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更加多关于这对联背后的小故事吗?现在祥安阁网就来和大家分享下这巧妙对联与对联故事的相关资料吧!
巧妙对联与对联故事
吕蒙正的一副怪联
当过北宋两朝丞相的吕蒙正,小时候家里生活困难得厉害。大了以后,家里也没什么起色,还是穷得叮当响。这一年,到了过年的时候,他在家门口贴了一副奇怪的春联,
上联是:二三四五;
下联是:六七八九。
横额是:南北
怪联贴出来以后,不大工夫,就围了一大群看热闹的人。大伙儿莫名其妙,猜不出对联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都站在那儿瞎嘀咕。一会儿,有个小伙子咂摸出味儿来了,他对大伙儿说:“你们看,上联少个‘一',是说’缺衣(一)‘、缺穿的;下联少个’十‘,是说’少食(十)‘、少吃的;横额只有’南北‘,是说没有’东西‘呀!
吕蒙正在屋里听了,哈哈大笑,走出来对小伙子说:“不简单,猜得对。大年下的,我这会儿真说的上是:缺衣(一)少食(十)没有东西!大伙儿要是不信,欢迎进屋观看。”看热闹的人全笑了,大伙儿都说吕蒙正写的这副春联,怪有意思的。
[说明]这是个流传很广的对联故事。说是吕蒙正作的,其实,并不一定可靠。对联特别讲究声调相对,就是上下联的每个字要平仄相对。平声字,就是在普通话里读成一声或者二声的汉字。比如,“三”[sān]、“十”[shí],就是平声字。仄[zè]声字,就是在普通话里读成三声或四声的汉字。比如,帧X啤拔濉保踳ǔ]、“二”[èr],就是仄声字。这副怪联上下句的声调是:
二三四五仄平仄仄六七八九仄平平仄
大部分声调平仄不相对。吕蒙正是个有学问的人,当然懂得作对联的起码要求,他不大可能写出这种平仄根本不对的联儿来。过去,我国的老百姓常爱把一些有意义的故事或者传说,安在自己家乡一些有名人物的头上,这种例子多得很。我们后边讲的故事里,就还有一些。这种民间流传的对联故事,我们从史书上是很难查到来源的。所以,这种对联故事我们就不注明出处了。
干降留对联
干降年间,社会经济逐渐恢复与发展,采矿业、纺织业发展较为迅速。清政府在江宁、南京、苏州、杭州等各地设织造衙门,派内务府亲信前往管理。这些派出大臣,依仗朝中有人撑腰,大肆吸吮民脂民膏,贪得无厌,个个敛财巨万。乾隆皇帝并不声张,为了解民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和贪官污吏们的丑恶嘴脸,先后三次下江南微服出访。
乾隆6年(1741年),乾隆第一次下江南微服私访,经洛阳至徐州,到泗洪,过明光去南京,一路无人认得,一路留下无数神奇的传说,在过明光时就有乾隆留对联的传说。
相传,这日乾隆爷原安排在泗浦古道,又名"江淮中道"去浦口,不知怎的糊里糊涂踏上了古招信至濠州的驿道。沿女山湖南岸,一路感叹大自然赋予这片神奇土地瑰丽风光,路经桑大郢(明光市大郢乡)觉得有些口渴,便到村里讨水喝。刚进村就见路旁一桑姓人家门前人声鼎沸,门庭若市。乾隆爷是个爱凑热闹的人,就朝人堆处走去。原来这桑家建房正上梁,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纷纷赶来庆贺,前来庆贺之人大都携带礼物。门前桑家主人身着马褂长衫,笑容可掬迎接前来贺喜的亲友。桑家主人见乾隆爷面生,互相礼罢,乾隆爷主动向主人说明来意,桑家主人生来爱交天下朋友,便客气地请至家中用茶。