女方家神位及其长辈。定婚后要过礼,也是选择吉日,男方家送衣服、绸缎、羊、鹅等礼物。男方家还要赠银两钱财。此时要议定婚期。进入迎亲阶段,女方家在婚期前一天陪送嫁妆,俗称“过箱”,新郎要往女家致谢。迎亲时,新郎在迎亲队伍的陪伴下赶着彩车迎亲,在途中两车相错时,新娘的哥哥将新娘抱上新郎家的彩车,俗称“插车”(由于各地区满族风俗不同,也有新郎与迎新队伍直接到新娘家迎亲的。还有的地方有"旗俗不亲迎"之说)。新娘至新郎家,换车乘轿,花轿落地,新郎要虚射三箭。新娘蒙红盖头下轿,与新郎站在事先摆在院中的天地桌前,向北三叩首,俗称拜北斗,即拜天地。拜完后撤天地桌,新娘进入临时搭的帐篷,谓之坐帐。坐帐时“开脸”,换头型。坐帐后,新娘跨过马鞍进洞房,新郎用秤杆揭去盖头扔到房檐上。夫妻饮交杯酒,吃合喜面、子孙饽饽,众人闹洞房。在婚日当天晚上,新郎新娘要拜祖宗。婚后第一天,新娘给夫家亲戚装烟敬茶,拜宗族,认明辈分,谓之分大小。一般在结婚三日之后,夫妻同回女方家,拜见娘家人并拜祖宗。婚后一个月,新娘回娘家住一个月,谓之住对月。到了这时,婚娶仪礼乃告结束。
这些繁杂的婚娶程序在今日满族聚居地区已经简化,并且融合了现代形式。比如插车,演变为男女青年骑自行车或摩托车,各自由婚庆队伍陪伴,从自己的家里出发,行进至中途相遇时,两人交换自行车或摩托车,再一同到新郎家。还有拜祖宗,有的地方演变为新人拜双方父母。虽然有变化,但仍然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另外,满族的婚姻仪式因居住地区不同而略有变化,并非完全一致,但主要程序大致相同。
满族婚嫁习俗
一,满族婚嫁历史习俗的五大特征。
1,拴婚
所谓拴婚是本人的婚姻并不由本人来决定,而是由别人来决定。这里的别人还不是传统意义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于满族人来讲,因为八旗组织的存在,因此八旗子弟的婚姻必须经由八旗管理部门的审批,这个满族延续300年的传统就是拴婚。
拴婚最突出的时期是在八旗军入关之前,而它的产生则是在八旗制度产生之时。努尔哈赤与“佟百万”之女佟春秀的婚姻是为了获取经济支持,后来努尔哈赤又娶叶赫首领扬吉奴的女儿,则是为了获取政治资本。包括皇太极的婚姻,皆是政治联姻的产物。那么说,在那个时代,满洲(女真)社会处于资本积累阶段。占有欲与夫权思想的结合,就是把女子包括孩子看作是成年男子资本的一部分,女性没有相对的地位。
体现在当时的八旗民间,则是八旗子女的婚姻必须上报各牛录章京(佐领),这是严格的规定;而贵族子女则要上报给各主旗贝勒。换言之,光是父母同意是没有用的,婚嫁已经成了军事化管理。这种管理直到八旗入关方有改善,但直到清末,旗人间的婚嫁还是需要上报给佐领的,虽然只是走个形式,但却以成了传统。
拴婚的基础是建立在满洲建国初期(后金--大清)的私有制与奴隶制高速发展的基础上的。这种制度也是与满洲八旗制度所相符合的,虽然成为旗人社会的一种婚嫁传统,而且是基于一定的政治机遇,但客观上不能否认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扼杀了人们婚姻爱情的自由。比起女真时代的“行歌于途,以申求偶之意”的风俗,是一个历史巨大的跨度。
2,收继婚
收继婚也是满族历史上的一大历史特色,集中体现在太祖朝,其在满洲贵族中则在有清一代不时也有出现。
所谓收继婚,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父死妻其母,兄死妻其嫂”,还包括直到解放时期还流行在东北农村的“童养媳”。
