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的来历
世界上第一枚邮票诞生在英国<1840年5月6日发行>.设计者是“邮票之父”--罗兰·希尔。当时采用英国维多利亚女王18岁时的肖像作为图案,面值为1便士,用黑色印刷称为“黑便士”邮票。此邮票是无齿的,全张为240枚(20X12),使用时要剪开.此邮票采用雕刻版印刷,涂有背胶,为防止伪造,使用权用了皇冠水印纸。由于是第一次发行邮票,邮票上没有国名,这一先例成了英国邮票的一个惯例,一直到现在都不印英国国名。这种邮票还有一套编号的方法:每枚邮票的左、右下角,各有一个字母,左边一个表示所在的行数(A~T),右边字母表示所在列数(A~L)。根据这两个字母就可以知道该枚邮票在整张中的位置,邮票上方两角各有一个“马尔他十字”作为装饰。过了一百多年后,瑞士邮商大卫·费莱汶发现一枚黑便士实寄封,邮戳竟然是1840年5月1日,比官方记录的发行日早了五天。
关于邮票的起源流传着一个故事: 十九世纪初的一天,在英国的一个乡间,邮差给一位少女送来一封信,照例向她收邮资,可是这个少女只在信封上瞥了一眼,却拒不收信,也不交邮费。邮差便和她争执起来,这时恰有一个叫罗兰·希尔的人散步走到这里,当他得知姑娘因付不起邮费,执意不肯收信时,便替这位少女交纳了邮费。这位少女很感激他的帮助,并向他叙说了拒收来信的秘密:“因为我没有那么多的钱交纳邮费,所以事先与我那远方的未婚夫约好,如果他一切安好,就在信封上画一个暗记。我看到这个记号,知道他一切平安,就没必要交那么多的钱收信了。”这件事启迪了罗兰·希尔。他看到按路程远近向收信人收取邮费的办法漏洞太多,于是提出改革邮政的方案——由寄信人买邮票贴在信封上,表明邮资已付,不再由收信人付钱了。
邮票的来历
17世纪,英国已开始创办国家专营的邮政事业。在19世纪30年代的英国,寄信是按邮程距离及信的页数向收信人收费的。昂贵的邮资使一般人难以承受,于是人们想尽办法少付邮费或者免付邮费,结果造成英国实行高邮费而国家邮政收入反而减少。
罗兰·希尔是一位杰出的改革家。他从1835年开始研究英国的邮政改革问题。为了宣传他的邮政改革主张,他于1837年1月出版了他那著名的小册子:《邮局改革- -其重要性与现实性》。小册子广为散发,引起舆-论界的注意。1839年8月,议会终于通过了著名的1便士邮资法。1840年月1月10日英国决定实行罗兰 ·希尔的建议,不论远近,信函每盎斯均收费1便士。此即在世界邮政史上影响深远的一便士均一邮资制。
英国对邮资已付凭证的图稿进行了公开片集,当时收到的图稿很多,介于匀不合用,后来罗兰·希尔选定一种纪念章上的维多利亚女王侧面像为票图案。图案顶部中间有邮资字样,底部中间是面值1便士。国为是用黑色印刷的,所以又称黑便士,全张横12枚,竖20枚,共240枚,面值恰好1英磅。因当时没有发明打孔机,所以邮票四周没有齿孔。
黑便士邮票原定于1840年5月6日发行,但有的邮局在5月1日就开始发售,世界上第一枚邮票就这样诞生了。为表彰罗兰·希尔对邮政改革做出的杰出贡献,英国女一赐他爵士称号,人们尊称他为邮票之父。
我们知道,贴上邮票的信件,就像拥有了一张通行证,可以畅通无阻地传递到世界各地了。在邮票发明以前,收信人要付钱给邮递员作为邮费,可一些人经常付不起钱,让邮递员白辛苦一趟,把信退回去。后来有个叫罗兰·希尔的人建议政府印一些邮票,由寄信人购买邮票贴在信封上作为邮资已付的凭证。从此,就产生了邮票。
1840年,在罗兰·希尔的提议和促进下,世界上第一枚邮票正式发行,邮票的图案为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侧面浮雕像,面值1便士,用黑色印刷,被人们称之为“黑便士”的邮票。这枚邮票一直沿用了40年之久,在邮票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邮戳的用途盖过邮戳的邮票是集邮朋友非常珍贵的收藏品。邮戳除了具有纪念意义外,细心的小朋友还能发现什么呢?看一看,原来上面有日期和地点,我们知道了,信是什么时间寄出的,从哪里发过来的。每一张邮票只能用一次, 所以盖过邮戳的邮票也就不能再用了。
齿孔邮票是谁发明的1854年,英国发行了第一枚带有齿孔的邮票,方便了以前用剪刀把整张邮票一枚一枚剪开的麻烦。这是一个叫阿切尔的人偶尔看到一位记者用别针在邮票的空隙间扎孔得到启示,回到家后制作了邮票打孔机,以后被正式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