乾隆爷也客气地说:"主家不必客气,我喝碗白水便走。"桑家主人道:"哪里话,进了桑家门,就是桑家客,我这备有好茶,客官请品尝。"说着招呼家人为客人沏茶。客堂里还有两位先生,是桑家特意请来写上梁对联的,一副对联,两个先生,他们互相谦让,谁也没好意思动笔。推让了一会,一位姓汪的先生说是内急先方便一下,那位李先生见汪先生出门,也不好意思留下,找了个借口便离开了。桑家主人跟着出去送两位先生,客堂里就剩下了乾隆爷一人。乾隆爷见文房四宝放在桌上,手有点痒痒。心想:这乡村的先生就是酸劲大,这有什么可谦让的。乾隆爷喝了大半壶茶,见还没有人来,起身欲走,转念一想,这家主人大方、热情、好客,有文房四宝在此,何不留下一副对联以谢主家的半壶茶,于是提起笔饱墨挥毫写下一联:
上梁正逢黄道日竖柱巧遇紫微星
接着为中梁写下:"干元亨利贞"五个大字,写完后乾隆爷用茶壶压在联上角。乾隆爷怕露了身份,便起身出门。门口桑家主人招呼着前来祝贺的亲友,见过路之人茶饱要走,赶忙跑过来说:"因事多,在下没有陪客官,失礼了,请客不如遇客,既遇上了也是有缘,不如留下吃了饭再走。"乾隆爷拱拱手道:"先生客气了,我还赶路,谢了!后会有期。"桑家主人确实事多,认为一个过路人走就走吧,于是也拱拱手道:"客官慢走,后会有期。"桑家主人和乾隆爷哪里还有什么"后会有期"唷!皇帝爷哪有那么好见的唷!
汪先生方便后又回到客堂,一看对联已写好,那字雄浑泼辣,刚健清新,那意思更是精妙无比。心想这李先生的水平怎么提高的这么快。正在这时李先生回来了,一看汪先生手中的对联,从字到意,越看越惊讶,不由自主地说:"汪先生这般水平刚才还谦让,我要真的写了,还不羞煞我也!"汪先生听李先生这么一说,再细看对联,方才猛然大悟,慌忙出门要追那过路人,过路人早已走远。二位先生把此事告之桑家主人,桑家主人一拍脑门后悔道:"我真无用,真是有眼无珠,见他那貌相决非凡人。"
乾隆爷走了,但在桑家留下了墨宝,消息传开后,每天都有很多人前来观看。桑家主人把此对联留作传家之宝,多少年过去了,现在乾隆书写的真迹早不知下落了,但此联至今还在明光市城乡流传。
拍案叫绝一讽联
起病“六君子”
送命“二陈汤”
民国初年,北京一家中药店的一副对联,看到的人,都拍案叫绝。联文是:
起病“六君子”;送命“二陈汤”。
“六君子”、“二陈汤”,都是中药的两个汤头名。对联作者,巧妙地镶嵌在对联中,用以讽刺窃国军阀袁世凯,做皇帝的丑剧。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果实后,野心勃勃,梦想做皇帝。当时,(一九一五年),由杨度出面,联络孙毓筠、严复、刘师培、李燮和、胡锳,组成“筹安会”,宣称“以筹一国之治安”,为袁世凯称帝鼓吹,人称此六人为“六君子”。上联讽刺袁世凯做皇帝的病
黄遵宪巧对讽祖父
蚕吐丝以自缚
龙呵气而成云
黄遵宪( 一八四八--一九O五年) 宇公度,广东嘉应州(今广东梅州)人。清末维新派。他以擅长外交而名闻当世,曾任驻日本参赞、美国旧金山、新加坡领事二八九六年和梁启超、汪康年,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提倡“民权”学说。工诗,是清末著名诗人。
黄遵宪从小聪慧过人,举凡作文吟诗,填词对句,在在显示了他的才华过人。有一天,黄遵宪的祖父,横床直卧,吸食鸦片,吞云吐雾之后,得意地吟道:
龙呵气而成云;