对“父死妻其母,兄死妻其嫂”的理解这里要强调两点,一个是对“其母”的理解,“其母”不是儿子的亲生母亲,而且多为年纪要比自己还小的后母。另一点的理解则是,这一传统的由来已久——“胡俗妇丧其夫,其家男子即收为妻妾,父子兄弟不论也。他道,则人笑其不能赡其妇”。由此可见,在满洲传统观念中,不能把自己家族的寡妇“收养”照顾,就是让外人家笑话。实际上这里的“收养”即是婚嫁。举个例子,《满文老档》记载,努尔哈赤晚年虑及后事的安排“我曾说过,我本人死后,想把我的小儿子们和大福晋给大阿哥优厚收养”这实际是表明一种所属关系的转变。
皇太极则在天聪五年(1631年)颁布谕旨,对收继婚永行禁止。原因是受到中原汉族文化中家族伦理观念的影响。后来这一传统在满族人社会无论民间还是贵族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不过也有例外,比如载淳则是娶了孝哲后姑侄俩。
3,门当户对
门当户对似乎是封建社会或者阶级社会的一项附带产品,满族社会也不例外。这主要集中在贵族阶层。从清初到清末这种严格的等级观念牢不可破。八旗贵族只能在其间或者在官员子女中相互选择,对于诸申(自由民)、阿哈(奴隶)及一般“老百姓”则不予考虑。
4,指腹为婚
如果考证的没有错误,那么中国历史上的“指腹为婚”则是金代女真人的专利,后来流传到了汉人间。《大金国志》载“金人旧俗,多指腹为婚姻。即长,虽贵*殊隔,亦不可渝。”
但“指腹为婚”并非在女真人中广泛流行,与其同一时代的,作用相当的女真人主要的婚嫁习俗则是“相看”
5,相看
相看就已不只是满族婚嫁习俗的历史特征,而是一直延续下来的。所谓相看,又称看门户,就是指男方家的主事妇人到女方家去看看姑娘,女方家的主事妇人再到男方家去看看小伙子。如果双方都同意,男方家则要留女方家来相看的妇人吃顿饭。这样就算双方都同意,婚事就可以定下了。
相看还有“明相”、“暗相”之分。上面说的,双方家长能到对方家里去看,是在“冰人”(媒人)的指引下,就是所谓“明相”,而“暗相”就是说偷偷的看,一般是姑娘家不好意思,才安排男方偷着看。如果是两家本来就熟悉,则不必相看,直接“换帖”、“合婚”。推荐阅读:关于赫哲族的结婚习俗
现代保存的满族婚嫁习俗
1,放小定与放大定
放小定又称插戴,来自于肃慎旧俗。肃慎时代,男女不用相看,直接见面。《魏书·勿吉传》载“男以毛羽插女头,女和则持归,然后置聘礼……”到了清代,这一习俗演变成赠送并亲自给女方佩带上首饰、珠玉等。
放大定又叫过礼,实质就是女方家把陪送的嫁妆送到男方家,男方家也以金、银、绸、缎等送到女方家。不过贫富人家间在放大定上是有明显差别的。
放小定与放大定在清代有时又是不去做细致区分的,到了后期基本上混合在了一起。一般的,双方经过“相看”、“合婚”无异后,即由男方家宴请双方亲友,携带少量定礼送至女方家,如女方家接受并以礼款待来人,则为允婚。定礼一般为小的首饰之类。男方家主妇按照传统旧俗把首饰等给姑娘戴上,即为“插戴”。放小定后,姑娘要穿新衣盛服见男方家长,并用烟袋给他们依次装烟。这叫“装烟”。“装烟”的习俗到了后来演变成婚礼拜堂后,由司仪人员印着新娘“认亲”时“装烟”,新娘给谁装了烟,谁都要给赏钱,这叫“装烟钱”。这种习俗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还在东北农村流行。
2,迎娶
满族婚嫁习俗中的迎娶,有着自己的有趣的特色。那就是在结婚的头一天,迎亲的新郎要在女方家住上一宿。第二天一早,由女方家在屋内准备好一高桌,由女方家执事人按照大小辈分叫女方家人入座。然后由新郎依次跪在桌前行磕头礼。这个习俗表面上看是要新郎来“认亲”,实际上则是为了新娘将来在男方家不受气,扫扫“男尊女卑”的气焰。
不过其实这住上一天已经是发展到了清代的习俗,而在女真时期,新郎是要在女方家住上三年的,还要卖力气的干活。看来那个时候我们的格格们还是相当欢喜的。不过我在整理这部分资料的时候也遇到头疼的问题,就是大多的满族婚嫁习俗都在强调结婚前一日的“打下处”之类的习俗礼节,那么这岂不是与这新郎结婚前一日住在新娘家有矛盾了?不得而知,如果哪位族胞了解二者是如何划分清楚的,请不吝赐教。
