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安顺地区和贵阳市。那么你知道布依族婚嫁习俗是怎样的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以下文章吧!
布依族婚嫁习俗
布依族的结婚习俗
同宗或同姓严禁通婚。也保有“姑舅表婚”和兄终弟及的转房制习俗。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自由,各地未婚的男女青年都喜欢借助年庆节俗、赶集和集体聚会的时机,以三、五人到七、八人自由组合的方式,通过谈天说笑和唱歌对调,倾诉或表达彼此的感情。当一个男子看上某一个姑娘时,按照传统,必须找第三者做伴,有的则由自己的姐嫂出面介绍。如女方有此意思,即可单独相约到幽静处进一步对唱山歌,表达情,直到双方互赠信物,就表明他俩已盟誓终身了。
订婚时,由男方父母托媒去女家,并送一定的酒、肉、耙耙一类的礼品。如对方同意,第二次媒人则要将男女双方的“八字”互为“效验”,只要“八字”相符,则可择定结婚日期。这一带地区送彩礼的数额,特别讲究“六”或“双”数,据说是取“六”即禄的谐音,以表示婚后双双有禄必有福之意。结婚时,新郎不迎亲,只请几个相好的男女青年代为相迎。新娘一般都是撑伞步行至男家,个别也有骑马、坐花轿的。结婚当天新婚夫妇不同房,次日即返娘家。聚居区一带的布依族仍保有“不落夫家”或称为“坐家”的习俗。有的要两三年甚至五六年后才长住夫家。杂居区的布依族已大部分革除这一风俗。
布依族婚礼风俗
布依族是祖国大西南历史悠久的一个少数民族。一般认为布依族是古代“百越”中的一支,与壮族同源。有人还认为西汉时的“夜郎”国与今日布依族可能有渊源关系。历史上布依族常被称为“夷”、“苗”、“仲苗”、“仲家”、“仲蛮”等。1953年根据本民族意愿,才统一叫布依族。布依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过去没有文字,一直使用汉文,1956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方案。布依族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情。
“赶表”是布依男女青年流行的公开社交活动,对未婚青年来说是寻找恋爱对象,对已婚青年,如果他们对父母包办婚事是满意的,那是为炫耀自己的唱歌才能,否则就是表示自己对封建婚姻的控诉和反抗。这种以对歌为主要形式的赶表活动,男方叫“浪哨”,女方叫“估场”(玩耍之意),赶表中,除唱情歌外,还有唱苦歌,告状歌和逃婚调等。时间一般在传统节日或散集后,青年人留下来,戴头帕的姑娘和小伙子分别站两旁,互相物色意中人,中间的媒介人叫“银雀”,某小伙子相中了一个姑娘,他的“银雀”就带着礼物“飞”到女方身旁,唱起“浪哨歌”。 如果姑娘同意,便回眸一顾,在其它小伙子的一片“呵呵”声中和大家的目送下,男女双方走出人群,上山对歌,有的还吹木叶,男吹女唱十分和谐。双方了解感情后,征得父母同意,便可举行婚礼。
布依人结婚只是一个形式,并不“坐家”(男女双方不同居)。新娘接来后整天忙碌操持家务,晚上织麻纺纱、直到深夜,从不主动进洞房,若有小姑者新娘就赖着和小姑睡,没有小姑的便挤着和婆母睡。这时,婆母和妯娌便强将新娘推推拉拉地送进洞房。不论新娘对丈夫是否满意,大都如此,新娘三、五天后又重回娘家。这种戏剧性的生活,直到新娘身怀有孕才告终。这时新娘才在丈夫家住下,称为“坐家”。于是新娘便戴上“假壳”表示少女恋爱时期结束,少妇当家理业时期开始。 布依村寨多在平坝、河谷或依山傍水处,四周环抱着古老的“风水树”和茂密的竹林。一般每个村寨住着几十户以至几百户人家,房屋有石板房,楼房和半边,楼,主要建筑材料是木材,大多用石板盖顶,别有特色。堂屋内、一般都有神龛,左右两边隔成灶房、卧室、客屋等,设有火塘,主要作取暖之用。寨中或寨边修有土地庙,过去以敬山神菩萨,也是聚会议事的地方。推荐阅读:关于塔塔尔族的结婚习俗