黄遵宪对祖父抽鸦片这种不良嗜好,早就深恶痛绝,居然还吟诗作对,陶然自得,更是反感。小小遵宪,思索一下,高声对道:
蚕吐丝以自缚。
黄遵宪的祖父听了,顿时,面红耳赤,无言相对。他不得不叹服小孙子的才思敏捷,所对下联意味深长。
徐阶王鳌联互戏
苏州王鳌与松江徐阶是好朋友。一天,徐阶到王鳌家做客,看见有人用火筒吹火,就出联戏之:
吴下门风,户户尽吹单孔笛;
王鳌当时没有言语。后来有一天他到徐阶家赴宴,见人用弓弹棉花,马上有了下联:
云间胜景,家家皆鼓独弦琴。
王鳌与徐阶互相讥笑对方乡邻,用吹笛、弹琴隐示“吹火筒”、“弹棉花”,一语双关,联意含蓄,语言风趣诙谐。
徐文长对联斗贪官
山阴有个县官,贪污受贿,搜刮钱财,无恶不作,可他却标榜自己清正廉明,还在县衙大门上贴出了一副对联:
眼前皆赤子
头上有青天
徐文长见了很气愤,一天趁着黑夜,跑到县衙门口,提笔把对联改成了:
眼前皆赤地
头上有黑天
老百姓见了,个个拍手称好。县官气得不得了。他探得是徐文长改的对联,就命手下人把徐文长传来问罪。
徐文长反问道:“请问大人,你有何证?平白无故认定是我改的对联,岂不是诬陷?”
县官一时弄得难以收场,只得说:“既然你没改,那就算了。本县听说你才思敏捷,万分敬佩,今天想邀你来对对子。”
县官出了个难联:
云锁高山,哪个尖峰敢出?
徐文长马上对道:
日穿漏壁,这条光棍难拿!
县官望了望大堂上挂的灯笼又吟道:
一对烛,亮亮堂堂,普照前后左右;
徐文长不假思索,随口应对道:
两盏灯,黑黑暗暗,无分南北东西。
徐文长隐喻公堂暗无天日,县官怒火中烧,说出了第三个上联:
油醮蜡烛,烛内一心,心中有火;
徐文长借题发挥,对出了下联:
纸糊灯笼,笼边多眼,眼里无珠。
此句暗讽县官有眼无珠。推荐阅读:对联及其故事
杨大年巧对翰林院
宋朝时候,有人在翰林学士院的墙上写了一句上联:
李伯阳生指李木为姓,生而知之;
句中的“李伯阳”指的是老子。老子是春秋时候有名的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李耳又叫老聃、老子。传说,李伯阳刚生下来,就用手指着门外的李树。后来,他就用李树的“李”做了自己的姓。后来道教的人说老子“生而知之”——刚一生下,就知道天下大事了。墙上的这句上联,说的就是这件事。
上联出得挺妙,妙在几个地方:第一,前半句人名的姓——“李”得跟一样东西“李树”有关系;第二,“生”是“姓”的偏旁;第三,下半句是个成语,还得用前半句的“生”字开头;最后,整句说的又是古人的一件事儿,而且还采用了对联中的“复字”“析字”等技巧。这个上联够难对的。
翰林院里头,净是些有学问的人。可看了这个上联,都皱着眉头不言语。过了好长时间,也没人能对出下联。
一天,诗人杨大年来翰林院找一个朋友。他进了院子,一眼就看见了墙上的题句。杨大年挺感兴趣,就站在那儿琢磨下联。一会儿工夫就借了一枝毛笔,在墙上添了下联:
马文渊死以马革裹尸,死而后已。
杨大年的下联说的也是一个古人。马文渊就是马援,是东汉初年有名的大将,人称伏波将军。马援一生立下了许多战功。他曾立下过誓言:“男子汉应当勇敢地死在战场上,用马皮裹着尸体回家乡!”后来,马援病死军中,实现了自己的志愿。“死而后已”也是个成语,意思是干事情要一直到死才算停止。
杨大年的对联实在高明,一生一死,不单是对得整齐,还全符合上联的几条妙处。推荐阅读:趣味对联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