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客家各方面的元素有哪些呢?有关于客家文化的建筑、诗歌、服饰方面的文化分别是怎么样的呢?现在祥安阁为您介绍客家文化元素有哪些的相关文章。
客家文化元素有哪些
客家文化主要元素哪些
客家民居文化(围屋)
客家民居是广东,福建,台湾等省汉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一个重要流派。与中国其它地区汉族民居建筑一样,客家民居也有聚族群居的特点,城堡式建筑是其一大特色。但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的汉族,其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来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是中国南方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汉族民居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客家民居以种姓聚族群居的特点和建筑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密切相关。
简介
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缺乏,而且为防豺狼虎豹、盗贼侵扰以及当地人排挤,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营垒式建筑住宅。
各地的客家民居都不尽相同,例如,广东大部分的客家围屋和福建的客家土楼就风格各异,不过功能上却都大致相同。
建筑材料
营垒式住宅,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做黏合剂,以竹片,木条做筋骨,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
结构
客家民居大多为3至6层,100至200多间房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客家民居底层是厨房兼饭堂,二层当贮仓,三层以上作卧。客家先民崇尚圆形,认为圆是吉祥,幸福,安宁的象征。福建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卦与卦之间设有防火墙,整齐划一。
客家艺术文化(山歌等)
客家山歌主要流行于广东的梅州、河源、惠州、深圳(龙岗、盐田),福建西部的上杭、宁化、清流、永定,广西的贺州、博白、陆川,江西南部的兴国、瑞金、永新等地,以及台湾北部的桃园、新竹、苗栗等客家人聚居的地方。
客家山歌,被称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自唐代始,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主要流传于梅州、河源、惠州、赣州、龙岩、韶关各县以及深圳的盐田、龙岗、石岩、观澜,漳州、湛江廉江、茂名电白、汕头潮阳、潮南、汕尾陆河、陆丰,揭阳揭西,潮州饶平,广西的贺州、博白、陆川,海南儋州南丰,湖南炎陵、浏阳和台湾的苗栗、新竹、桃园等地及国内外客家人聚居地。经过不断发展,客家山歌吸引了世人的目光。2006年5月20日,梅州客家山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它继承了《诗经》中的传统风格,受到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重大影响,同时又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成分,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久唱不衰。
客家山歌有劳动歌、劝世歌、行业歌、耍歌、逞歌、虚玄歌、拉翻歌、谜语歌和猜调、小调、竹板歌等。各种歌词结构大致相同,每首四句,每句七字,逢一、二、四句多押平声韵。她曲调丰富,大致有号子山歌、正板山歌、四句八节山歌、快板山歌、叠板山歌、五句板山歌等。
客家服饰文化
客家服饰,顾名思义就是客家人的服饰。客家服饰的种类繁多。客家人称衣服为“衫裤”。“衫”指上衣,裤指下衣。“上穿大襟衫,下着大裆裤”是客家人最常见的衣着打扮。大襟衫是客家人男女老少最常穿的上衣。除了大襟衫之外,客家人也穿对襟衫。
与上衣相关联的,就是围裙。客家人的围裙裙身上及胸口,下至膝盖,常用一块花色耐脏的单布做成,多为客家女子劳作时穿着。严格说来,围裙并不是上衣,一般不可单用,常穿于大襟衫表面,为劳作时防止弄脏衣衫而穿戴的附属服饰。帽子也是衣服的一部分。客家人最有特色的帽子,要数女人夏天戴的“凉帽”(凉笠)和秋冬时期戴的“冬头帕”。
结构功能
