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的地方就会有着不一样的风俗习惯。在赣南客家流传着怎样的民俗风气呢?一起来看看以下文章了解一下吧!
赣南客家民俗
赣南客家春节风俗
过年,赣南客家人所指的过年,不仅内容极其丰富,而且持续时间比较长,自腊月二十四开始至次年正月十五过上元节(元宵)都算是过年。也就是说,过年是从传统的“过小年”开始,而通常所说的“除夕”只是过年中的一项,叫“过大年”,春节叫“年初一”。?
腊月二十四这天(即小年) ,每户人家都来一次彻底的大清洁,打扫庭院、擦拭门窗等等,把庭院的各个角落都清扫得干干净净。小年过后,家家户户开始准备年货。几年前都是各家自制年货,炒烫皮、结米糖、炸米果、炸豆巴、炒署条等等。赣南客家人有在腊月腌制肉类的传统风俗,腌制的肉类称之为腊货,主要供春节期间食用。腊货所腌制的物品有猪肉、牛肉、狗肉、香肠、猪内脏、鸡、鸭、鱼等多达数十种。入冬以后,无论城乡,家家都挂满了腊货。春节期间,将腌制的腊货上笼蒸熟后切成薄片,盛在"九龙盘"内待客,是下酒的绝好菜肴。小年过后,必要时购买些鸡鸭鱼肉、蔬菜水果、香烛爆竹,以及春联之类。现在因为农村生活普遍提高了许多,几乎没有哪家不到集市上买这些年货了。此外还有不少人家是过了小年才搞庭院大清洁。赣南每年有许多在广东、福建、上海等地方打工的人,他们大部分小年前后回到家乡。潭口镇有五万多人口,城镇人口就有两万人,加上周边一些乡镇的人来潭口“上圩”,所以潭口圩(集市)是我们(县级)市最大的农村集市。小年过后潭口圩持续繁荣,集市几乎每天都是沸反盈天,一直到元霄节盛势不减。?
到了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早早地贴上对联、年画,然后准备年夜饭。年夜饭尤为丰盛,一般是十二道菜,各种口味齐全,香气逼人。吃年夜饭前要先做件事:提上祭祀品(一般有全蒸鸡、鲤鱼、糯米饭、糯米酒等),焚香祭祀祖宗和观音树,并放爆竹。尔后,家家庭院大门敞开,吃饭前要往饭碗中斟少量的水酒(糯米酒),并且须等待少许时间才能上桌开饭,意为祖宗先享用年夜饭。然后一家人团团圆圆吃年夜饭,这一餐一定要吃点饭,表示吃到了“年饭”,长了一岁。饭后,长辈们会为小孩包上吉利的“压岁钱”,有些家庭是长辈们也互赠“压岁钱”。这样除夕才算过完。除夕夜,长辈们通宵不眠,称之为“守岁”,有许多人是在欣赏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和打牌聊天中度过通宵的。厨房中须用一根红绳点燃一盏煤油灯,一直燃到第二天天亮。到初一零点,家家鸣放鞭炮庆贺新年的到来。当立春时刻到来时,那怕是在半夜,人们也要点燃香烛,鸣放鞭炮,谓之“迎春”,接着便摆春酒(糯米酒),吃米果、水果等。?
正月初一凌晨,男人们早早地便起来洗漱干净,然后点香烛、放爆竹,给长辈拜年。这一天的早餐只能吃斋,不能吃肉,并以芹菜、豆腐为主,意为勤劳致富发财,一般九个菜或十二个菜。尔后,家人要择吉利方向“出行”,家族要团拜。这天是新年伊始,人人都特别重视,也特别谨慎,如果遇到不好的事,或听到不好的话,认为是一年的坏兆头,所以相见时都讲好话。这天青年人和小孩主要逛集市,这天是整个“过年”过程中集市最为繁荣的一天,各个店面都是人群瀑满,从初一开始集市每日都有龙灯、蛇灯、鲤鱼灯、马灯、狮灯等各种灯彩表演,直至元宵节,这些年还出现了一些镇秧歌队、武术队的表演,以及外驻的马戏团表演,吸引了不少人观看。?
正月初二凌晨,赣南客家人最重要的是杀一只阉鸡,并全蒸之。天未亮时,男人们便带上香烛爆竹、茶酒斋饭等祭祀品,上坟祭祀祖宗以及观音树。祭祀完毕后,家族人便向家族最长者敬酒,并说些祝福的话。初二,是“转妹家”日,即回娘家拜年的日子。这一天,丈夫要和新媳妇一起赶回娘家拜贺新年。正月初三,是“送穷鬼”日,家家清扫垃圾、焚香烧纸相送,并鸣鞭炮,象征“穷去富来” (注:从除夕夜到正月初三都不扫地,或者是扫地后不能把垃圾倒掉,一直到初三凌晨把地扫干净后才让垃圾集中倒掉)。从正月初三开始,家人便可以走访亲友,登门拜年。他们互相说些吉利话,给主人家小孩压岁钱,主人随即用腊味、米果等招待客人,陪客饮酒喝茶,畅谈旧年之事及新年之计。初七这天要吃芹 (勤)、葱 (聪)、蒜 (算)等七种吉利蔬菜调制的羹, 俗称“吃完七种羹、各个男子做零星”。过年的最后一个高潮便是十五元宵,元宵这天也须鸣鞭炮、祭祀祖宗,尔后准备美酒佳肴,家人坐在一起,讨论新年之大计。?
