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的地方会有着不一样的宗族,在同一个地方宗族也可能是不一样的。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徽州宗族文化是怎样的吧!
徽州宗族文化
徽州宗族文化历史
徽州宗族历史悠久。大禹时代前后,徽州氏族多属三苗族和古越族土著先民。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闽粤越人和部分中原华夏族人先后迁居徽州。到汉末时期,史称徽州居民为"山越"。晋永嘉之乱,北方人口纷纷南徙徽州,当地土著越民同北方华夏族友好共处、通婚融合,逐步统一融合为汉族,山越之称即告消亡。
从徽州族史考证看,徽州除本土氏族外,多为北方迁徙而来。特别是在晋、唐、宋时期,形成了三大迁徙高潮。第一次迁徙高潮源于两晋"永嘉之乱",来徽的有程、鲍、俞、余、黄、谢、詹、胡、郑等九族。第二次迁徙高潮行于唐代的安史之乱与黄巢起义,来徽的有陆、陈、叶、孙、洪、罗、舒、姚、赵、戴、康、施、冯、夏、李、朱、潘、刘、曹、毕、王、江、许、廖等24族。第三次迁徙高潮起于两宋"靖康之乱",来徽的有柯、宋、张、周、阮、杨、蒋、刘、饶、马、滕、孔、徐、吕、韩等15族。当然,入"徽"为官不归和文人学士慕恋新安大好山水栖此不回,也是外姓留徽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从朝代上看,明代以前可考的大族有57个,主要大族有程、汪、吴、黄、胡、王、李、方八姓,洪、余、鲍、戴、曹、江、孙、毕、朱、巴等姓次之。外地大姓迁徙徽州主要在汉、晋、南北朝、唐、五代、宋、元等朝代,迁徙最多是在唐代,共有24个姓氏家族;其次为宋代,有15个氏族。这与上述中原氏族三次入徽大迁徙是相一致的。迁徽大族原籍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河北、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山西、陕西、甘肃、安徽、福建等省。可见,中原地区是徽州氏族的主籍地。
徽州宗族有哪些
望族
徽州多门名望族,素有"新安十五姓"和"徽州八大姓"之说。据徽州史志和《新安名族志》,"新安十五姓"是指古徽州程、汪、吴、黄、胡、王、李、方、洪、余、鲍、戴、曹、江、孙十五大姓。"徽州八大姓"是指"新安十五姓"中的前八姓,即程、汪、吴、黄、胡、王、李、方八大姓。前述各姓在古徽州所属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六县均有分布,点多面广,如汪氏在歙县有20处、休宁38处、婺源14处、祁门17处、黟县11处,有百余处分布点。
徽州宗族对徽州历史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各行各业均产生了灿若繁星的代表人物,如"徽州八大姓"就是一个典型。
程
徽州"程氏"于始祖程元潭(东晋初新安太守,居古海宁县黄墩,现为屯溪区篁墩))之后,产生了一系列大有成者,如宋学者程大昌,明文学家程敏政、制墨名家程君房、数学家程大位、武术家程冲斗,清学者程瑶田,辛亥革命志士程家柽等。
汪
徽州"汪氏"以汪文和(汉代龙骧将军)为世祖,后代名人主要有宋宰相汪伯彦,元末明初理学家汪克宽,明医学家汪机、戏曲作家汪道昆,清画家汪士慎、数学家汪莱,民国国务总理汪大燮、画家汪采白等。
吴
徽州"吴氏"以吴浅(汉初封便顷侯,析居黟县)为远祖,吴少微为近祖。吴氏名人主要有明代医学家吴昆,清代医学家吴谦、艺匠吴鲁衡,近代女画家吴淑娟、著名学者吴承仕等。
黄
