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传统风水文化,风水学常识,首要就是要了解到风水不是封建迷信,流年了几千年,你不能一口否定它的存在,世界上每一种文化都有精华和糟粕,当糟粕被无限放大时,这种文化就岌岌可危。风水学可分为阴宅风水和阳宅风水,阴则是与死人相关的墓葬,阳则是与活人相关的活动建筑。
现今风水学流派
在风水学中,“气”是分吉凶的,能聚住“吉气”、散去“凶气”为吉,聚住“凶气”、散去“吉气”为凶。比如说,当我们居住的房子里面不通风时,可以说聚住了“气”,但是,当人长时间居住在这种不通风的房子里面,呼吸不到新鲜空气,容易导致人的身体虚弱,抵抗力差,是对人的健康有害的。这种情况下的“气”当然是“凶”的,需要有风来不断地把新鲜空气吹入房子里面,才能够获得“吉”的效果。再比如说,我国西北重镇兰州,地形状况很好,在风水学上看既藏了风又得了水,可是由于市内石油业、化工业、冶金业的污染,空气质量相当差,在国际上排名倒数第二。这是因为市内的风速为0~1米/秒,属于静流风,空气中的污染物排不出去,对市内居民的生活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干扰。这时的“气”仍然是“凶”的,需要有风把这种“凶气”散掉。可见,风水学就是通过对“气”与“形”的辨证关系的利用,从而使人类能够更长久的生存繁衍下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只有探索自然,通过利用科学手段来了解自然,进而与自然达到和谐共存,才是风水学的根本理念。
一、形势派:
(1)峦头派(2)形象派(3)形法派
二、理气派:
(1)八宅派(2)命理派 (3)三合派 (4)翻卦派 (5)飞星派 (6)五行派(7)玄空大卦派 (8)八卦派 (9)九星飞泊派 (10)奇门派 (11)阳宅三要派 (12)廿四山头派(13)星宿派 (14)金锁玉关派
三、命理派:根据人的出生时间阐述地理环境对人产生的影响。
风水学自商周已名无实有
”风水“随见诸文字记载,如甲骨文中就有许多关于卜宅的记录。从后世发掘的大量甲骨文卜辞和《诗经》中可以看到,中国人在商周时期就以将陆地区分为山、埠、丘、原、陵、岗等不同的地行地貌,将水域分为川、泉、河、涧、沼、泽、江、沱等,当时对大地的差异性有极为细致的分类,为日后的“相地术”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尚书》中,将当时的疆域以河流、山脉为界,划分为九州,这也是后来中国称为“九州”的由来。
在《周礼》中出现了这样的文字“以土宜之法,办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卸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开始出现“相民宅”的说法,并有了“土宜法”这种相地的知识系统。《逸周书》载“土宜天时,百物行治”,可见“土宜”二字呼应天时,附天观地是当时百物的遵行规则,也是治事的方法,也因此成为后世风水术的依据。周朝时期,周武王营建洛邑时,就命周公相地,《尚书》载“召公既相宅,周公往营成周,使来告卜。”
秦始皇建造的阿房宫占地近300里,离宫别馆遍布在山谷,以南山为宫门,以樊川做池子,阿房前殿可坐近万人。始皇家动用70万民夫,挖空了骊山,穿透了三重息壤,规模之大,真可谓空前绝后。还有始皇陵,占地广阔规模宏大,这两大工程的实施,说明秦代相地水平是很高的,从中不难体会秦代地理勘察技术的高超,也可以归功于相地术的发达。其实早在先秦时期就有相宅活动,一方面是相活人的居所,一方面是相死人墓地。《尚书》载“成王在丰,欲宅邑,使召公先相宅。”这是相阳宅。《孝经》载“卜其宅兆而厝之。”这是相阴宅,是用占卜的方法择定地点。
相地术更是盛行。司马迁《史记》载,汉武帝聚会占家,问某人可娶否,堪舆家说不可。此时的堪舆家精通天文地理,相地术也称为“形法”。到了东汉,人们开始重视丧葬,从而导致风水观念的兴起。王充的《论衡》中就详细叙述了葬礼的忌讳。东汉人非常注重居住环境,《后汉书》提到的“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瞥,竹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的家居原则,在后世都成为阳宅的基本理论。在汉代还出现了《堪舆金匮》、《宫宅地形》、《移徙法》、《图宅术》等风水著作,标志着风水学在理论上有了初步的归纳和总结。
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鼎盛时期,各种学术也广泛兴起,同时更加促进了风水知识理论的发展,形成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当时一般有文化的人都懂得风水,出现了一大批名师。其中江西派风水师杨筠松在民间实践风水勘察和授徒起到了全面推广的作用,从那时起,在中国广阔的大地上,宫宅、乡村、墓葬都不同程度受到风水学说方面的影响。著名的唐玄宗也相信风水,《大唐新语》、《太平广记》中有很多风水的记录。当时的道士也多懂风水,唐代设有“司天监”,专门看天文现象,因此司天监里的官员必须懂风水。杨筠松就在司天监任过职,唐僖宗封他为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专管灵台地理事物,可见唐代的风水不但民间相信,朝廷也更是重视。杨筠松后来把宫廷的风水书籍挟出到江西一带传播,弟子盈门反响极大。唐代国力强大,版图扩大到西域,在敦煌莫高窟文献中找到《宅经》、《阴阳书》等,就可知风水观念远播西北地区。