客家服饰主要由内衣、上衣、裤子、鞋袜等几部分组成,客家妇女的服饰还有挡风遮日的冬头帕、用以蔽胸腹的围裙。男装是正面开缝,用布作纽扣,女衫比男衫稍长,开襟由领口斜向右腋,沿侧缝直至下摆。
其内衣多为白色,其外装为蓝色或黑色,但冬头帕和围裙又是由红、绿、蓝、白、黑几种颜色的线交织成条状彩纹的,为客家服饰添上了亮丽的一笔。
客家饮食文化
客家饮食,顾名思义即客家人的饮食,客家人从中原黄河边迁移到南方,融洽主流社会,既吸收了南北方的饮食特色,又积累了各个历史时期的饮食精髓,创造了自己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分类
客家传统饮食大致分为主食、名菜小吃、茶酒等几类。
特点
传统客家菜多用肉类,主料突出,讲究“咸、烧、肥、香、熟、陈”。咸:客家菜偏咸,甚至有“吃在客家,咸是一绝”之说;烧:强调趁热吃,且“烧唔烧”成了品评菜肴是否好吃的标准之一;肥:普遍用油很重,肉食多选五花肉甚至纯肥肉,馅料用半肥瘦;香:做菜多煎、炸、炒、烧、焗、焖,以香口为佳;熟:做菜强调熟透、熟烂;陈:常用菜干等陈料,如梅菜扣肉。
客家语言
客家语,简称客语,在非正式场合又称客话、客家话等,在部分地区还称涯话(亻崖话)、新民话、广东话(或土广东话)、怀远话、惠州话(广西等地)等,是中国台湾的官方语言之一、苏里南共和国的法定语言、汉藏语系下汉语族内一种声调语言。
客家语言一般认为在南宋便初步定型,直到20世纪才开始定名为客家语。语言学者对于该将其归属至汉语方言,或当成一门语言仍有一定争论;特别在中国国内,被认为汉语七大方言之一。语言学术研究中,以梅县话为代表,但现实中惠阳话影响较大;在台湾以四县腔为代表。
客家语集中分布在粤东、闽西、赣南,并被广泛使用于中国南方(含台湾),以及马来西亚等国一些华人社区。
历史上,客家语曾是兰芳大统制共和国境内主要流通语言之一;曾是太平天国的“国语”,广泛用于其官方文书中。因客家人传统地区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客语的传承曾一度依赖于不受外界干扰的封闭社会和口口相传的严厉祖训。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封闭社会被快速的城市化瓦解,传承客家语的传统法则也在信息时代逐渐被抛弃,客语因此成为世界上衰落最快的语言之一。台湾地区曾于1988年发生了还我母语运动,后来逐步发展客家语现代媒体,使客语得以在现代社会中继续传承。客语流行音乐的诞生和发展,公共生活领域(如广播电视、交通服务)语言服务的出现等,使客语走出封闭,迈向现代化,融入了时代潮流。推荐阅读:赣方言文化
代表客家文化元素之一:客家文化诗歌有哪些
沁园春·客家魂
南国山乡,百姓连根,客家溯源。
聚三江上下,英才辈出。拓荒铺路,跨海商圈;
守望相帮,读耕奉献。继往开来我率先。
元宵会,邀乡亲父老,歌舞翩跹。
传承崇正千年,三千万全球客属联。
赞古今中外,仁人翘楚;工商学政,多少先贤。
文化为魂,血缘归汉,一脉天骄瞩世妍。
应来日,报天球河洛,盛况空前!
注:三江,汀(韩,梅,鄞)江,赣江,闽江。
水调歌头 腾王阁遣怀
绿水出南岭,逐浪接高楼。波涛千里横溯,迫往大山流。
北望烽烟弥漫,残阙落霞如梦,背井向金瓯。几代南迁客,到此不堪忧。
民族气,家国恨,志难酬。仰天长叹,多少忠烈没荒丘。
岂是空怀旧日,应识先民足迹,翻过那山头。喜见浮云散,月上白鹭洲。
莺啼序·客家溯源
祥光瑞开万束,照祠堂老树。
雁归也,戳力层行,挈把烧酒如故。
玉屏仰,苍天保佑,清香冉冉牵魂处。
念先贤,迁徙开基,衍生无数。
石壁家山,孰事有恪,趁翠华白露。
溯潮起,风入三江,岭头空引怀素。
漫中州,衣冠士族;涌东晋,蓬门蓝缕。
阙巢空,司豫零丁,落霞孤鹜。
大槐树下,筷子巷前,寄多少苦旅。
站岭仄,郁孤台上,惶恐滩头,柏老松青,几番凄楚?
土楼围屋,瑶村畲寨,崇山峻岭分梅渚。恰桃源,燕翼垂耕着。
桑田守望,汀杭嘉应扬帆,浪迹天涯寻渡。
飞檐斗拱,画栋雕梁,有客家热土。
正缱绻,鸾栖凤舞,梓树盘根;椒衍瓜绵,葛藤绕户。
千秋百簇,烝尝勿替,馨香明德修俎豆。纵相思,北顾宁阳路。
闲来检点苍茫,一曲长歌,抚弦续谱。
《衍香》中的客家文化元素解读
崇正敬祖的心理基因
众所周知,客家民系是中原南迁的一个汉民族支系。他们所承传的精神血脉,就是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千百年来,他们以中原正统文化为荣,以推崇中原正统文化为己任。首先,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并没有因为远离故土而淡化,反而在远离故土的偏僻山区生根发芽,正如影片中魏天启所在学校的一副石刻对联所昭示的那样“训蒙心存爱国,为学志在新民”;其次,长幼有序、尊卑有别也成为客家人社会交往的基本伦理。比如影片开头魏天启定亲的宴席上,一个长镜头把桌位摆放按照客人尊卑依次呈现了出来:土楼外露天的几桌是一般的亲朋好友,进到土楼的门厅内,主桌上坐着亲家母,由魏天启的奶奶陪同,镜头切换到正厅里,只摆放着一桌,坐着亲家公和他的三弟,那是最尊贵的客人,由魏天启的爷爷,也是魏家的族长陪同。还有客家的建筑内涵、婚姻观念、交往习俗等无不折射出中原文化的影响。