徽州"黄氏"以黄积为世祖(东晋新安太守,卒葬今屯溪区篁墩)。后代名人主要有明清时期歙县虬村的黄氏刻工、清末篆刻家黄士陵、近代著名画家黄宾虹等。
胡
徽州"胡氏"有正胡、明经胡之分。正胡东晋入歙,明经胡唐末迁婺(婺源县考川),自成两大脉息。"胡氏"后裔名人主要有宋代文学家胡仔,明艺术家胡正言,清制墨名家胡天柱、著名商人胡光墉,近代著名学家胡适等。
王
徽州"王氏"因唐末黄巢起义而避乱徽州,后代有成者主要有五代文学家王希羽、清代政治经济学家王茂荫、辛亥革命志士王文藻等。
李
徽州"李氏"以李德鸾(五代唐宗室后裔,迁居歙县)为始祖,后代名人主要有明代艺术家李流芳、清代医学家李文来、近代艺人李文俊等。
方
徽州"方氏"以方竑(西汉末丹阳县令,迁居歙县东乡)为始祖,后代名人主要有东汉名宦方储,唐代农民起义领袖方清,宋代农民起义领袖方腊、文学家方回,明代医学家方有执、制墨名家方于鲁,清代文学家方士庶、戏剧家方成培等。
小姓
除了上述名宗"大姓"、"正姓"之外,徽州还有一些"小姓"、"客姓"和"船民"等杂姓。"小姓"主要指佃仆,多为官宦、财主、富商等权贵大户奴仆。"客姓"主要是明代以后由安庆府迁徙而来的移民,多在旷野搭棚而居,也称"棚民"。"船民"多为元末陈友谅子孙九姓(陈、钱、林、李、袁、孙、叶、许、何)后裔,终年在新安江流域靠撑船、背纤等苦力为生。以上三类,在封建社会地位低微,不能与大姓联姻,具有明显的等级色彩。 推荐阅读:岭南园林文化
徽州宗族文化介绍
徽州宗族在中华氏族史上占有重要一页。研究徽州历史和文化,徽州宗族是一个十分值得研考的重要方面。
徽州宗族历史悠久。大禹时代前后,徽州氏族多属三苗族和古越族土著先民。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闽粤越人和部分中原华夏族人先后迁居徽州。到汉末时期,史称徽州居民为“山越”。晋永嘉之乱,北方人口纷纷南徙徽州,当地土著越民同北方华夏族友好共处、通婚融合,逐步统一融合为汉族,山越之称即告消亡。
从徽州族史考证看,徽州除本土氏族外,多为北方迁徙而来。特别是在晋、唐、宋时期,形成了三大迁徙高潮。第一次迁徙高潮源于两晋“永嘉之乱”,来徽的有程、鲍、俞、余、黄、谢、詹、胡、郑等九族。第二次迁徙高潮行于唐代的安史之乱与黄巢起义,来徽的有陆、陈、叶、孙、洪、罗、舒、姚、赵、戴、康、施、冯、夏、李、朱、潘、刘、曹、毕、王、江、许、廖等24族。第三次迁徙高潮起于两宋“靖康之乱”,来徽的有柯、宋、张、周、阮、杨、蒋、刘、饶、马、滕、孔、徐、吕、韩等15族。当然,入“徽”为官不归和文人学士慕恋新安大好山水栖此不回,也是外姓留徽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从朝代上看,明代以前可考的大族有57个,主要大族有程、汪、吴、黄、胡、王、李、方八姓,洪、余、鲍、戴、曹、江、孙、毕、朱、巴等姓次之。外地大姓迁徙徽州主要在汉、晋、南北朝、唐、五代、宋、元等朝代,迁徙最多是在唐代,共有24个姓氏家族;其次为宋代,有15个氏族。这与上述中原氏族三次入徽大迁徙是相一致的。迁徽大族原籍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河北、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山西、陕西、甘肃、安徽、福建等省。可见,中原地区是徽州氏族的主籍地。
徽州多门名望族,素有“新安十五姓”和“徽州八大姓”之说。据徽州史志和《新安名族志》,“新安十五姓”是指古徽州程、汪、吴、黄、胡、王、李、方、洪、余、鲍、戴、曹、江、孙十五大姓。“徽州八大姓”是指“新安十五姓”中的前八姓,即程、汪、吴、黄、胡、王、李、方八大姓。前述各姓在古徽州所属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六县均有分布,点多面广,如汪氏在歙县有20处、休宁38处、婺源14处、祁门17处、黟县11处,有百余处分布点。
