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迷信占卜法。在古代,由于认识能力及知识水平的限制,人们不能正确认识汉字及其起源、发展及功能,从而把文字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出现了文字崇拜。早在几千年前的商周时代,人们就利用甲骨来占卜,虽然它所依据的是龟甲灼纹而非文字,但仍可以把它视作文字.崇拜的起源不仅文字的起源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而且文字本身也被赋予了某种神秘的力量,或者蕴含着命运的枢机,或者预示着神鬼的意志。人们便解拆字形,以预测吉凶和决定宜忌趋避。
清代有一位术士,名程省,他编了一本《测字秘牒》,不但总结了自宋代以来的相字术,同时还有所创造,这位程省,真可以称为测字的一代宗师。在《测字秘牒》中,程省提出了“离合”的原则来测字,称之“对关”。他的方法,是将一个字分解成两部份,甚至三部份来测。下面的例子即可说明他的方法,玄妙之处何在。
有人写一“茆”字来求测婚姻,这是“茅”字的古体。程省测道:“婚姻可成,但女子却出身妓女。”来测字的人惊讶道:“我相交此妓女有年,他愿意从良,是故来占,先生真可谓神算了,然而你是凭什么测出来的?”程省道:“茆字,是残花败柳,那不是妓女是什么?”──这就是将字拆成“花”字头、“柳”字脚,故称之为残花败柳。来人又问:“姻缘可成我是知道的,只是还想请教,这段姻缘到底好不好?”程省道:“茆字在下漫,恰恰是节字的右下边,即是说,这妓女最终可以守节,所以这可算是一段好姻缘。”来人大喜而退。通过这个例子,即可知“对关”是什么一回事。
自程省提倡以来,测字便由相字终于变成“拆字”了。这门方法,根本不理会六书部首。这就跟唐宋以来的方法不同。王亭之试举一例,考考读者,例如“伯”字、“彦”字,你怎样去拆?倘如根据六书,“伯”字是从“人”部,从“白”得声;“彦”字则有“美”的意思,古人叫美士为彦。古代测字,除了五行、六神之外,一定根据这些法则来测。可是若用“对关”法,则“伯”字可以拆为“伸头缩脚”,因为“人”是“伸”字的起笔部份,“白”则为“缩”字的收笔部份。当然我们可以驳道,整个“伯”字都可以看成个“缩”字的脚,何必一定要拆为“伸头”呢?但“对关”法却偏偏要这样拆。至于“彦”字,则拆为“龙头彪尾”。于是成为大古大利的一个字。
有士子测考试,只写一点。测字先生说:“恭喜可考一等。”士子问:“点为文章之首,那是否一等第一名?”测字先生摇头,叫他发榜后才来问。未几榜发,那士子考取一等末名。他立即去找那测字先生请教。测字先生说:“你只知道点是文章之首,却不知道点也同时是等字之末。”──这就是“对关”之玄妙了。
明代末年,崇桢闻李自成的军队即将逼近京师,傍徨无计,便叫太监工承恩去测字。王承恩去找到一位名家,随口报一个“友”字。测字者曰:“反贼已经出头,其势不可御矣。”──这测字法,即是“对关”法的变通,因为他并未将“友”字拆为什么头、什么尾之类。但却视之为“反字出头”。是故属于变通之法。假如用“对关”法的正规,当然亦可拆为“有头没尾”。且说,王承恩见所测不吉,便改口道,我不是说“朋友”的“友”,是说“有无”的“有”。测字者闻言,拍案道:“你这一改更坏,有字是大明已去其半!”──“大”字及“明”字各去一半,便合成“有”字。前者要头,后者要尾,所以这拆字亦属于“对关”。那王承恩见所测更加不祥,又改口道:“如果是酉时的酉,那又如何?”那测字先生当场面色惨然,说道:“那是至尊去其头脚,不祥更甚。”这个测字的故事,流传甚广,可能是出于伪托与附会,但伪造这故事的人,亦必是清初的测字高手,因为“对关法”的出现,起自明末,盛行于清初,所以便有了附会的根据。然而由此故事,亦可以知道“对关”的变通,是怎样的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