客家人有“敬神不如祭祖”的观念,由于长期的迁徙辗转,最终不能回到中原故土,客家人对祖先怀有深厚的感情,最终演化成崇先报本、尊祖敬宗的文化心理意识,并以此教育后辈,联结族人,形成重要的客家民俗活动。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影片开始于一场个人的祖堂拜祖祈愿,结束于一场集体的拜祖祭祀,这种充满仪式感、富有象征意味的展开与闭合,非常传神地表达了祖先在客家人心目中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场拜祖活动都是女主人公林学英发起的,妇女参加拜祖祭祀活动是客家民系一个比较独特的民俗现象,充分反映了客家妇女在宗族中的地位。
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
客家先民从中原“衣冠南下”,不少人出身于“书香门第”。他们秉承中原遗风,以耕读传家,素有重视文化教育的优良传统。同时,客家山区山多田少,生存条件较为恶劣,穷则思变,要想改变命运,惟有通过读书求取功名。因此,在广大客家地区,形成了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的传统。祠堂即学堂、晴耕雨读,是传统客家地区的真实写照。影片中学校的取景地之一便是闻名海内外的振成楼中真实存在的“林氏蒙学堂”,校名还是当时汀州府太爷张星炳题写的。
林学英是在这种客家传统中浸淫长大的千千万万客家母亲之一,她早年丧夫,上有老、下有小,但她以自己的辛勤耕作换来子女读书的机会。为了筹措资金完成大儿子的婚礼和供养更小的子女读书,她甚至在农闲时去采石场干男人才能做的打石方工作。有一个场景颇让人感动,在采石场劳累了一天的林学英来到小儿子天耕的书桌旁,在煤油灯下用绣花针挑手上的血泡,钻心的疼痛让儿子天耕看在眼里,于是便更加勤奋地读书。
立石笔,开中门,这是客家地区对读书有成、光耀门庭的子弟的最高奖赏。石笔,因状如旗杆又叫石旗杆,一般是家族为考上了进士的子弟而立,以显示荣耀和激励后进。开中门是指客家土楼居民和一般来客都从侧门进出,只有尊贵的客人到访或有出息的子孙回来才会开中门。影片中多次提到立石笔、开中门这一客家文化现象。当林学英得知何菁菁怀孕后,决定让儿子退掉与黄晓燕的婚约,与何菁菁结婚。但这一决定要得到族中长辈的认可才有效。于是有了在祖堂里类似“过堂”这一幕戏。怀着孩子成亲,在客家地区是非常令人不齿的事情,况且魏天启有婚约在先,这就等同于通奸,按照老古法的族规是要“沉塘”的。现场气氛凝重,有长辈宣称“祖宗的规矩是不能改的”,但是当林学英主动替儿揽过,并拉着儿子魏天启承诺一定会考上研究生,一定把魏家的石笔重新立起来后,族中长辈态度陡然发生转变,族长也宣布“破例”。这看似戏剧化的情节,在客家社会中是有现实依据和心理基础的:客家地区普遍存在着对读书人的尊重和宽容,以及一人出息、全族光荣的思想。
重名轻利的价值观念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重名轻利的观念最早发端于孔子,后来成为儒家核心道德价值被历代所推崇,在客家社会中也得到普遍的认可。影片中频繁出现诸人物口中的“跌鼓”,是句典型的客家话,何英在《抚摸岁月》中曾对此有过精辟的解释,一言以蔽之,“跌鼓”就是丢脸的意思,为人处世会不会“跌鼓”,是客家人的是非标准和行为准则。其背后反映的便是客家人“重名轻利”的价值取向。客家人“重名轻利”有两层含义,其一是重名声,热情好客。影片中,希望早日娶亲过门的林学英在打消亲家担心魏家没钱办结婚酒席的顾虑时说,“不会让你们跌鼓,放心,这酒席好办,我去想办法”。林学英举全家之力,尽量不让儿子的这场婚事在众人面前办得“跌鼓”,而自家在日常生活中却是非常的节俭,体现的正是客家人在这方面的人格特质。其二是重名节,恪守传统。自从魏天启和何菁菁的关系公开化后,黄晓燕举着写有“魏天启是当代陈世美”的纸牌在学校门口进行无声的抗议,魏天启和何菁菁走在路上,乡民们都躲避着他们,魏天启主动打招呼也得不到回应,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客家乡村社会秉持着淳朴的名节观念。
20年过去了,闽西客家地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不变的是客家儿女从祖先那里继承的艰苦创业、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是客家儿女一直秉承的爱国爱乡的情怀,在加拿大魁北克世界遗产大会上,魏天启用娴熟的英文在为土楼申遗努力着,何菁菁也以华侨商会的名义前来助阵……土楼,这一客家文化的名片申遗成功了,客家游子何菁菁也回到了家乡,她跪倒在林学英的面前,一声“阿妈”让观众动容,土楼的中门打开了,为了她海内外千千万万骄傲的儿女……推荐阅读:江西戏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