徽州宗族对徽州历史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各行各业均产生了灿若繁星的代表人物,如“徽州八大姓”就是一个典型。徽州“程氏”于始祖程元潭(东晋初新安太守,居古海宁县黄墩,现为屯溪区篁墩))之后,产生了一系列大有成者,如宋学者程大昌,明文学家程敏政、制墨名家程君房、数学家程大位、武术家程冲斗,清学者程瑶田,辛亥革命志士程家柽等。徽州“汪氏”以汪文和(汉代龙骧将军)为世祖,后代名人主要有宋宰相汪伯彦,元末明初理学家汪克宽,明医学家汪机、戏曲作家汪道昆,清画家汪士慎、数学家汪莱,民国国务总理汪大燮、画家汪采白等。徽州“吴氏”以吴浅(汉初封便顷侯,析居黟县)为远祖,吴少微为近祖。吴氏名人主要有明代医学家吴昆,清代医学家吴谦、艺匠吴鲁衡,近代女画家吴淑娟、著名学者吴承仕等。徽州“黄氏”以黄积为世祖(东晋新安太守,卒葬今屯溪区篁墩)。后代名人主要有明清时期歙县虬村的黄氏刻工、清末篆刻家黄士陵、近代著名画家黄宾虹等。徽州“胡氏”有正胡、明经胡之分。正胡东晋入歙,明经胡唐末迁婺(婺源县考川),自成两大脉息。“胡氏”后裔名人主要有宋代文学家胡仔,明艺术家胡正言,清制墨名家胡天柱、著名商人胡光墉,近代著名学家胡适等。徽州“王氏”因唐末黄巢起义而避乱徽州,后代有成者主要有五代文学家王希羽、清代政治经济学家王茂荫、辛亥革命志士王文藻等。徽州“李氏”以李德鸾(五代唐宗室后裔,迁居歙县)为始祖,后代名人主要有明代艺术家李流芳、清代医学家李文来、近代艺人李文俊等。徽州“方氏”以方竑(西汉末丹阳县令,迁居歙县东乡)为始祖,后代名人主要有东汉名宦方储,唐代农民起义领袖方清,宋代农民起义领袖方腊、文学家方回,明代医学家方有执、制墨名家方于鲁,清代文学家方士庶、戏剧家方成培等。
除了上述名宗“大姓”、“正姓”之外,徽州还有一些“小姓”、“客姓”和“船民”等杂姓。“小姓”主要指佃仆,多为官宦、财主、富商等权贵大户奴仆。“客姓”主要是明代以后由安庆府迁徙而来的移民,多在旷野搭棚而居,也称“棚民”。“船民”多为元末陈友谅子孙九姓(陈、钱、林、李、袁、孙、叶、许、何)后裔,终年在新安江流域靠撑船、背纤等苦力为生。以上三类,在封建社会地位低微,不能与大姓联姻,具有明显的等级色彩。
随着科举入仕和徽商崛起,徽州宗族特别是名门望族又有不少外迁,如今的江苏扬州、浙江杭州、北京、西安、天津等地均有徽人后代。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新安江水库的建设,在20世纪50、60年代,又有大量徽州居民外迁,除了本地本省安置外,其余的主要分布在江西、浙江及青海、新疆、宁夏、山西、黑龙江、北京、江苏、上海、四川、福建等地,这对徽州宗族后裔的繁衍扩张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徽州宗族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研究徽州宗族变迁时,对这种所谓的大姓、小姓不平等,是应当加以批判的。随着古徽州文史典籍的不断发现和徽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拓广,人们对徽州宗族文化必将有新的发现,新的认识,新的评价。推荐阅读:岭南早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