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反映出历史
每个时代出生的人,名字都有这个时代鲜明的特点。50年代出生的人,取名政治色彩很浓。“建国、卫国、建平”等名字大都是这个时代的产物。文革期间,强调“根正苗红”,带有“红”字的名字非常多。
70年代后期开始,名字中的政治色彩逐渐淡化,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名字开始变得五花八门,丰富多彩,追求个性化,尤其是对外开放后,外国人名开始进入锡城市民取名的视野,带有“丝、莎、娅”等的名字增多。另外,如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等重要历史事件,在名字中也有体现,如“港归、澳归”等。
冷僻名字读不懂
许多人取名片面追求个性化,从而走入极端。许多家长往往到康熙字典上去找孩子的名字,这些字现在大都已不用了,这给孩子今后的生活、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现在户籍管理全部实行电脑化,一般电脑里只有汉字6580个。1987年无锡颁发居民身份证时,有200多个汉字电脑里没有,只能造字,没办法造的只能用手写。
但在电脑里,这些名字只能用“?”来表示。记者在电脑上看见,仅龚“?”这个名字就有6个,到底是谁没法搞得清。再有,一些冷僻字别人都不认识,又容易读错,会给生活带来不便。
名字中用得比较多的通假字有“吉吉”,其实通“哲”字;“”实际上通“苏”;还有氵勇就是“涌”字。许多人却刻意用前者。还有一些电脑上没有的冷僻字,如“”、“吉力”、“王月”、
“”、“日方”等字,字面意思都很好,但许多人不识,也更容易读错。
重名带来了麻烦
重名比较多地集中在五六十年代和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五六十年代,男的流行取“建国、卫国”,女的流行取“秀英”。打开电脑一看,吓一大跳,建国有百来个,王秀英、张秀英有二三百个。那时候,苏北到无锡落户的居民较多,取名也带有一定的特色,如连生了女儿,为求生个儿子,女孩子取名“招弟”、“扣弟”的也较多。
70年代末开始,取单名成为流行时尚,如“王强”、“张丽”等。重名和冷僻名字一样,会带来很多麻烦,最典型的就是经常被别人把你误当他人,把他人误当成你。如某单位有3个张军,送信的人经常不知道寄给张军的信到底应该给谁。
取名追求个性化
媒体报道的外地有人取名用英文字母的现象,在无锡还没出现,但一些个性化名字也不少。
取4个字的名字,虽然在无锡不多,但在电脑上粗略翻翻,有些名字也挺有意思的,如“龚贺新禧”、“乔日内瓦”等。有的名字把父母的姓都放在里面,如“陈方贝尔”等。
现在也有人取名都不取父母的姓,而只用名字,无锡就有一户人家,3个子女,名字里都没有姓,而且3个人的名字里都没有相同的字。
如何给孩子取名字?无锡市公安局户政处有关人士建议,取名最好用常用字,笔划少一些,小孩子也容易写好自己的名字;最好取双名,减少重复几率;取的名字,读起来尽量能琅琅上口,比较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