从小年到元宵,这个“过年”就完整地过完了,可以看出赣南客家人过年不仅时间长,并且内容极其丰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赣南老表”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家家腰包鼓了起来,购买力提高了;同时素质也提高了,以前过年中的封建习俗少了许多,人们在过年的过程中能更加体味到欢天喜地的气氛了。但同时我们须注意到,人们的腰包是鼓起来了,购买力提高了,但对于具有赣南客家人特色的小吃,如米果、烫皮、豆巴、腊味等等,希望人们能对这些小吃的工艺传承下来,让后世也从其制做的过程中体味到过年的乐趣,增强自豪感和我们客家人间的兄弟联谊之情。另外,一些封建习俗仍长期贯穿于客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中,“过年”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低俗化的杂质,令人十分厌恶,希望人们能逐渐地摒弃这些封建残余杂质,和和谐谐地过大年。
赣南客家民俗文化简介
宗族祭祀
客家人佛、道、儒三教都信,有着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赣南的祠堂及族谱就是其宗族文化的鲜明见证。祠堂是过去客家人宗族兴盛和崇祖意识相结合的产物,每个自然村落的姓氏都有祠堂。有的祠堂是古代遗留下来的,比如赣县夏府村的戚氏宗祠,宁都洛口乡灵村的丘氏宗祠,南康凤岗的董氏祠堂,这些都是明清时期的祠堂。当然大部分祠堂是近些年新建的,比如我们的汤氏宗祠,就是在去年建成。另外,谱籍也就愈来愈受到客家人的珍视,近些年来,各地修族谱的习俗也变得兴盛起来。
而对于祭祀,赣南地区也继承了传统。比如新春的“七日祭拜”,正月初一到初七,每天都要去当地祠堂“烧香添油”,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利;每年清明节也将举行大的祭祀活动,整个家族的人聚集在一起,一同去祖坟扫墓祭拜。赣南各地都有祭拜某公、某神的祭祀活动,比如家乡于都每年农历七月就会举行全村人参与的祭拜“五保公”的活动;还有几年一次的大型祭祖活动等。同时,赣南的农村几乎每家都有“灶神”,每个月农历初一和十五都要吃斋并祭拜“灶神”。
民俗与民间文艺
赣南客家民俗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具有古朴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客家民俗活动一年四季均有举行。如春节期间有龙灯、蛇灯、鲤鱼灯、马灯、狮灯等各种灯彩的表演;端午节有龙舟竞赛;中秋节有“放孔明灯”、“请月光姑娘”等活动。除上述具有汉民族一般特点的节日民俗活动外,赣南还有一些其它汉族地区包括客家地区所不见的大型民俗表演。如上犹“九狮拜象”、“宁都竹篙火龙节、于都唢呐等等。
春节期间,赣南客家人都会举行拜年活动,活动中敲锣打鼓、唢呐声声、鞭炮阵阵,好不热闹。同时各种传统节日,赣南客家人都喜欢做各种各样的传统小吃,如艾米果、芋包子、糯米果等,入冬的糯米酒、板鸭,还有招待客人的擂茶、酒酿蛋等。
于都每个村都会举行一年一度的“庙会”,那时既有唢呐、锣鼓的“热闹”,又有长达半个月的赣南采茶戏的上演,每天晚上,同村人聚在一起,观看戏剧、聊聊家常,十分热闹。
在民间艺术方面,我首推赣南采茶戏,它是赣南土生的剧种,它是在当地民间灯彩和采茶歌舞的基础上形成为戏的,具有悠久的历史,其舞台语言是当地客家方言。它载歌载舞,气氛轻松活泼,语言幽默风趣,融民间口头文学、民间歌舞、灯彩于一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题材上多以下层群众、尤其是手工业工人、艺匠的日常生活为表现对象。基于这些特点,赣南采茶戏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另外,于都唢呐是赣南客家民俗文化的品牌,于都唢呐“公婆吹”在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于都唢呐历史悠久,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一千多年以前,于都民间便“鼓手举于道路,往来人家,更阑不歇”。其乐器以扁鼓和唢呐为主,配以锣、钹等打击乐,所以俗称“吹打”。于都唢呐吸取了赣南采茶戏“灯腔”、“茶腔”音乐的内涵与特色,曲牌繁多。吹奏讲究“鼓板分明,粗细结合,高昂悠扬,音乐协调。推荐阅读:岭南园林文化
异彩纷呈的赣南客家民俗文化
赣南客家民俗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包括历史、姓氏宗族、民居、服饰、民间文艺等诸多民风民俗。千百年来,赣南客家人创造的绚丽多姿的文化、独特的风情源远流长。它不仅保留了汉民族固有的优秀文化传统,还吸收了畲、瑶等族的优秀民俗文化,从而使客家民俗文化风情万种、独具特色,成为汉民族文化中光彩夺目的一页。赣南客家民俗种类繁多、内容丰厚,尤其以古朴和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为世人所瞩目。赣南客家民俗的基本内涵又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故颇具凝聚力,把客家人始终凝聚在一起。赣南客家民俗反映着客家人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信仰和其他各种社会生活事项。或是对祖先的祭祀,或是节日的叙情、娱乐和竞技……赣南客家人在民俗中表达着“慎终追远”的思亲之心、对先贤丰功伟绩的景仰、对民族正气的崇尚以及亲友款叙之情的抒发,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研究客家文化历史、客家民系提供了无比丰富鲜活的素材。推荐阅读:岭南早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