陈抟、邵康节、朱熹、以及蔡元定等著名易学家对风水进行了阐释和认定,一些风水著作相继出版,从而出现了以江西形法派和福建理法派为主体的风水学理论体系。宋徽宗相信风水,他原本无子,有一位术士告诉他,将京师西北隅地势加高数倍,就可得子,于是命人照做,果然得子。因此更信风水,又命人择宝地筑“上清宝篆宫”,结果劳民伤财,国库空虚,以至政权衰败。宋代的风水大师特别多,赖文俊、陈抟、徐仁旺、吴景鸾、傅伯通、蔡元定等都很有名。
到了明清,朱元璋建都金陵时对风水极为重视,城外大部分的山都是面向城内,有朝拱之势,唯牛首山和花山背对城垣,朱元璋不悦,派人将牛首山痛打一百棍,又在牛鼻处凿洞用铁索穿过,使牛首山势转向内,同时在花山上大肆伐木使山秃黄。明成祖时,将都城迁往北京,即完全按照风水观念建造。明成祖是一位笃信风水的皇帝,这也导致民间全都讲究风水,风水成为明朝人一生中很重要的准则。北京名胜“十三陵”就是被风水大师廖均卿相中之地而推荐给明成祖,成为明朝皇帝的陵地区。明朝还有个传奇人物刘伯温,民间传说他精于风水,说定都金陵就是他相的地,有一本《堪舆漫兴》就是托名于他。清代设有司天监,除负责观天象记天文外,还负责修建陵墓的堪舆工作,因为清代各皇帝都笃信风水,很重视陵墓方位。清东陵南北长125公里,东西宽26公里,地跨北京三个郊县,总面积2500平方公里,是个极其庞大的帝王陵园,由此可见清代皇帝对陵墓风水的重视。而至今保存完整的故宫紫禁城,就更是严格按风水学建筑的经典杰作,其恢弘磅礴的气势不知征服了多少世人。清朝还设有国师府,共有400多名国师。这些国师因为得到优厚的俸禄,所以一生都死心塌地地为王朝为皇帝效劳。国师府的任务是:一为王朝找到好的风水宝地,安排好使用方法;二是破坏民间的地理风水,使之出人不敢向朝廷造反,不能夺皇位。这是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应用地理风水这门无形科学做他们的统治工具的一个例证。
部分风水学入门常识
一、选址: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建房前首先要选地,选地的目的主要是对周围环境的考察,比如地势的高低,龙脉的走向,河流的情况,来去水方位的确定,周边建筑物的方位外界因素的了解,来确定要选的地址是否符合风水格局的标准。
二、定向:定向是决定住宅风水是否旺相的最关键一步,选址前,我们的心中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是要找一个坐山最旺的房子,什么样的坐山的房子才是当旺呢?这个问题把很多风水大师搞得晕头转向,如果按传统的旺山旺向来定的话,那绝对就是大错特错的了,要真正完全掌握各个元运的当旺之山,我看整个风水界并无几人,但话又说回来,如果是明师,山山均可定向,并且山山均可做好,但真正的明师极少啊!而名师可多啦!但明师与名师不一样。名师不一定能做出好的风水呀,因为现在的名师都是花钱吹出来的,只有真才实学的才算的上是明师,所选的坐向定好后,接下来就对该房子进行如何布局了。
三、 房屋的布局:家庭生活是否顺利,家庭成员的身体是否健康,男女老少是否平安, 80 %是看房屋的布局是否符合本派的古皇极风水理论,(其中 10 %左右来自外界的因素的影响, 10 %左右来自个人的修养),现代房屋的风水布局多数都是用飞星理论来进行布局的,大家都知道门、房、灶的重要性,但按这些的风水理论的布局却十有八九是会导致破财出凶的,我想很多人都应该有这样的经历吧。只有运用我们古皇极理论的方法进行合理的布局,才能达到预期理想的效果。
四、 大门的设计:阳宅风水的设计,大门最为重要,最好设计在运的旺风方,因为大门是用来收风的,只有收到每个运的旺风,才能使家人平安、顺利、财源茂盛,更甚的就是官贵如意了。
五、 灶位的设计:阳宅灶位的设计,根据各坐山的不同而选择吉利的方位,灶可在每个运的正神方,关于正神方的论述,各派均有不同的解释,但传统的理论均不全面,没有一种方法能抓住其中的要点,只有古皇极理论才能准确地利用每个运中不同坐山的正神方而进行合理的布局了。
六、 卫生门的设计:根据二十四山的不同,各个坐山的吉凶方位也随之改变,卫生间当然要设在凶方,把不吉利的东西排走才能称之为吉利,但不是每个凶方都可设卫生间的,因为凶方之中有的是正神方,有的是零神方,如果你把卫生间设在了凶的正神方,这样不但不吉,反而会败财。如果按传统的风水理论只要是凶方或者是零神方均可设卫生间。则大错特错,因为零神方之中有吉方也有凶方,如果把卫生间设在吉的零神方,也一样会败财。只有把卫生间设在既是零神方又是凶神的地方,这才能达到真正的风水设计的目的。
七、 客厅的取用:家庭住宅的客厅一般都是用来看电视或闲聊的,故客厅可设在房屋的凶方,客厅最好和阳台连在一起,这样对房子的采光和空气流通非常有效。
八、建筑房屋在选居上也是很慎重的,这要经过经验丰富的风水堪舆师结合房主的四柱、命格与当地龙脉多方勘察,才能选出最适合的地方。只有通过这样选出来的地方,才是独一无二的、跟房主缘分深厚的风水宝地,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地得到这块土地的庇护。