普安布依族婚嫁习俗
出门迎亲。由新郎家邀请“抱双”、“押双”(即懂婚庆习俗的男女布依歌师)和参加接亲的亲朋好友到家里坐堂准备,出门时从大门出发,大门前用盆托着的筛子上摆着一碗水,“抱双”、“押双”带头跨出大门,分别俯身依次将碗里的水舀入盆中,意为“一碗水端平”等。随后,挑起猪肉、鸡、酒、粑粑等,吹起唢呐,燃放鞭炮,打鼓和钹,一同前往新娘家。
进寨迎亲。迎亲队伍进入新娘寨子边,女方家已提前组织纳礼人员在寨边迎接,一般按“三礼三节”进行,即双方“抱双”对酒令歌(女方家端方盘,置酒器,站在路中迎接,并用男方家挑来的酒舀于碗里迎客),即分三次进行:首先在寨边,其次到寨中,再次到女方家门口,礼行三次酒过三巡方才入门(第一层意为:“客方远道而来,究竟为何事?”第二层意为:“你们既然来做亲家,全寨老小欢迎你们。”第三层意思为:“我们既然是要成亲了,按什么礼节来?”)。
坐堂对歌。“三礼三节”完毕,迎亲队伍到堂屋中坐,女方家请来的礼客也一一到堂屋作陪,堂屋中摆两张“八仙桌”,“抱双”、“押双”各坐一桌。由“抱双”用歌节发言(即酒令歌),即从本民族的历史渊源唱起,直到为什么要成亲,并将所带来的礼物即要表达求亲的意思一一表述,对方也用歌节一一表述纳收后,开始履行相关收礼程序。随后“抱双”又从粮食的起源唱起,直到向主人家讨要晚饭吃的歌节,才开始出菜上桌。席中,双方男女一直围绕本民族生产生活、风俗习惯等对歌(以前,布依族文化无统一的文字记载,所以布依族的很多文化是用歌来传承的),直至第二天发亲前大家依依不舍唱着离别歌。
“哭嫁”出亲。双方亲戚朋友对了一夜的歌,涵盖了布依族整个历史文化渊源和民族民间文化等,既有耕田种地的,又有孝敬父母的,特别是发亲前唱的离别歌,令在场人触景生情。女孩出嫁,母女情深,依依惜别,常令人潸然泪下。时辰到,“抱双”、“押双”打着火把(意为前景光明,日后日子将过得红红火火),家屋哥弟背着新娘出家门,一路上新娘依然“哭泣不已”(一则是因为感动而流泪,二则表示孝顺父母)。
途中“浪哨”。行至途中,迎亲人员抬着女方家陪送衣柜嫁妆行至途中累了,需要休息,唢呐队坐下来自娱自乐吹奏(一是以示放松,二是展现自己的才艺),接亲送亲未婚男女途中瞅好自己意中人,频频向对方传送秋波,眉目传情,双方达成默契后,便迅速在一边你一言我一语聊起来,“浪哨”开始了(即试探性地“谈情”:目的一是为了放松,二是见新郎新娘结婚情景,自己也想着自己的美好日子的到来,故伺机找意中人“谈情”)。
寨边拉亲。“抱双”、“押双”及迎亲队伍把新娘迎到寨边小歇,新娘并不急着进新郎的家门,随行接亲的老妈妈紧拉着新娘的手(一是表示亲热,二是以防新娘逃婚),久候的“斗弹达吟”乐队奏起“迎亲歌”,新娘半推半就随着老妈妈走向新郎家,跨过大门前已提前置好的火盆(意为以后日子红红火火和趋利避邪),入堂屋行礼。
娘家坐亲。布依族青年举行婚礼后,新郎新娘不能同房,一般当天就由女方家接回去,其一意为女孩就要当家了,还有锅前灶后、针缝刺绣等活儿没弄清楚,必须由其母亲手调教,到新郎家以便孝顺公婆、操持家务、处理好妯娌关系等等;其二如果对方有嫂嫂,必须等嫂嫂生儿育女后姑娘方能正式到新娘家成家。随后,新娘家哥弟又约亲朋好友吹唢呐、敲锣打鼓来接新娘子回家,一般一至三年才正式到新郎家做家。推荐阅读:关于赫哲族的结婚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