3,搀轿送亲
所谓搀轿送亲的核心就是指,新娘在离开家时,双脚是不能踩着家里的地而进轿的。须由其亲生哥哥抱进轿中,或者是亲叔、兄、嫂、舅、姑父都可以。主要是为了防止新娘把娘家的风水带走。上轿时,鼓乐齐奏,鞭炮齐鸣,由送亲队伍一并坐上“离娘肉车”随轿而行。送亲队伍由家中亲属组成,但惟独没有新娘的母亲。
4,打下处
打下处是满族婚嫁习俗的重点礼节。简单的说就是新娘要在结婚前一天,拜别自家祖先神和“佛多妈妈”,由主司妇女陪同,亲兄护送,乘坐彩车前往事先约好的新友家住宿一晚。亲友家的位置很关键。要求最后和新郎是同一个村庄,起码要离新郎家近,但同时千万不能在那能看见新郎家的房檐。如果看的见,则不吉利。这种打下处的习俗直至上个世纪的四、五十年代还流行在东北农村。应该说是满族现代保留的婚嫁习俗之一。
新娘打下处的同时,新娘家的嫁妆也一并到了男方家的门口。俗称“过箱柜”。男方要出人来迎,敬酒三杯,名曰“下马酒”。留女方家在男方家里少些吃酒,送至门口,还要敬上“上马酒”。
5,插车礼
结婚的当天一早,有的新娘会在下处已经将妆化好,再去坐轿,有的则是在轿上化。在离开下处时,新娘须留下“压炕钱”,以表示对借宿之谢意。于是新娘的送亲队伍就开始上路,直奔男家。与此同时,新郎也在一行人马的护送下去迎娶新娘。当两只队伍相遇时,车厢相*,新娘之兄将新娘送送亲车上抱到迎亲车上。最后两只队伍再合而为一,朝着南方家开去。插车礼到在现在已经简化了很多。不过我个人觉得这到是很有趣的。
6,射三箭与跨火盆
新娘的送亲队伍与新郎的迎亲队伍一起回到新郎家,新郎要在新娘下轿前向轿下射三箭,当然不是真射,只是依照传统做做样式。有的是不按箭头,有的干脆只是拉三下弓。
新郎射完三箭,地上要铺上红毡子,新娘要从红毡子上走过。之前男方人家已经在设置好的坐帐前摆好火盆,新娘需在火盆上跳过。后世多讲其理解为红红火火之意。而实际上这一习俗是来自萨满教的火神崇拜。
另外还有个习俗也是在新娘下轿后,进到坐帐前,那就是跨过门槛。还可能安置个马鞍,取意“平平安安”。
可以说射三箭与跨马鞍都是源自我们渔猎民族的古老生活习俗。这里我要对这个跳火盆多说两句。哈哈,放心不是因为跟萨满教有关我就要多说,只是觉得很有趣。大家应该记得现在电视上常播放的“云南曲靖福文化传播中心”的那个广告吧!那个广告里的女主角在做新娘的时候,就要从火盆上跳过,呵呵,这到是很符合满族新娘跳火盆的描述的。
7,坐帐
坐帐用的帐房是男家之前就安置好的,家里宽敞的安置在院内,有的安置在厅堂,有的则干脆放在了洞房里。请注意,帐房可不是洞房,即使在早先,满族新人需要在帐房里呆上一夜,但那也是在拜堂前呢,还没有正式结婚。后来则是象征性的在帐房里呆上两个小时。帐房一般是搭帐幔或者席子,但在早先则是用桦树皮。《东夷考略》中记述着黑龙江生女真“或以桦皮为帷,止则张架。”这就是坐帐的来源。不过坐帐却是保存相对完好的现代满族婚嫁习俗,在建国后的辽东山区,满族人家仍旧保持这一经典满族习俗,只是多将帐房搬到洞房的新炕上。有的在褥子下面放一把斧子,取意“坐福”。不过我个人感觉新婚的日子褥子下搁把斧子,好象不是很爽,哈哈。
打下处、坐帐和插车礼是满族婚嫁习俗的经典。其中的打下处是由于当年满族青年人间婚嫁须是在不同氏族间挑选,因此普遍家离的较远,在结婚前先安顿一次,也是为了正日子方便。坐帐的来源已解释,同时亦有行军打仗时结婚的需要之解。而对于插车礼的解释,一个是它源于路途遥远,需中途接送,另一方面也有抢婚之礼数在其间。 推荐阅读:关于塔塔尔族的结婚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